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情节和结局进行评价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和心路历程,留下宝贵的思考和回忆,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书》读后感篇1
中华文明的结果,华夏先哲的智慧,国学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你的语言千锤百练,字字流金,你就是美丽的国学文化。
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你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让我废寝忘食,让我不知饥渴寒暑;读完你时,你又让我意犹未尽,让我冒昧地闯进了中华文化的意境,体会到国学的韵魅。你还使我修身养性,增智广识,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我在为人修养上受益匪浅,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要举一反三的道理,还有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语言让我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精妙绝伦,源远流长。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千古长流的中国美学的渊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贫不能移”,让我感受到你的大气磅礴,又产生一种温润飞扬的感觉,更让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瑰宝的美丽。
我最爱的《四书我经》,你不仅让我感觉到美丽的中国美学,还让我在课堂上风风光光了一把。记得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班级全班同学,那是让我们说出一句《诗经》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无策,老师随便点了一个名字,竟点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灵光乍现,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没想到同学们向我以热烈的掌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让我拥抱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美丽,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诗!我要真心感谢你!
《四书》读后感篇2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书》读后感篇3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四书》读后感篇4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四书》读后感篇5
按照市局“全员读书、学以致用”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工作之余,重点对《四书五经》之大学进行了细致阅读,收获和感想非常多。现将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集结如下:
如今大多数读书之人都听说过“四书五经”,但能随口说出者恐怕不多,能研读并领悟其中之道理者则更少。“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学子的必修之课,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从古至今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的《大学》,可以说是古代的教学大纲。古代从八岁入学,学习一些语文数学和生活常识等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并非今天的小学和大学的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于与时倶进,不断学习,弃旧图新,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怎样才能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暂可不说治国平天下,但格物、至知、诚意、正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修身、齐家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于格物和修身,就是学习知识和修养品德。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有其自身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事物的规律、特性、本质和道理。我们所面临的是生活和工作,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法则。要掌握生活的规律和工作的法则,只有靠学习,潜心研究,认真琢磨,掌握其中道理和内在本质,顺应其发展规律,才能享受生活,驾驭工作。
由此可见,古代学习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一致的,与我党倡导的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的学风是相统一的。市局党组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读好书,写心得,就是要大家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古代修身重于学习,品德重于才能。修身就是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们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古代尊崇“忠、孝、诚、信,礼、仪、廉、耻,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怎样修养个人品德?要从为人处事做起,理解、宽容、尊重、互助,只要做到了,就是公德无量,可以成佛。和声细语,微笑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与人为善,并非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宽容大度,广施仁爱,积德行善之举。这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共产党员要在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的纪律和作风、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溶化在党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要用正确的态度,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在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克服错误思想。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综观历史,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观显贵,大多数人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修身守道,也有的人放纵自己,唯我独尊,道德败坏。但最终还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失盗者遗臭万年,得道者名垂清史。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儒家先贤的观点,包括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内的历代学者,仁人智士,帝王将相,均对其倍加推崇。孙中山先生说:”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对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的理论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指导我们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端午曰读后感5篇
★ 海蟒读后感5篇
★ 巫师读后感5篇
★ 论悲剧读后感5篇
★ 精益读后感5篇
★ 活着书读后感5篇
★ 戒了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