事迹材料的语言朴实、庄重,人物通讯的语言生动、形象,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发挥弘扬正气,评选先进的效力,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个人在学习上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篇1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以他们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营造知荣辱、讲义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我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
三、要学习他们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在工作中很多细节不容忽视,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业务精湛,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老同志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我也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社会的认可。
学习先进,就是要学习其精神,并发扬光大。我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篇2
“不管怎样,我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彦夫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从来没到村里报销过。
有时家里没钱了,朱彦夫也不让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摆摆手臂。陈希永明白,这是让自己赶紧去准备饭菜,至于怎么弄出来,朱彦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气,陈希永麻利出门赊来肉和菜。
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
朱彦夫的家教,在张家泉也是出名的严。四女儿朱向欣6岁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猪草。生产队的一位大婶瞧见了,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非要让小向欣尝个鲜。
事后朱彦夫勃然大怒,逼着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觉得没偷没抢的,干吗要送回去啊,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说‘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着把玉米送了回去。”
在农村,婚丧嫁娶随份子是常事。谁家有红白喜事,朱彦夫和妻子从来没落下。为了不让村民送礼,朱家6姐弟结婚却成了秘密,没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别说随份子。朱向峰结婚前,女方父母听说亲家不让摆酒席,觉得没面子,不同意。朱向峰灵机一动,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饭。做父母的心疼闺女,只好遂了他们的意。
是铁汉,却也最柔情。姐弟几个开始不理解父亲,直到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才慢慢读懂父亲藏在心底的爱。
从1987年起,无手无脚的朱彦夫用嘴咬着笔、用残臂抱着笔,耗费7年,用去约半吨稿纸,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彦夫拿到书那天,在扉页上写下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名字,双膝跪地将其点燃,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他又把6个儿女召集到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顾村里事,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的嫁妆吧!”
2010年,照顾朱彦夫一生的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风俗,坚持给老伴披麻戴孝,几天没吃没喝,哭声撕心裂肺。“老陈啊,你可别撇下我走了。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
朱向华边说边流泪:“父亲说他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但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特别不容易。现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让我们尽尽孝心。”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篇3
作为一名新教师,很荣幸能够参加20____年新教师师德培训,四位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分享了在教学中的经验历程,让大家倍感敬意。本人从几位老师的经验之谈中,也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当一名优秀教师的不易。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 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下面,我将谈谈这次师德报告的心得体会。
第一位演讲的教师是来至抚顺一中的王柏松老师,他演讲的话题从三个方向说起,“三式”、“三修”、“三不”。“三式”教育:服务式、互助式、无为式;“三修”:修礼、修身、修心;“三不”:不怒、不争、不怨。从王老师的经验之谈中,我了解到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怎样能够与学生之间达成和平共处的统一战线,使学生老师之间和谐融洽的相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使学生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形象,用个人的素质修养感染学生。
五十中的刘新强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三个小故事,讲述了《在反思中成长》。从离奇失踪案“我妹儿哪去了”,到较劲十七天,最后毕业典礼上我哭了。从老师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任务之重大,对学生的责任感之重大,从学生的安全,到学生的学习引导工作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但刘老师对学生的付出最后得到了回报,学生能够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和付出,也让我感受到教师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育才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讲述的是《呵护桃李心自芳》,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报告中,她多次哽咽,让我感受到她在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也让我泪水噙满了眼睛。为了班里条件差的学生,她奉献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中也是认认真真,不放弃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而自己孩子的病耽误了,也没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对于作为一位教师来说这是伟大而崇高的奉献精神,然而对于一个母亲的身份来说这恐怕也是对子女最深的愧疚。这样神圣的师爱与母爱的取舍也正是人性中最艰难的选择,但也正是教育中有这样的教师存在,使得教育的基础不在是名利,不在是个人追求,而是一种精神的付出,贡献。
最后一名出场的教师是东洲区德才小学的张旭老师,她的报告《发现生命的礼物》为我们讲了一个小海的故事,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她慢条斯理略带幽默的讲述着,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她的班级。“小海”是一名学困生,成绩差,拖班级后腿,让老师头疼,让同学讨厌,而且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这是一名转学生,各班都不愿意收留这样的学生,而学校把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安排到了张老师的班级,开始张老师也觉得学校很不公平,这样的孩子放到自己的班级里,影响了班级的全部评优考核,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但是后来,她改变了心态,并且不断地发掘出小海的长处,不断地鼓励他,奇迹也许就是这样出现的,小海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再调皮捣蛋了,变得积极乐观了,变得乐于与同学相处了,也变得有自信了,而且成绩也有所提高,这让张老师内心很是安慰。
也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负责人的老师,才有了小海的不断改变,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发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坚信“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或许他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至少能让他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师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老师的体贴,关爱使学生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让我们多去了解和认识学生,从内心深处亲近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
