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一定要记得将教学反思写好哦,为了提高自我批评的能力,我们要认真写一写教学反思,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左与右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1
今天的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看见了什么?原本以为这个问题会有些难度,可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且也很贴切诗歌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文中的小鱼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就势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最后五行,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指导学生的朗读。紧接着再结合书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并指导第一句的朗读。最后,我又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向学生描述诗歌描绘的美丽的景象,再顺势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1、古诗的语言比较精练,有些词句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能把握教学“度”。现在,我所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更要学会设定适合学生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揠苗助长”。
2、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3、教学时,要学会使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次教学中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和老师比一比”的方法,结果发现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练习朗读时表现得非常认真。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2
郑振铎的《海燕》,可以这么说写的绝了!这篇文章应该说中国散文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的“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因为我的愚笨,至今不会写散文,当然重要的原因是,三十多年来,我读的散文太少,至今也不知道如何写,从何下笔。想来,郑老先生肯定读的书非常多。
我为学生上读写课,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不难,每个四年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二三月微风,千万条柔柳,阳光下斜身掠过,稻田中,湖面上,电线上,这一个个场景,构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而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美文为友,就是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像这样的文章。而阅读这类文章,真的也是一种享受,也许这是散文的一大魅力表现。
在工作劳累之余,在办公室、家中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我想这可以让学生研究获得。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学习《燕子》,研究《燕子》,学生除了爱上《燕子》,更重要地要爱上身边的许多小小东西。老师要通过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事物走近来了,其实就是最好的文章。
吟诵着《燕子》,享受着《燕子》,冷静地思考着《燕子》,拿起自己的笔书写着《燕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那可是了不起的收获。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3
在《香香的蔬菜》这一主题中我们开展了艺术活动《蔬菜印画》,本次活动的目地在于让幼儿认识蔬菜截面的形状,用蔬菜来印画;通过印画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不同蔬菜的印画效果,体验印画带来的快乐。因为考虑到我们班的幼儿第一次尝试这种印画,所以我把我一开始的设想每组同时进行换成了每组幼儿到前面来进行,希望在老师的管理下能让活动进行得更顺利。
在第一环节中,让幼儿“猜一猜这张漂亮的画是谁画出来的”一句话成功地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幼儿都很好奇是什么东西画出这么漂亮的'画,而后有几个小朋友说出了是蔬菜在作画。说出是蔬菜在作画后,幼儿的兴趣更高了,每个幼儿都想自己试一试。在第二个环节是老师示范,“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用蔬菜画出这么漂亮的画吗?”这一句话让幼儿意识到仔细听后才能也像老师一样画出这么漂亮的画。而后老师介绍作画的材料:蔬菜与颜料。在示范作画的时候加上儿歌“蘸一蘸,印一印,压一压,放回原处继续蘸”,让幼儿在操作的时候边说边做,也使幼儿更清楚地懂得应该要怎么做。在第三个环节也是重点环节,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因为我选择的是让幼儿一组一组上来进行作画,这样能使我们能够看清楚和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与兴奋。印出来一朵朵漂亮的花儿,幼儿都争着让我看看“老师看看我的画多漂亮”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的有成就感。在第四个环节中,让幼儿拿起水彩笔给“小花”们添上身体,每位幼儿都非常开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作画中。
但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很细节的东西没有考虑进去。例如在作画的材料中没有考虑到在旁边放上几个擦手的抹布,导致幼儿一画完就往厕所跑;在最后的一环节中让幼儿给小花们添上一些漂亮的东西我示范的时候只是在“花”的下面画了几根竖线当做是花的身体,我原本是让幼儿自己相像然后再画上去的,没想到大都数的幼儿都跟着我这样画了几条竖线。教师的示范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在上课方面还是很“嫩”的,我相信在以后不断的锻炼中,自己会学到得更多,也会进步得更快。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一、板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板画鲸)同学们,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第九课《鲸》,进一步了解这种巨大的海洋生物。
二、 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四十页,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这些词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 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2、 汇报所画语句,并说说体会到鲸的体形哪些特点?(大、重)(重点指导鲸与象的比较,为学生提供数据:普通的象重六吨,
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四、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采用三步读书法来学习第一段的,一读课文,二抓特点,三学方法。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的说明文。
五、 鲸这么大,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按照三步读书法自主学习四到七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
2、鲸吃什么?哪些语句介绍了鲸的进食特点?
3、鲸怎样呼吸?你能根据鲸呼吸特点辨别鲸的种类吗?
4、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能画出鲸睡觉的示意图吗?
5、鲸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由读书,圈画,然后汇报。
学习呼吸特点时引导学生学习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鲸的进食特点重点指导朗读,鲸的呼吸特点重点指导辨别鲸的种类)(小黑板出示四种不同的水柱形状,让学生辨认鲸的种类和大小)
六、 鲸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呢?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吗?(强化识记,解决重点)
七、 回顾课文:通过本课学习,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八、 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鲸的知识吗?
