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事迹写好之后,我们对人物故事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都会碰到过事迹,对各类事迹都不陌生,我们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篇1
去年以来,环保局下属单位驻村工作队入驻__镇__村,在驻村第一书记__的带领下,一些喜人的变化正在发生,这些变化,让村民们有了真实的幸福感,也为扶贫工作留下来许多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村子里来了“外来户”
刚交过春,__村就来了几位“外来户”,他们身着蓝装,蓝装背面“中国葛洲坝集团”几个字格外醒目,说她们是自家人,却从不在“家”里吃一顿饭,说他们是外人,却总为“家”人着想。细细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环保局下属企业--葛洲坝集团水务运营公司(__)公司到村里的驻村干部。第一天,他们们就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乡村,和村干部一起协商村里产业发展。在贫困户家门口张贴了驻村工作队成员名字及联系方式,让村民们随时能找到他们。
随后在第一书记带领下入户走访,和村民们谈心交流、全面细致了解村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探求发展路子......很快就理清了驻村工作思路,对如何开展贫困户、精准扶贫户、五保户等困难家庭的帮扶工作做了详实的计划,为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开好了头。
无业者圆了“就业梦”
洁白的墙壁,干净的环境,整齐的车间……这里是__明道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正在为贫困户张正学之子--张虎签订用工协议。这情景对于无业在家的张虎来说,就像做梦一样。几个月前,他还在为给自己找的一家企业因身体原因不能到岗而犯愁。前些年,他母亲患上了重症糖尿病。这对一个维持温饱都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给母亲看病,父亲四处借钱,在短短的几年里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最终家里因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放弃了对母亲的治疗。2004年,母亲走了,留下了当时14岁的自己,11岁的弟弟和一个年迈多病的爷爷。在他母亲走后的第二年,爷爷又不幸病故。接连发生的变故,家里感觉天像塌了一样,看不到希望,为了还债,父亲因过度操劳,也患上了肝病,为了照顾父亲,自己也一直在家不能外出,无收入来源,自己在当地也多次求职无果,能为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家里增加收入,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可自从驻村工作队到了村子,他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养殖产业,养牛2头,养猪3头,家里家外勤扫除,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家里的收入增加了,自己也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村民们有了“贴心人”
一早起来,三名驻村队员便匆匆离开村部,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留守老人张远忠家的屋后山体因前几天的暴雨滑坡,滑坡的泥土快涌到窗户,趁着晴好天气,帮助清运泥土,消除安全隐患。张远忠夫妇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独自在村里生活,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这使驻村队员结合镇里“安幼养老”工作的精神,有了“新主意”,决定对村里的留守老人登记造册,采取相应措施,轮流入户看望,时时关心,陪老人们聊天,给老人们收拾屋子、干家务,老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颜。黄荣华老人与驻村队员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帮扶队员真好,不管是谁,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家看看我,真贴心呀!”
村子换了新面貌
__村村组农居院落分散,环境脏乱、卫生设施不完善,加上村民多年养成杂物乱堆、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等一时难以改变的生活陋习,为彻底改善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和居住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驻村队员们以开展“环境整治”为抓手,上门宣传“环境整治”措施和要求,组织贫困户积极参与村组两级“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行动”,在参与活动中除陋习、树新风,树立新的村规民约。
每月一次的院子会,第一书记就给大家强调环境整治的重要性,针对居住环境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耐心说服、引导、纠正。每次入户,驻村队员为村里、农户清除垃圾杂物,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树木200余棵,很快整个村子就换了新颜。
乡亲们有了“新产业”
扶贫最终还是要解决村民的经济收入问题。__村有养殖土猪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但购买纯正的黑毛猪种才能实现本地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
对此,驻村工作队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实地调研、询问联系养猪大户,与村干部商议、听取群众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初步决定选中本地土生土长的小黑毛猪,结合“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方案,联系帮扶企业--__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湖北远翔精锻股份有限公司,对具备发展养猪产业的贫困户进行猪崽帮助。邀请畜牧站技术人员进行畜牧养殖技术培训,指导村民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目前,__村已有20户养殖黑毛猪,数量达到50余头,成为__村民一项增收脱贫的财源渠道。
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篇2
“组织派我来驻村,就是给了我一次锤炼意志、锤炼作风、锤炼内功的机会,能为群众做些好事、实事,我感到幸福和满足,这将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2017年8月,____来到漳县武阳镇何家山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发扬艰苦奋斗、严谨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发挥指导、协调、宣传、服务作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扎实走访入户,当好“调研员”
