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心得体会对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心得体会是一种抒发我们内心感受的文字,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篇1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学期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权,深深地操纵着中国,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就在八年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内战,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俗话都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内战,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国民党不是军事力量不及共产党,而是忽略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经厌倦战争的国民党士兵,其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凝结了中国几亿人的梦想,有多少战士和多少无辜的民众何曾不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群,他们为了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期间,中国共产党艰难的探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与喜悦、一次次失败与泪眼中,艰难前进,只为了能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虽然经过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深刻的领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关于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的,收获了十年的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说,祸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击与挫折打败不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犹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并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会有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试想,一个大学生总有一种反正我不做总有人做的态度,那么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国家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复杂繁多的历史仅仅浓缩在几个月的学习中,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日后我必将加强自我学习,到图书馆等地方加深学习,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篇2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风险、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的关键性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因此,在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后,让我知道,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国情,明确自身历史使命。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地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地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要站在巨人地肩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探索知识的途径,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后,深入群众投身于实践,自觉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未来所承担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历史虽已尘封,却不可被遗忘,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以此来鞭策自己。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篇3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我一直很喜欢历史,但也仅限于古代史,近现代史是我不敢也不愿接触的,因为我知道这个时期的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劣势,那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伤,提一次,血就会流一次,心就会痛一次。
现在的我在慢慢改变,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使我开始重新省视这段历史。成功可以给与我们激励,失败却能鞭策我们,既然知道这段历史让人不忍回首,我们才更应该透彻地分析它,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更何况,这段历史还孕育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北洋军阀的统治应该算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背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中国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就在人们苦闷彷徨的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于是新文化运动便开展了,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这在当时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虽然新文化运动有其弱点,比如批判孔学,比如不能根本改造国民性,还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看问题片面,像胡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共产党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是思想潮流在中国的现实化。毛主席说,俄国的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告诉中国人,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不过,我们不能忽视,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却是李大钊。我们从小学就听过李大钊的英勇事迹,他刚正不屈,视死如归,那就是我们中国魂。
当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全面传播,还要归功于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怒了各阶层人民,学生首先罢课,然而一个月未见效果,后来,工人罢工,北洋政府妥协。至此,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一定的准备,1921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由此有了新面貌。 历史总在无声的告诉我们一些东西,中国共产党成立于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各种困难。从不畏缩,由十几个人发展到独当一面,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是无数革命党人救中国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出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一条走得通的路。
然而,当代社会的人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和谐盛世,更有人不安于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将社会的阴暗面当成是党的管理不善,熟不知,大众才是社会的主体,就像法轮功邪教的盛行,不是党的错,是人的愚昧造成的。当年的**已渐行渐远,人们又开始麻木了。越来越多的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将国家社会抛之脑后,认为事不关己。却不知,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也许共产党人中确实有让人唾弃的存在,可是,中国人有十四亿,共产党人有八千多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更何况人非圣贤。白纸上的黑点确实显眼,可是不能因此忽略了整张白纸啊!
想当初,日本入侵,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国岌岌可危,是共产党面临着国民党的围剿,坚决抗战。
我们怎么可以轻易忘记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怎么可以忘记长征的艰辛,怎么可以忘记……
显然,有人忘记了。忘记了为现今的和平撒过血的先烈,忘记了吃不到饭、穿不到衣的苦,忘记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的表象掩盖了国际间的惨烈竞争,是中国共产党把我们保护的太好,如同空气,人们便忘记了党的重要。
但是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拥护党,爱祖国,从自身做起,继承并发扬传统精神。那么,中国会更上一层楼。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篇4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并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中国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政府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最终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中国也所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并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时代。之后,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所以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政府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所以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此刻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我们仅有凭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日。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篇5
1、课程组经过研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授中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注重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讲授的理论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和准确地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注重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加强理论教学。针对学生以福建生源为主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还增加了福建地方史特别是福建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叙述史事和阐述理论,缺少事例,显得枯燥。课程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案例,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就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同时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补充案例分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由于本课程只有36学时,无法在课堂内再安排实践教学时数,于是课程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径。课程组布置学生在业余时间中开展“寻找建国六十年口述的历史”活动。学期初教师就布置这一活动,由学生组成团队,用一个学期的课余时间(如本市、本省学生周末、节日回家的时间,专业实习的时间,结合学生工作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本方案从教学内容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书本知识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样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型和有效性,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当前教学中也还存在某些问题:如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视频的教学内容还显单薄;等等。需要通过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地力度克服这些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篇6
一向以来,我都喜欢古代史。古代的中国格外辉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欢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近代历史给人一种感觉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软弱的皇帝和一帮妥协的大臣造就的。读《中国近代史大纲》后,我意识到也许我所学到的历史并不全面。基于多重因素考量,历史书的编者才编出来了这样给人以指向的历史。
作者蒋廷黻以超出个人的境界来再现当时历史,分析出现那些局面的原因。重点从外交的方面入手。对李鸿章、琦善等当时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笔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们超越了一般的民众对事物的认识,综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国的结论就是求和。并非他们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们外交本事突出,才在当时能够与外国拟定和签订条约。
我固有的认知此时好像所以变的更加客观了一点。以后我也许会尽量避免带有任何主观偏向讲解历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是非功过,自有人内心评说。
书中还说到每当出现无法解决的事情,清政府总设法使他成为悬案。书中还详细披露了东北出现争议的根源和过程。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而从这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书名给人一种纯理论知识的错觉,其实资料却十分具有可读性,作者的个人见解无时无刻不显现期间。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