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节和发展,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刻意练习读后感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刻意练习读后感优秀6篇

刻意练习读后感篇1

首先要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举办的赠书活动,感谢华章心理提供的活动书籍,这部由anders ericsson和robert pool共同创作的《刻意练习》,刷新了对学习与练习、知识与技能、1万小时理论与成功等等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的认知,揭露了一个伟大而朴素的道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地按照书中阐释的那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无论是想要掌握一门技能和手艺,还是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可能的,会锻炼出一个让你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杰出的人。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它解释了什么是刻意练习?有什么样的特点?分析背后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刻意练习这么管用,最后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所谓天才,是百分之1的天赋和百分之99的汗水铸就的,很多人都认为百分之1的天赋最关键,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其实关键的还是百分之99的汗水,许多天赋并不是天生的,通过刻意练习,潜能是可以练出来的。

这本书反驳了网络上一度盛行的被广大励志图书、微信朋友圈传滥了的真理--一万小时理论,一万小时理论特别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一件事情上练习1万小时,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顶级专家,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呀,所以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在践行1万小时理论,每天打卡记录今天练习钢琴了几个小时,已经累计练习了多少个小时等等。实际上,学一项技能,的确需要花大量时间,可是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阈值,要想成功,不是凑时间够1万小时这个数,也不是每一项技能的练习都需要花一万小时,而是要保证每次练习都是刻意的,能够有效的修改、修正过去的现有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一辈子做饭都超过1万个小时了,可是,他们拥有顶级厨师的厨艺吗?我们的父母凉拌黄瓜了一辈子,西红柿炒鸡蛋了一辈子,每次都是过去的重复,没有任何的改变,到了80岁,凉拌黄瓜和炒鸡蛋的水平也比不过米其林星级厨师是不是?一万小时理论不攻自破了。

要想成为高手,怎么办?书中给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让你现在直接看化学专业博士论文,你就是看天书,这就是恐慌区,这对你无任何意义,而一本书只是强化和肯定你现有观点,也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就是,能读懂,但是又让你觉得是新观点甚至和现有观点相反的,这才是学习区。 1万小时理论的关键不是1万这个大数字,而是始终每次都在学习区内练习。高尔夫行业里的宗师级的人物泰格伍兹,每次打球都是学习区,跟上次的体验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做饭都是重复过去,从没想过试着做个创新,哪怕是试错?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有一句话: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本书提倡突破性的拔高以及变换角度的做事情。它说: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你也许发现,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相对较为容易,然后你会继续逼迫自己。但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当不断的变换角度做事情后,对于同一事物,能够总结出不同的经验。以做饭为例: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做饭早就超过1个小时了,却达不到高级厨师的水准?得出的结论是:只是凑够时长意义不大,是表面参数,关键是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每次做饭都是重复过去的,而顶级大师每次都试着搞出不同。或许他尝试了100种不同的做法,99次都不好吃,但1次成功了,就是一个新的做法,就是一个新的可口的私家菜。大家都吃过不同的饭店,普通饭店的凉拌菜都一个味,而好饭店好厨师的凉拌菜味道就不同了,肯定是加了不同的调料或者食材。那么,他的这个做法是怎么来的?要么是跟高手学来的,要么是自己反复试验出来的。即使跟高手学来的,这个高手也是自己试验来的。所以,你每次都是重复过去的西红柿炒鸡蛋,你到老还是那个味道。你要是敢于偶尔试试加点果酱、沙拉油、鲍鱼汁……或许有好多次会难以下咽,但是保不齐哪种尝试会成功了。我吃过好厨师做的炸馒头片,松软可口,后来问了问,人家不说,只说了一点:只能告诉你这个馒头片炸之前浸泡过牛奶。你看,这就不同。我猜想,他当年肯定也尝试过果汁、可乐、酸奶、啤酒……最后发现牛奶的效果更好。如果我们每次都是跟过去一样的做法,你即使炸够了10万小时的馒头片,也是个普通水平。这才是1万小时理论的精髓,只是凑这个数,多半就会被坑了。意思是说,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你只是统计是否早日凑够1万小时无任何意义,你必须保证每个小时都比上个小时有不同的练习内容。2.从不会到会,秘诀在于重复。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这些东西都需要记忆力。在古代,记忆力几乎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术能力,现在有了书籍和网络,人们已经不再直接追求记忆力了。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天才密码》一书介绍,美国最好的一所音乐学校里的一位老师甚至干脆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学生只能跟着她练分块的小段。她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地在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有人说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实最重要作用是提供持续即时的反馈。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他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我们在看奥运会的时候,那些奥运选手本身的能力都比他们教练强,干嘛还要让那些教练来指导他呢?经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找别的视角来看自己看不到的问题,他的能力强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是你!所以现在健身流行找私教是一个迅速提高的好办法,原因就在于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练习并不令人舒服和愉快,舒服和愉快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过程会让你痛苦,蓝瘦,香菇,但是它的回报是巨大的。俗话说: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自己的孩子猛练的父亲。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说过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就拿郎朗为例,他的父亲有一次因为郎朗偷懒,甚至逼他自杀,也许你觉得他爸爸太偏激,可是不偏激的你,每天享受精彩韩剧、娱乐节目的你却无法得到郎朗拥有的生活。