进百姓门,聊家常话,解群众难。漳县武阳镇何家山村基础差、底子薄、贫困户数多,____和其他帮扶队员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用1个多月的时间集中走访了全村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吃透贫困底数,动态掌握村经济产业发展动向、村民的发展诉求和生产生活状况,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他先后多次组织村干部、帮扶队员和贫困户代表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何家山村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三年规划》《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和41户贫困户“一户一策”帮扶工作计划等,进一步理清了帮扶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为在实际工作中着力抓好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搞好对接协调,当好“勤务员”
____坚持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脑勤多想、腿勤多跑、手勤多做、嘴勤多讲,充分发挥了对接协调作用。
2017年以来,____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5万元,完成村巷道硬化7.5公里,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处、村集体经济小商店1处,为全村配备垃圾箱4个,在村道两侧新植树600棵。在他的积极协调和省工信委的大力支持下,何家山村新安装路灯17盏,为村部配备电脑4台、打印机2台、led显示屏1块。目前,该村实现水泥硬化巷道户户通,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阵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如何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____思考最多的问题。结合省工信委开展的“一企一村”帮扶活动,他先后3次邀请省内知名中药企业到村调研,对如何建立科学种植模式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改进种植品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确定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并计划在全村集中种植金银花,力争在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
帮办惠民实事,当好“服务员”
到村任职以来,____尽心竭力帮助群众谋好事、解难题、办实事,紧紧围绕“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积极衔接有关部门,集中精力谋发展、帮民富、惠民生,真正做到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今年以来该村已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7户、中药材种植项目25户50亩,在全村贫困户中选定公益性岗位人员6名,组织电焊和挖掘机等务工技能培训11人(次)、种养培训27人(次)、电子商务培训1人,发放化肥300袋、地膜150捆、甜高粱种子13公斤。同时,他还注重发挥其他帮扶力量的作用,2017年在省工信委的支持下开展了冬季助学活动,为全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赠送书包、文具、保温杯等学习用品59套。2018年新春之际,给全村56户贫困户每户派送了100元话费,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在去年困难群众大排查工作中,____得知五保户梁兴福生活比较困难,就自己出资给他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赵军芳因患肾炎须每周做透析,____积极帮其办理医药费报销手续。刘福红之子刘爱龙腿伤痊愈未外出务工,杨富保之女杨红秀高职院校毕业后待业在家,他第一时间向有关企业进行了用工推荐。细微之处见真情,村干部和群众都亲切称他为“老蔡”。
加强队伍建设,当好“指导员”
____从“三会一课”制度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思想交流经常化、议事程序规范化、落实制度严格化等方面入手,抓好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两支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落实,进一步发挥了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了帮扶工作队干事创业的热情。他充分利用上党课和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时机,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各级扶贫政策,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介绍脱贫致富典型经验。今年以来,已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开展集中学习培训7次,参加人员160余人(次)。通过教育培训,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明显转变,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
今年3月,____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但他没有请一天假,带上药奔赴驻村一线,坚持完成各项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耽误不得。我做的是一个驻村干部应尽的职责。”____说。
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篇3
_自2017年3月作为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驻富宁县木央镇木令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下派到富宁县木央镇木令村从事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围绕富宁县木央镇2017年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户持续增收、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高度重视、责任落实、统筹兼顾、刻苦钻研、以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扎实做好各项精准扶贫工作。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二、爱岗敬业,取得优异工作成绩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础上尽量坚持做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自2017年3月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
