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语言和叙事手法的赞美和思考,在读后感中融入实际的故事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和观察,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篇1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亚米契斯的著名作品,它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正直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坚忍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们送给安利柯最真挚的友谊、最美好的回忆。当然,在安利柯的生活中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给予了安利柯最无私的疼爱,教会了他宽容和理解。用实际行动教会安利柯怎样去爱。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其实,世界上处处都有爱的花朵。就拿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来说,从人们知道这个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断地伸向灾区,捐助的一顶顶蓝色的帐篷、给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食物、让他们住在帐篷里休息。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希望他们早日重建家园。孩子们也纷纷捐出自己的学习用品,希望灾区的小朋友早日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这就是爱,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奉献爱。爱的力量是博大的、无穷的,是最伟大的力量!
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篇3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正文:《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本学期一直坚持坚读跟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关的理论书籍,当我第一次看到《玫瑰与教育》的时候,仅仅是书名都令我觉得眼前一亮,再看作者窦桂梅,更加确认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惯了一脸严肃的理论性的文字,再看这本书有一种清新与飘然的感觉,佩服窦老师对语言和文字的驾御能力,就如她对自己写作的要求一样:“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候要斩钉截铁,有时候要委婉蜿蜒,《玫瑰与教育》读后感。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诵读,能让读者来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得见作者的笑貌——它虽然是为自己而写,但却不拒绝朋友,它的每一句话,都应努力给读者亲切、可感、有味的感觉。”她做到了,每每读都她的文章都被一种激情所感染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无限眷恋与向往,对责任的充分诠释与体现……这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清谈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心得体会《《玫瑰与教育》读后感》。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光是看完本书的自序都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迅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 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想,即便是挤,是抠,是榨,笔耕不辍,才是真理。我不禁对她又多了几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曾付出过一些努力,但还不够,还需要多下功夫,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本书的第一辑里有一篇文章《小红花的背后》看完之后,感触颇深,本文主要讲了课堂上物质奖励的利与弊,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利的做法,却在无形当中把对学生的伤害从皮肤深入到心脏。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来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肯定会感触颇深,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以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
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篇4
人世间什么是爱?爱又是什么呢?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带着这几个问题,我满怀期望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一部令全世界亿万读者都感动的伟大作品,它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从而反映了书中人物的精神:善良正义的卡隆,总是得第一的德罗西,勤劳的可莱蒂,孝顺的波列科西,酷爱读书的斯代地,爱国的伦巴第少年,鼓手,孝顺懂事的小抄写员朱利奥,为了救祖母而献出生命的费鲁乔,还有每月故事里的那些少年们……这一个个小故事感动了我,令我感慨万分。
尤其是每月故事里的伦巴第的小哨兵。当我读到尖锐的呼啸声又一次划过,男孩猛地松开过,像一块石头一样落在了地上。读到这里,我的`心怦怦地跳,一边在心里祈祷:“不会死的,不会死的。”一边急切地往下读,但是最后男孩还是死了。读到这里,我鼻子一酸,被男孩的勇敢深深地震撼了。这个少年不怕危险为士兵报信,最后还英勇地牺牲了。
每次想到这儿,我就感到特别羞愧。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商场逛逛,我觉得非常口渴,就使妈妈给我买饮料。妈妈想锻炼我的生活能力,便使我自己去买。我胆怯地说;“妈妈,我不敢去,还是你去吧!”妈妈鼓励我说:“人家又不会吃了你,怕什么呢?”就这样我和妈妈僵持了十几分钟,妈妈不耐烦了,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去了。我连买饮料的胆量都没有,我是多么胆怯啊!而少年牺牲了自己都不害怕,以后,我要多锻炼自己,向少年学习。
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的启迪,使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爱的温暖中吧。
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篇5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根据他的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本的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里面有许多发生在小男孩安利柯身边各种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书中的情节,都把“爱”传神化,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膜卸下了,因为《爱与教育》记载了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而且还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它是一种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爱的教育》是个独具魅力的作品,它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也引导他们用爱心去交流,去感受。
爱是一本也永远看不完的书,往往会带来新鲜感,有学不完的知识。但凡打开了,就使人有读下去的念头,因为“爱上吸引人的”,“爱”是无法抗拒的,或许“爱”就像我们需要的水分,无时无刻地滋润我们的心房。
关于教育的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