本书金句

1、只有在刻意练习下的一万小时才有用。

2、你可以掌握自己的潜力。

3、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4、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

5、在专业的或商业的背景中设计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

6、杰出人物的进展只有局外人看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才积累成重大的飞跃。

7、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读后感篇2

人的一生总有一个目标,有的人对这个目标在刻意练习,而有的人却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刻意练习这个词。

美国一个著名的作家说过,一个人只要做一件是做一个小时做1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在这个行业的高手,我比较赞同这句话也比较反对这句话,因为一个混日子的人每天都在做这行工作,但是每天却没有刻意练习,他真的能成为高手吗?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大学的教授找来一个人说。我每周给你上一节课只要你配合我完成一个工作,我就可以给你100块钱。那个人十分服从。第一个星期。教授说了一串数字,那个人只记住了前七个数字,第二周教练又随机说了一串数字,那个人记住了前八个。就这样每天每周不停的练习,不停的刻意练习那个人最后再一次舞台的表演上,在主持人说的100个数字中成功记下了前72个字。但是也有人在不停地反超他。在一个日本的一个人,他记下了前400多位数字,在英国的一个人他也记下了前500多位数字。而这两个人不就是把第一个人当成他们的目标而刻意练习嘛,所以我们刻意练习还要有一个目标。

很多人都说我要减肥,我要减肥,可是他们却没有瘦下来,因为他们家里总是少了一杆秤。那个称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体重的测量,而且还是对自己的反馈。因为那一个秤可以反馈出你这一个星期或者是一天的行为举止。让你得以思考我为什么会增重为什么会减轻。而那些没有成功减肥的人,我相信你们家里肯定少了一杆秤。所以我们刻意练习也要给自己一个反馈。

刻意练习不是光嘴上说说罢了,还要付在实际行动中。只要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相信你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高手。

刻意练习读后感篇3

喧嚣热闹的双十一周末,阳光格外的明媚。这是闭关修炼以来的第二个双十一,心境竟然莫名的平和了许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一本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这本刻意练习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书里所提到的方法是那么的熟悉,曾经苦学的情景总是久久萦绕于脑海。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法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何刻意练习,书中写的.很详细了,这里大概列举几个。比如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要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激活长时记忆的能力。在刻意练习时,要走出舒适区,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专注和投入。另外,一定要确保每天都有足够的睡眠,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练习。专注、反馈、纠正,嗯!就这么刻意练习!

记得曾有人问学习的窍门是啥,以前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现在可以说就是刻意练习。不要轻易地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为天赋而自惭形秽,智力正常的人经过刻意练习之后都会是天才;也不要为学习过程中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干扰,其实,努力后的收获只属于自己;也不要为多长了几根白头发而烦恼,事实证明,白发可以变黑、胖子也能变瘦的。总之,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刻意练习,能力会节节攀升,成功终会到来!

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这里没有捷径可走!相信自己也会成功!

刻意练习读后感篇4

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的练习。而只有练习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究练习的方法:专注,有特定目标,需要反馈,走出舒适区。

大脑和身体的适应力,可以让我们不断的接近极限,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心理表征。例如,不断刷新的马拉松记录,各种体育竞技,圆周率记忆……

作者为了辨别出优秀的表演者与杰出的表演者之间的区别,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学生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优秀、优异和杰出三组学生中,只有一个最重要的差别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优秀组平均练了3420个小时,优异组5301个小时,杰出组7401个小时。可见,要变成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须专注地练习,没有什么捷径,没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练习,就能达到专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赋的音乐家中,明显也是花了最多时间磨炼技艺的人,比练习时间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员、杰出棋手同样如此,几乎没有人能够不通过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常说的一万小时法则,并不等同于刻意练习。事实上,各行各业达到杰出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如果没有遵循刻意练习的法则,即使你花的时间再长,你也不可能做到杰出。或许不需要1万小时,甚至超过一万小时。当门卫的大爷,守了一万小时的门,不可能说就是杰出的门卫。

杰出人物的路线图: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这点可以运用于引导孩子上兴趣班。

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刻意练习。每次都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自己的工作……

不断设定一个个目标,突破三种错误:基因限制,(例如口吃,辩论赛)足够长的时间(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只需要足够努力(不一定)。

3f原则:

1、专注(高尔夫球手练习)案例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练球的经历,科比说你没有见过四点的洛杉矶,这些杰出人才,都是在不断刻意练习中造就的。

而我们常常打球只是视为娱乐,既然是娱乐,那就只能是放松心情,不能成为杰出的人。

2、反馈。减肥的人,家里的称。实际就是反馈。只有得到反馈,才能让我们找到差距,进步更快。

3、保持动机。常常有人说意志力,其实就是拥有持续保持动机的能力。

刻意练习读后感篇5

1、这是一本工具书,西方的学者床来国内的书普遍比较严谨,本书有大量的例子和证据表明刻意练习以及所产生心理表征的优越性。

2、10000小时理论只是一个简单的参考指标,属于世界观范畴,本书是方法论,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化。

3、所谓的天才,并不是单靠天赋,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刻意练习。大量数据表明,学习一项技能,智商只会在学习的前期发挥优势,而中期和后续的更多需要努力特别是刻意练习。而因为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许多人在前期就选择了放弃,这很可惜。

4、不要觉得自己年龄太大学样东西太迟,只要选对方法并加以可以练习你都能想学会你想学会技能,比如钢琴,吉他。

5、作者可以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用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

6、如何让自己能够培养长时记忆: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并且纠正自己的错误。

7、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的利用的那一能力而已。

8、反馈对练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9、学习,一定要让自己走出舒适区。

10、遇到瓶颈的时候,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11、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物质是叫做毅力,所谓的毅力更多来自于内部或者外部的动机去激励。比如说阿米尔汗为什么不是先演瘦子再演胖子而是先胖后瘦。

12、人的大脑具有适应能力,并且会随着技能的提高而改变大脑的物理构造。

13、有许多证据证明,学习音乐能改变大脑的构造。

14、大师比新手强在哪里?强在有意义的记忆更加高效。

15、刻意练习的目标是什么?创建心理表征,拿游泳来说,就是你不需要用大脑去控制,身体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动作。

16、数据表明越杰出的人,练习的时间越长。

17、知识和技能的差别,在场景中练习。

18、可以练习,找好一位导师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导师该怎么办呢?富兰克林练习自己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有一点像是看美剧学英语,不是去看他的剧情,而是逐字逐句地反复扣细节。

20、最后本书让我重拾信心,让我觉得只要足够努力,刻意练习,找准方法,自己也可以不再平庸。

刻意练习读后感篇6

这几日,春天来了的感觉尤为强烈。尤其是到了中午,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凉凉的春风,脱下厚重的大衣,却带上了新一年的希望。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希望的季节,年初立下的flag,现在就要扬起来,正是起航了。而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当回顾这一年的时候,当年的此时所计划的目标,完成了吗?

至少是我,我会惨然一笑。今年,我不想在这样!

带着这个想法,我再一次翻开了《刻意练习》,我希望从这本书上找到能真正实现具体目标的一套科学操作工具。

这本被罗胖成为“心灵硫酸”的践行原则,却被樊登评价为“天才之路”。其实,这两位大咖说的都很到位,但对“刻意练习”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万维钢老师,是他将“deliberatepractice”,引给我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刻意练习”。所以,我只能把万老师在得到app上所列出的“刻意练习”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个要点挂在这里,让自己再一次熟悉学习。

但这十条内容里缺少了三部分内容,核心假设、3f原则和心理表征。是这三部分支撑起上面十条的思想和方法。

一、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专业级的水平是逐渐的训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是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能让受训者能按顺序去完成。这些任务首先是受训者不会去做,但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去掌握的。

二、有目的练习所必须掌握的3f原则

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练习,练习前就要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然后是①专注(focus)专注至关重要,在进行刻意练习时,有走神或者放松,你可能不会进步②反馈(feedback)即时反馈是在刻意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刻意练习中,是否识别出了错误,是否得到有益的反馈,清楚自己哪里欠缺、哪里胜任,对于继续练习至关重要。

③纠正(fix it)即时反馈之后,就要修正反馈的错误信息。要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设计专门的环节,攻克特定的弱点。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解决停滞瓶颈期的问题。

三、心理表征

刚才提到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练习,而有目的的练习,达到3f原则后,也不一定是可以练习。因为,刻意练习还要有心理表征的构建。可以说,刻意练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出心理表征,有无此技能的心理表征就是“天才与p民”的最大区别。辩证的说,刻意练习可以构建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又会反过来在刻意练习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刻意练习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

讲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

梅老师读后感优秀6篇

笑读后感作文优秀6篇

稻草狼读后感优秀6篇

乔和读后感优秀6篇

《绿》读后感600字优秀6篇

史记读后感优秀范文6篇

虹读后感100字优秀6篇

信读后感100字优秀6篇

氓读后感1000字优秀6篇

刻意练习读后感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