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情感表达和情绪共鸣的深入思考和感悟,读后感是一种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入思考和体悟,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生死场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死场读后感篇1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生死场读后感篇2
?生死场》,萧红著名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34 年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但还是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九一八 ” 事故后,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村庄,无情的折磨着村民。但村民们并不屈服,他们在暗中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了义勇军。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卖了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即使会丧失性命,他们也不做亡国奴,一定要打败剥削人民的恶霸。
作者以毫无任何修辞的句段,一句句的向我们讲述着正义的村民在生与死、降服与反抗之间做的抉择。他们在降服与反抗之间果断选择战斗下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也同样选择去冒险。他们觉得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守护国家、生存下去,而不是听天由命;他们以这样的想法与意志力生存下去,打败面前的敌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得了绝症的年轻人,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家人和医生们都觉得他没救了,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相信自己能够从死亡的边缘逃出来。于是,他每天下床运动的时间增多了。他尝试着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奔跑、去感受阳光,而不是躺在床上,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痊愈,因此他还晕倒了好几次,但他依然在坚持。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出院了,没错,他以自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同样,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就因为找不到工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他逐渐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渐渐消极,最后他真的一无所有。
人因为相信自己才生存到现在,科学家因相信自己的发明和发现才变得受人尊重。所以,同学们,不论遇到什么,都请记住,要相信自己。
生死场读后感篇3
自从莫言获奖以后,从网上搜了他的小说《生死疲劳》阅读。说实话,好久没读小说了,更不要说莫言的。以前,丈夫喜欢看武侠小说,让我从单位工会阅览室借,我也就顺便借一些当代作家的小说来读。后来,那些武侠几乎都借遍了,他就开始从网上搜了看,省了我的劲,而我也就渐渐与文学书籍疏远了。
这次我们本土作家首次获诺奖,作为老乡,一个还算喜欢读小说的老乡,自然免不了去关注他的作品。这样,就点开了《生死疲劳》。一开始就被小说中的主人翁—土改时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的冤魂在地狱的经历所吸引,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下来。看着阎罗殿上那些对话,最初的感觉就是折射现实中的法庭。“知道你是冤死的,但这是无能为力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世上冤死屈死的多了,谁又能力去为每个冤魂平反昭雪?看看网络上那些鸣冤叫屈的人们,稍有良心的人,谁不为那些冤魂鸣不平?但是这个人的力量又是多么微弱。
觉得莫言不可能写这么激进的作品,又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于是便耐着性子读下去。从西门闹被打入轮回出生为西门大院的一头小驴后,通过西门驴一双非凡的眼,来反映土改后的高密东北乡农村的现实状况。西门闹的两个妾迎春和秋香分别改嫁蓝脸和黄瞳,原配白杏儿成了被监管的坏分子。这一世西门闹鸣冤叫屈的心态比较强烈,西门闹的思维时时出现,所以西门驴的命运也就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既有和昔日长工今日主人蓝脸的感情融洽,也有和驴花花踢死饿狼的壮举,更有和驴花花的缠绵浪漫。直到三年困难时期,饿疯了的村民吃了单干户蓝脸的驴,西门闹的魂魄才又一次转世为一头灵异的牛。当它再一次回到西门屯的西门大院时,和蓝脸的感情更加的相依为命。但此时,西门闹和迎春的一双儿女,迎春和蓝脸的儿子蓝解放,秋香和黄瞳生的一对双胞胎女儿黄互助和黄合作也都已经长大。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前程,蓝脸让蓝解放牵着牛入社。但却造成了西门牛的惨死。或许这是冥冥中的安排。西门牛死在西门金龙的手里,却挣扎着倒在蓝脸的土地上。西门闹的冤魂再次闯入阎罗殿评理,却被阎王再一次欺骗,在下一世轮回中做了一头猪。在为猪的这一世里,正是中国七十年代大力养猪的时代。西门猪的命运比西门牛风光了不少,上演了更为精彩的传奇。他咬死了仇人许宝,为西门驴复仇,咬伤了欺负白氏的人,然后成为运粮河岸边一群野猪的首领。在人猪大战之际却侥幸活命,最后因为救了多名落水儿童而得以长眠在蓝脸的土地上。