2、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九、 总结升华,读写结合: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鲸
形体:大、重、长
哺乳动物
种类 :须鲸 齿鲸
鲸 吃什么
生活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鲸》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思路清晰。首先,我通过板画带着学生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文本,然后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段抓住鲸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再借助自学提示让学生采用读,画,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第四部分,这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借助一个问题,“鲸是鱼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探究文本的氛围中,完成第二部分的学习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一项重点知识。
2、重点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就是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也最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虽说写作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训练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
3、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数据对比,让学生把“十六万公斤”“六吨”“六十千克”三个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二、不足:
1、教材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对鲸进食多而快的描述,鲸呼吸的不同形状的描述,以及鲸睡觉方式的特别,鲸生长之快等方面,都没能进行细细品读和体会,这主要是前面预设不到位,由于学生不熟悉计算方法,所以在鲸与大象、人的体重对比计算时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后面自学汇报时,显得过于流程化,缺少适当的点拨。
2、对鲸的进化过程缺少探究。虽说在课中这是难点,可我怕研究起来太费时间而影响正常授课时间,所以就悄悄一带而过,这是我
教学设计的一处遗漏,从这也看出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忽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虽然学生汇报时已经说到这一处,可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留下了一处遗憾。
我想,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遗憾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我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珍视缺失的遗憾,因为,我要在快乐与遗憾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争取上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来。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掌握火灾中的自救常识。
3、加强防火意识,学习必要消防知识。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火场逃生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我市火灾新闻记实情况导入:
二、火灾自救知识
遇到火灾时我们怎么办?
(一)、灭火
灭火最重要时效,能于火源初萌时,立即予以扑灭,即能迅速遏止火灾发生或蔓延。此时应迅速辩明火源、起火类型、所引燃的物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利用灭火器或消防栓之水进行灭。如无法迅速取得这些灭火器具,则可就近取材,利用棉被、窗帘等沾湿或用沙石、泥土来灭火。但如火有扩大蔓延之倾向,则应迅速撤退至安全检查之处所。
(二)、报警
发现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110报警,同时亦可大声呼喊、敲门、唤醒他人知道火灾发生。在报警时,切勿心慌,一定要详细说明火警发生的地址、处所、建筑状况等,以便消防车辆能及时前往救援。
(三)、逃生
1、要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追随。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对危难状态时,极易因惊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当听到或者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追随其后,如: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突遇火灾时,首先应当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利用自己平时掌握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撤离时要注意,不可搭电梯,因为火灾时往往电源会中断,会被困于电梯中,应从安全通道逃生,最好能沿着墙面行时,当走到安全门时,即可进入,避免发生走过头的现象;尽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当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要因为贪财而延误逃生时机。
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自己的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长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忌重回险地,自投罗网。
3、做好简易防护,匍匐前进,不要直立迎风而逃
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防止窒息。为了防止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用水打湿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而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
4、找好避难场所,固守待,不要盲目向光朝亮处奔。
如各种逃生路线被切断,应退居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级火势蔓延。同时,可向室外扔出小东西,引起别人注意,在夜晚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切忌向光朝亮,这是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光各亮就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它能为逃生指明方向道路,避免瞎撞乱撞更易逃生,但这时可能电源已切断或已造成短路、跳等,光和亮之地正是最危险之处。
5、缓降逃生,滑绳自救,绝对不要冒险跳楼。
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全地离开危险的楼层。如果设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绝对不要放弃求生的意愿,此时当力求镇静利用现场之物品或一形地物,设法逃生。
三、小结: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6
每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陶醉在这份田园风情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三次试教,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前两次试教够感觉孩子们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不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这次在上新课前,我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且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了解农村的风情风貌和农村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情感。
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读、吹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
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有的孩子说:田野里五彩缤纷。这儿还是红的,那儿就变成黄的了。还有的孩子说:田野像个魔术师,才短短几天就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了。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出示了一株麦穗的特写图,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孩子这样说道:我看到麦穗长大成人了,变得丰满了,它非常自豪。还有一位孩子说:麦秆直着腰托着麦穗,可是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它的腰呢。这不就是对“擎”字的感悟嘛,我立刻接道:是啊,句子中的“擎”字不就表达了麦子的自豪和献礼般的郑重。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像在向农民伯伯致谢呢。有的说:麦子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可开心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还有的说:丰收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四、编写美的生活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孩子们写的可优秀了。如有的孩子写道:割完草,孩子们立刻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起来。看二胖和铁蛋在摔跤呢。两人憋足了劲推着对方。看二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密密的细汗,脸蛋涨得通红。妞妞在一旁快活得直拍手叫好。这练笔让孩子们参与生活,深刻感受乡下生活的特色,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练笔,又丰厚了文本。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左与右教学反思篇7
今天,我讲了《穷人》一课,很荣幸的得到了教育局刘亚双老师的指导,并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西蒙家的穷,感受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学习第一小节,我主要让孩子们直观上(环境描写)感受桑娜家的贫穷,并抓住“温暖而舒适”这个词语,让孩子们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在第二小节中让孩子根据桑娜的心理描写,抓住“勉强、菜只有雨、没有鞋穿”等词语来体会桑娜家贫穷艰辛的的生活。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并让学生抓住“那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些什么”这句话,让学生去想象。
不足:教师在整堂课中牵的太紧,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差,没有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也没有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我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应该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在进行想象“那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些什么”,孩子说的脱离实际,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左与右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