(一)严格遵守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严格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严明纪律,规范管理,本着思想为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吃住在村,坚决做到不吃请、不扰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做到有事请假,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长期驻村,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认真学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通过学习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办法,掌握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纪律,严格遵守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搞好自身建设。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进行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加强政治理论、精准扶贫政策等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通过扶贫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的利益。
(三)深入基层,抓动态管理,落实精准识别,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多次走村入户,与村民零距离接触,了解民情民意,完成建档立卡户的资料收集。帮助村委会完善村档扶贫痕迹管理,实时更新,尽量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四)促项目进展,提升脱贫实效。实地走访查看“民族贫困地区钢结构抗震安居房适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建设示范”、“贫困山区肉牛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富宁县木令村新能源科技成果应用和能力素质提升示范”和“富宁县木央镇木令村石漠化地区安全饮水工程科技集成示范”等项目,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木令村从危房多到安居户建设、无水到通自来水、无硬化通村小组路到几乎全部道路硬化、无产业到肉牛养殖产业等全方位的改变。
2018年,省科技厅紧跟中央、省委和县委县政府的导向,由扶贫一个村转向培育一个县的扶贫产业。结合富宁县的产业规划和实际情况,2018年省科技厅将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培育富宁县的黑木耳产业。期间,主要配合富宁县的领导,完成黑木耳产业的项目申请和申报,通过扶持富宁县的黑木耳产业发展,带动木令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实现木令村的村集体经济。同时,带领富宁县黑木耳产业相关领导、黑木耳产业领头企业云南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和黑木耳种植大户赴蛟河市黄松甸镇、东宁市及北京市学习调研了黑木耳产业。通过学习调研,黑木耳种植大户学到了更多的种植经验,他们纷纷表示,对2018年的黑木耳种植产业信心满满。
(五)抓政策落实,摸民情、暖人心。驻村扶贫工作期间,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主动帮助有困难的老百姓。一是为老寨村小组的杨开祥家安装节能灶。杨开祥1965年8月出生,患有大病,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家中还有一位85岁的老妈妈罗仁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杨开祥平时的生活起居主要靠老妈妈照顾。2017年省科技厅领导为省科技厅挂钩木令村的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捐赠了节能灶,我们帮助类似杨开祥家里这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装节能灶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使用节能灶。二是主动带领村里老百姓打扫卫生。木令村属于少数民族村,以苗族居多,有部分彝族、瑶族和汉族,村里卫生习惯不好,我们主动去转堡村小组活动室、转堡街上打扫卫生,用实际行动感染老百姓,带领老百姓打扫村内和自家卫生。三是为老百姓捐赠旧衣服等物资活动。2017年11月,通过微信朋友圈,组织开展捐献物资活动,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和转发,来自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热心人不约而同的产生了为像贫困家庭的小孩捐赠过冬衣物的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通过各种渠道,爱心人士纷纷自发的捐款捐物,收到了爱心人士捐款共计7350元、价值600元的书籍。许多不愿意留下姓名的爱心人士也纷纷从全国各地寄出小孩衣物包裹。
(六)抓宣传教育,调动农户积极性。驻村开展工作期间,深入木令村委会各村小组对省科技厅挂钩帮扶的90户贫困户的现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图片和视频拍摄,并对全村公共设施、道路、村容村貌和帮扶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拍摄。通过入户调查,对厅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住房、饮水、养殖、学龄儿童等情况进行再次核对,完成省科技厅精准扶贫app上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以便挂钩帮扶人更便捷掌握情况。设计、制作了木令村委会转堡村小组活动室外墙展板,将部分村规民约、厅扶贫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效进行了展示,极大地宣传了木令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对群众进行了思想教育,调动了群众的脱贫致富积极性。
在这个陌生到熟悉的村庄,目睹了村里大大小小的变化。从与老百姓打交道的那种陌生感,到每次去家里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迎与感谢;从我们带着老百姓打扫卫生,到老百姓主动打扫卫生的习惯、观念改变;从泥泞不堪的村内道路,到门前通水泥入户路的“阳光大道”;从老百姓“靠天吃水、靠车拉水”的无奈,到老百姓家通自来水后满满的幸福。这些点点滴滴,微小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看到老百姓灿烂的笑容,我们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老百姓满意了我们就满意了,老百姓过得幸福了我们就幸福了。愿木令村越来越好,愿木令村的老百姓越来越富有。共产党员脱贫攻坚材料5篇【篇一】
“原本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人,_的妻子李红梅泣不成声,小女儿依偎在妈妈身旁满脸茫然,大女儿用力攥着母亲的手,低头不语。”2017年12月11日,西吉县兴隆镇公易村_老家的院子里,送别的人们排着队与_作最后的告别,悲伤的场景让在场的每个人心情异常沉重。
送葬队伍启程了,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渐行渐远……_留给亲朋好友和西吉县广大干部群众更多的是惋惜和对他勤恳工作的赞誉。
那几天,西吉人的朋友圈被这个普普通通的扶贫干部病逝的消息一度刷屏。“扶贫路上,一腔碧血泽乡梓”“凤虎,你真的累了”“虎啸身远泣英雄,同志伟绩铭群山”,小小的县城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_这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好干部。
一个常年与各种数据和表格打交道的项目股副股长,又不经常出现在扶贫第一线,何以让这么多人牵挂?