听了这些感人事迹,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责任之重大,必须用积极地态度,饱满的精神态度对待教育事业。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必须全力的为教育服务,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自己微薄之力。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篇4
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一场宣讲活动正在进行。宣讲内容是拉齐尼·巴依卡舍己救人的事迹。诉者悲痛,闻者泪目。巴合提亚尔·其拉克眼眶湿润地向记者说:“他就是护边员的模范,是我今后做人的榜样。”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接壤。高原之上,山峰林立。一个个山口,则成为了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这里,也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作为世世代代在帕米尔高原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祖父都是守护祖国边防的护边员。自然地,拉齐尼·巴依卡从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传承了“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界碑、河流、山沟都留下了拉齐尼·巴依卡的足迹。
一家三代,戍卫边疆近70年,拉齐尼·巴依卡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为“高原雄鹰”。他生前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称号。而他对一家三代所做的事,却用再朴实不过的词句来形容。“是共产党和政府让我们这里的牧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为国护边,是做该做的事。”
拉齐尼·巴依卡的脚步停在了1月4日。为营救落入结冰河水的孩童,拉齐尼·巴依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1岁。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回忆起与拉齐尼·巴依卡共事的时光,感慨说:“他生前就是巡逻路上的‘活地图’,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今后,我会循着他的足迹,担起他的责任,继续为祖国守好边。”
与拉齐尼从小一起长大的麦富吐力·坎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就是这样勇敢的人。”落水儿童的母亲陈晓琴说:“他不顾一切救我的孩子,他的恩情,我们这一辈子都还不清。”
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告诉记者:“失去儿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但他是为了救孩子牺牲的,我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会把我儿子的事迹讲给我的孙子听,让他们一代代传扬下去。”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康厚强介绍,拉齐尼·巴依卡逝世后,社会各界的人士纷纷前往他家送去慰问。乡里的干部也去他家帮忙接待来访宾客,对其家人进行心理抚慰。目前,拉齐尼·巴依卡家人的心情已渐平复。
“高原雄鹰”虽已去,感人事迹永流传。连日来,塔县组织事迹报告团对拉齐尼·巴依卡事迹做宣传。不论是与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熟络,还是初闻其事,拉齐尼·巴依卡默默奉献为国守边、舍己救人所展现出的品德和精神,都感动着每一个人,并将长存于世人心中。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篇5
道德有着多元的标准,比如爱国、宽容、厚德,也包括孝道都应该是传统美德的体验。很多民族都有宗教信仰,而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现在中国社 会上被物质浸染后,人们的信仰被倾向于了金钱和权利,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这样的人生没有指示灯,会失去方向,变得迷茫。而我们要说,中国人除了有悠久历 史中所一直存在的宗教信仰外,在现今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广大人民心中更有一种自身存在的优良传统和道德指标,更多的民族英雄就是我们大家的楷模,他们 身上所存在的优良品质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楷模有千千万万,他们不一定是地位很高,多金富有的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他们平凡得就如 身边的你我他。就是这些平凡的人,在他们平凡的人生中,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鞠躬尽瘁,对周围的人甚至陌生的人无私奉献。他们把平凡谱写成了不平凡,从平民 英雄上升到我们心中的道德楷模。
我们现在正在提倡要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首先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每天发生的很多小事,我们没有在意,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符合社会 道德价值观念的许许多多小事,恰恰表明人心向善是我们社会的主流,甚至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是每天搭乘公交车上班的,现在不用司机按下美德宣传 的录音,只要有老年人或孕妇及带小孩的乘客,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去让座,让车厢里每个人都感受到社会的美好。
一个人从小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可能有很多很多,有的是从书中知道的,有的是在影视作品中了解的,但哪一个人物给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震撼,才能对你的 实际生活有所帮助,而社会这次再次掀起道德楷模的学习,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激励和启发,让我们常常去敲敲心灵的门窗,问问我们自己做的怎样。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篇6
该为袁隆平的豪情壮志感到担忧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了湖南桃源县漆河镇种植超级稻的农户们的稻田,查看超级稻生长情况。站在长势喜人的超级稻稻田中,袁隆平亦是豪情满怀,表示:“到我90岁时,要争取实现超级稻亩产达10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院士目前科研的杂交水稻攻克目标是830公斤/亩,并向900公斤/亩进军,按照他的豪情壮志,90岁时达到1000公斤/亩,也就是在10年后完成这个目标,换言之就是要在10年内将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提高200公斤/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然我们衷心的希望我国的杂交水稻科研项目成果能够像袁隆平院士预测的那样,在其90岁时能真的攻克1000公斤/亩的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全国人民的粮食供给,同时也能够造福全人类,缓解亚非拉落后粮食的粮食危机和粮荒,减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为缺少粮食导致饥饿而死。我们也应该对袁隆平院士这样的目标有信心,也应该对袁隆平院士的豪情感到开心。
但是,我们更应该对袁隆平院士的豪情壮志感到担忧,应该为袁隆平院士豪情壮志背后的我国粮食安全感到担忧。袁隆平院士今年已经79岁了,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不管是按照我国的传统,还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袁隆平院士都应该在家中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而不是继续在外工作。然而,他依然以80岁高龄坚持在农村的试验田里进行着杂交水稻的科研攻克工作,一方面体现了他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他伟大人生价值观,但是另一方面更多的反映了当前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后继无人,严重缺乏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这里就有一个重大的问题,袁隆平院士逝世以后,我国国家还有人继续进行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吗?我国有杂交水稻科研人才立刻接上袁隆平院士的班吗?我们普通老百姓真的不知道,也许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里没几个人知道和了解。
虽然袁隆平院士要在90岁攻克1000公斤的计划,但是谁敢保证袁隆平院士就一定能够活到90岁谁呢?毕竟他是80岁高龄的老人,是很容易出事,当然在我的内心里衷心希望和祝福袁隆平院士能够长年百岁,但是人终将离去这是万世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袁隆平院士迟早要离开其深爱一生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如果袁隆平院士在90岁之前就离我们而去,我们真的很担心袁老后继无人,无法完成袁老的心愿。
每每在老家农村说袁老80岁了还在搞杂交水稻科研的事迹时,很多农民乡亲说了相同的一句话,“国家怎么还让这么个老人种地?怎么就没年轻人去搞?”我想这个问题真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实存在的紧迫问题,中国的杂交水稻科研事业不能只依靠袁隆平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需要一支庞大的科研人才团体队伍,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问题是中国的一切之本。
个人在学习上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