救人而死的西门猪被牛头马面省略了程序,没回阎罗殿评理就被直接送入了轮回中,降生为西门大院的一只小狗。这狗老四跟着蓝解放和黄合作的儿子蓝开放进了县城生活,从这只不凡的狗眼里,我们看到了西门家及其有瓜葛的人的下一代的命运。蓝解放当上了副县长,但他不爱黄合作,爱上了比她小二十岁的庞春苗,不惜抛妻别子丢下官职携小情人私奔。从蓝解放的这一举动我看到了多年前湖北某县的文化局长私奔到厦门的影子。这种行为应该是作者不讴歌也至少赞同的。西门金龙借着改革的东风开始发迹,这个典型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代表,最终也应该就是那么个下场。蓝解放和庞春苗虽修成正果,但庞春苗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否则,再生下个小蓝脸,作者就无法收场。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给记者晓霞安排的归宿一样,只要她活着就无法和孙少平结合。西门狗见证了西门大院第二代人的归宿后,也终于得以和回归到土地上蓝脸的土地上,与西门家族的逝者长眠在一起。
第五轮转世是新上任的阎王为了彻底洗清西门闹的仇恨,让他为猴两年。这两年的生存只是为了解决西门家族第三代人蓝开放、西门欢和庞凤凰的爱恨纠葛和最终归宿。最终促成了西门闹的第六次转世为人,本书的另一个叙述者—怪胎大头儿蓝千岁的降生。
生死场读后感篇4
莫言写了许多小说,近日闲来无事,我读了《生死疲劳》这部长篇小说。以寓言方式观照历史、借荒诞书写现实。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悲欢离合、兴衰演变。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作为本书的序。小说共五部53章,从地主西门闹土改中被枪毙开始,因其在当地主时自以为做了不少好事而呜怨叫屈,大闹阎罗殿,被阎王发落先后为驴、牛、猪、狗、猴,最终轮回为一个大头婴儿。故本书第一至五部分别以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和结局与开端为题,浮浮不绝地讲述着自我离奇的经历。
小说经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中无常的命运,歌颂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西门闹当地主时有一妻两妾、百余亩土地。死后其妻白氏作为地主婆住在祖坟边的草棚守墓,其二姨太迎春改嫁其长工蓝脸、生下西门闹的一对龙凤胎儿女西门金龙、西门宝风;蓝脸与迎春婚后生一儿子蓝解放(之后任县供销社主任、副县长职)。西门闹三姨太吴秋香嫁给黄瞳,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黄合作(系蓝解放之妻)黄互助(系西门金龙)之妻,。故事围绕西门闹六道轮回中与蓝脸夫妇的感情纠葛开始了洋洋洒洒,扣人心弦叙述。
人死后不明白真的没无另一个世界,有没有六道轮回之说,有没有佛说的因果报应。我不明白,尽管近年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着人死后的精神是否以量子缠绕一样的方式存在在四维、或者五维、六维空间,但我还是不相信这种可能性。但我相信因果定律。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就有因。天命不可违,天命就是因果律,天命就是良知,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性。告诫人们的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祸福相随如影随形的道理;告诉人们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人生欲望很多,但如果德不配位,则必有灾殃。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以人们熟悉的章回体承受关生死疲劳的磨砺,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抒发心中的祝福,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祷人民祥和、自然,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莫言的心愿。我出生成长在农村,我深知中国农民真的很苦、很勤劳、很俭朴,也很坚强、很善良、很伟大。书中的一个个农民那熟悉的形象、生活和语言,似曾相识,我们也经历了农村一天天变得美丽起来,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幸福起来这一历史变迁。把章回体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农民的苦难、坚强与社会的大变革结合起来,把生与死结合起来,把历史与当下结合起来,体现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是我的第三点感觉。
生死场读后感篇5
我为自由而战斗,因战斗而死亡。而很快又回到了尘世间,不过就是换了一个皮囊,披着一头猪的皮囊。而我对前世的记忆也恍恍惚惚,没有那么刻骨铭心了。这可能是因为我生在一个短暂的猪的黄金时代——虽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荒诞的产物。他几乎渐渐洞悉了我转生的规律,知道我到西门屯,不过就是一双眼睛起了作用——我作为一个有别于人的存在,冷眼旁观这沧海桑田的变幻。因而他不太关心我的行为了,反而觉得如此重复实实在在有些枯燥,所以他又摆出了一副深沉的样子,说莫言的故事“不科学”——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虽然他不迷信科学,但是他知道科学是个很好的武器,当说某东西“不科学”的时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罪名,所以他就胡乱给别人扣这样的帽子,他的行径与批判反资右时的做法如出一辙,真是可恶。不过在最后,我英勇的救起了那些落水的小孩,让他觉得我就是一个英雄,而他从小就有英雄主义情节,所以对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佩服的我时候不经意间透露了他自己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在学游泳的时候十分笨拙,而见我天生会游泳,他艳羡不已。同时也顺便刷新了他对猪的刻板印象。