追寻_在西吉县扶贫办工作的20年,从“三西”扶贫到秦巴项目实施,再到如今的精准扶贫,他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听大家含泪讲述他的故事,真情似水,朴实无华,像追忆逝去的亲人。从悲痛凝重的气氛里能真切感悟到,一个人的伟大或许不是因为有多少壮举,也许只是他的平凡。
“西吉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不能缺少他的印记,他就是一个幕后英雄!”_曾经的分管领导,现将台堡镇党委书记冯永福这样评价。2013年至2016年,在与_共事的三年多时间里,冯永福给_贴上了诸多标签:“认真”“细心”“敬业”“诚实”,一个个标签背后,是_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获得的赞许。
“小撒的病是积劳成疾造成的,曾经凌晨2点还打电话和我核实过数据,加班对他就是家常便饭。”发出这样感叹的是红耀乡大堡村村支书邵维强。
2013年,随着整村推进项目在西吉县实施,扶贫办牵头编制产业规划、申报项目、工程验收、资金兑付等工作。作为牛羊圈舍项目的具体实施人,_既要编制规划,还要实地验收项目实施情况,责任大任务重,全县238个贫困村的编制规划数据都要经他的手,一个数字出错都关系到扶贫项目的落地效果。
2014年9月,大堡村牛羊棚建设项目验收,_自带干粮和矿泉水到村里验收,每到一户,他都现场丈量,拍照留底,核准数据。“家家都建了圈舍,我不会骗你,抽验几户就行了。”看着分散在山里的上百户农户还没有验收,邵维强不忍心_饿着肚子干工作,便劝说道。“我不是不信你,实地查勘是我的职责,在报告上签字既是对我自己负责,也是对上级领导负责。”最后,花了整整两天时间,_才将全村150个圈舍查验结束。从那以后,邵维强每次申报项目时都会多核查几遍,生怕给_添麻烦。
“在他那里,你就别想糊弄,只要有一户不达标,说啥都别想通过。”马建乡白虎村村支书马正君对_工作上的“较真劲”深有体会。2014年6月,白虎村90户牛羊圈舍项目中一户牛棚的长度未按标准建设,_就责令他拆除重建,马正君反复求情几次,硬是被回绝。
“脱贫攻坚太需要小撒这样的扶贫干部了。”曾和_一起沿山路入户的田坪乡三岔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军,说起两人曾在泥浆里举步维艰的场景,哽咽了。
在扶贫办办公室主任海斌看来,_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家在原州区,租住在单位周围,有时周末加班回不了家,就多忙一会儿。有很多回经过_办公室时已是凌晨,发现他还在忙,他是一个工作干不到位不罢休的人。”
认真、细心、毫无怨言,这是同事们对_工作状态的评价。在西吉县扶贫办主任苏占成的眼中,_是一个各股室都抢着要的干部,他对工作总是主动干、抢着干,2008年至2016年,他连续8次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打赢这场硬仗如期脱贫,是对小撒最好的纪念。”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期,西吉县扶贫办的同事用实际行动缅怀他们失去的“战友”。
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篇4
_教授,现任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中药材种植养殖与加工研究所主任,药用植物及栽培教研室副主任。20__年,贵阳中医学院与贵阳市科委合作在贵阳药用植物园成立“贵阳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中心”,_教授作为特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_省各区县市中药材生产的指导和域内中草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为指导_中药材民族药材技术的规范化生产,带领其中药材种植技术团队走遍了_各县区中药材发展乡镇及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作为中药民族药行业专家服务我省中药民族药整个产业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为_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_教授带领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了“_太子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_何首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苗药头花蓼野生变家种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宽叶缬草优质高产技术研究”、_省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_半夏、续断、淫羊藿等七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保护抚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半夏、续断、淫羊藿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保护抚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_省中药现代化专项“国家濒危药用植物坚龙胆的野生
驯化试验研究”、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半夏、续断、淫羊藿等七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保护抚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重要课题的攻坚研究工作。作为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贵阳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指导了“丹参、黄精、银杏、灯盏细辛等7种原料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及繁育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与建设任务,科技服务产业卓有成效,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应用。
多年来,_教授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贵阳中医学院生药研究与服务平台,致力于中药民族药资源调查和育种研究,反哺教学,服务社会,助力扶贫,成效显著。
按省委省政府“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精神,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贫困山区扶贫的主要抓手。_教授积极参与_省脱贫攻坚工作,为_中药民族药规范化种植技术出谋划策,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药农发展中药材种植,先后为省内石阡县、松桃县、七星关区、织金县、大方县、西秀区、紫云县、施秉县、剑河县、雷山县、乌当区、修文县、册亨县等县区的中药材生产提供系统性技术咨询80余次、现场培训120余次,参加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通过现场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如在紫云板当镇、大营乡、猫营镇,六枝木岗镇、堕脚乡,西秀区杨武乡、旧州镇,关岭县普利乡,修文县六屯
镇,石阡县平山乡,大方县羊场镇等大批乡镇协助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探索
“公司+农户”的模式,指导建立黄精、丹参、天麻、半夏、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000多亩,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达100余万亩,解决10000余人的贫困户就业,带动500多户贫困户脱贫,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除进行种植、管理、加工技术上的指导外,还利用长期教学科研形成的供销信息和广泛的社会资源,为群众解决产销问题,切实为偏远山区贫困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他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优势,深入地方政府、企业、基地、乡村及田间地头对企业、合作社、农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与咨询,在品种选择、种植与加工技术、市场信息等中药材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且不求回报,为_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篇5
_,男,壮族,中共党员,现为_县第一小学教师。20__年通过学校全体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罗老师被选为学校党总支组织委员兼任党办负责人,20__年经全体教师无记名投票,选为教代会主席。因工作兢兢业业,成绩显著,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各级表彰,其中2次被评为优秀教师,3次荣获优秀校长,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
_同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期间,经常深入完小、村小、农户调查了解情况,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_同志担任_县第一小学扶贫工作业务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他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群众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_县第一小学党政班子挂钩新华镇那平村委会常乐、玉林两个村小组25户贫困户,贫困人口99人。期间班子成员爬山涉水深入农户101人次,进行实地调查、宣传动员、走访慰问。经过努力,有8户已于20__年脱贫,已把一名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一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动员外出务工18人次,学校自己协调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协调解决上学难85人次。_同志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_县第一小学扶贫工作业务员,期间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全力以赴、多方协调,20__年常乐泥泞的泥巴路现在已铺成平整的水泥路;玉林5户贫困户中已有2户完成危房改造、推倒重建,住上了崭新的新房,3户正在筹备当中。
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启动后,新华镇按照上级的指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1加n”的总体要求以及“应退尽退、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的原则,做到0错评、0漏评、0错退,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相关单位核实,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这一期间,_同志被分到新华镇那平村委会第4扶贫工作队,负责那乐、常乐、安恩三个村小组的动态管理工作。他和工作队白天在村委会填表,搞材料;晚上深入农户走访调查,召开党员和群众大会。他整个假期都与精准扶贫工作打交道,有时开完会半夜三更才回到家,倒头便呼呼大睡。
“家里有热水器、电视机、电冰箱吗?”“你家有多少亩水田、旱地?”“家里有人在国家机关工作吗?”……在常乐村农户卢正操家里,_边唠家常边根据农户的回答,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上打着钩。表内的调查项目包括住房情况、水田面积、收入情况等数十项内容。他身旁还放着两个袋子,一个装着厚厚的已完成调查的评估表,一个装着空表,还有相机和笔等。他一边忙着了解农户家庭情况,一边观察住房装修和家电、农机、交通工具等生活生产设施,以对照评分是否合理。这一幕,在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在那乐、常乐、安恩农户家里随处可见。来到那平村后,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客人,而是以村为家,很快就适应了环境,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探索出很多的方法都可供其他村借鉴。
注重入户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现阶段是收稻谷的农忙时节,为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又不耽搁群众,他带领那平村第4精准扶贫工作队巧打时间差,入户主要分三个时段,一是早上7点至9点趁农户还没出门干活时,第二是中午吃饭时间,第三是晚上7点至10点。他从不言苦喊累,总是干劲十足的,正是如此,及时抓住群众在家的时间,高效推进精准识别工作。
注重调查方式,摸清贫困实情。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基本情况,他要求实行“四见”工作法,一是争取见到其本人,由本人亲口述说并对工作队的评估打分现场进行签字按手印;二是争取见到邻居,向邻居侧面打听该农户的家电农机、家庭成员读书就业、健康状况等情况;三是争取见到实物,工作队进农户家中要走完各楼层,对家电、车辆等要看到实物,了解新旧程度,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要尽量亲眼看到,了解其规模;四是争取见到相关证件,对户口本、土地证、残疾证、学校录取通知书、住院证明及相关票据等,要让农户全部出示。
注重工作细节,确保存档完整。他在入户调查时,除了填写评估表外,还携带民情日记,对农户家电特别旧的或特别好的、养殖的家禽数目和大小、残疾证编号和残疾等次、患病就医情况、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和下一步脱贫计划等信息一一进行记录,确保该农户的档案资料更齐全,同时也让工作队对农户有更深的了解,以便下一步研究如何给群众脱贫提供切实的依据。
注重党员力量,筑牢战斗堡垒。为充分发挥党员力量,在入户调查工作初期,各村都召开了村民大会,主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引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政策“宣传员”、产业发展“联络员”、公共事务“服务员”、村务公开“监督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作用,集中力量高效服务群众。
三年多以来,他风雨无阻地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心服务换取着民心。
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_县第一小学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那平村委会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定会早日实现。
脱贫攻坚的优秀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