之后我再转生为狗,他终于知道不过是因果循环,天道轮回,所以越来越不关注我的事迹。只是隐隐觉得他被我的忠心耿耿打动,他不再惊叹我的智慧,也不再羡慕我的领导力。因为他已经了解到了我的能力,所以觉得我的表现都是应有的,故而不必大惊小怪。但是他透过我的眼睛,看着我身边的人的变化——他也和我一样变得对周围的人更关心了。差不多两代人的生死,都在我的眼里,在的我的记忆了,现在也差不多印在了那小子的脑袋里。在人的世界里,他看到了爱,看到了恨,看到了宽容,看到了坚守,看到了反叛,看到了复杂,看到了单纯——他真的越来越像一个超然世外的人,冷冷地看着世间百态。但是当他看到那些人——老人,孩子,男人,女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他忍不住要流泪,开始的时候还不停的揩着泪,到最后他甚至懒得管自己的眼泪了,就让它们随便挂在自己两颊。我知道其实他有时间是被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感情所打动,而也有对于死亡的恐惧——虽然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只有对死亡的恐惧,才会让人莫名其妙的流泪——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痴心妄想超越时间和空间,可是那时不可能的!
对到最后,他也知道对我的七世轮回做一下总结。他发现所谓的爱恨情仇,不过都是内心短暂的波动,在无尽的轮回之中,更算不得什么,这一点在阎王问我“可还有怨恨之心”的时候达到了升华。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变化,他只是觉得原来阎王并不是那么提不成,他还是充满智慧的,甚至怀疑这其实就是地藏菩萨在背后指使的,只有那样拥有大智慧者,才会用这种超越时空的方式渡人,否则有谁可以逃脱孟婆的忘魂汤?所谓的天道轮回,也不过是重新给你眼睛、鼻子、嘴、心、脑,体验着不同的事情,无论是以怎样的姿态,时间总是会湮没一些东西,再成就一些东西;而在人世之间,最难琢磨的还是人的心,人的情,以及几乎所有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性。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人,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
都说沧海桑——,我且冷眼旁——。看着那小子渐渐平息了下来,我知道他看了我的故事之后感慨很多,但是一时又笨嘴笨舌不能表达,只会痴痴地笑,或者傻傻的想。虽然短暂的相处我慢慢的觉得这个家伙也蛮可爱的,但是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看清楚,所以我得走了……
生死场读后感篇6
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又如之前所提细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无所谓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存在了,它拥有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生命不作任何评判,它只让一切发生。
生死场读后感篇7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地主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人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上分类,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着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可以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
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可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着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角色,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表面上看,小说写的是农民五十年来与土地的关系。实际上,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社会进程,和在这个社会进程中人的价值选择和性格命运,以及凌驾于它们对选择本身的思考和对命运本身的思考。小说中,顽固的不愿加入人民公社的蓝脸和热切的扞卫人民公社的洪泰岳都是极端人物,他们的个性也是极端的,虽然他们一起对峙了五十年,但当他们共同依赖与膜拜的土地,要被子孙们出卖时,他们都愤怒了。小说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对峙与愤怒,来呈现历史、反思历史,用恍惚于虚构与真实的方式来实现宏大叙事。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可以轮回,不得而知。不过,人生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否则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情况。这就是轮回。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
佛家语:“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少欲无为”对活着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谓的“身心自在”也就无从说起了。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欲望是伴随着其生命之力起伏消长的,所以生死疲劳与贪欲同在。这部厚重的小说所体现的生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和动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生死疲劳”,似乎是永无宁日的。而短暂寄寓于天地间的微不足道的人与物,则只能去体验不可重复的生死疲劳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无知,到慢慢拥有,然后人心的贪欲逐渐膨胀,直到最后回归为零。这样的生死死生,疲劳往复,也许是另一种生命的原生力量吧。无欲无为,希望我们能慢慢学会。
生死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观潮,读后感7篇
★ 毒品的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