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观后感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解读,我们写观后感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观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观后感篇1
桌上摆着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手握着一只黑色签字笔,便开始了我的阅读时光。
新教育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教育人的根本书籍了,读后,它使人受益匪浅,让人悟性大开,从而对教育事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看这本书我无法做到一目十行,生怕会遗漏掉什么或产生一种没有看过的错觉,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字一句地去看,用心去感悟。后来看到书的后几章节,我才知道原来我运用了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知性阅读式的方法去咀嚼它独有的味道,倍感开心。
看完此书我花了三天,实属不容易,书中虽有让人乏味的但又实在的理论知识,但更多的是一个个新教育实验后留下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身为一名还未正式成为教师的”门外汉“,跟它对话,我吸取了好多新教育实验所带来的宝贵财富。
新教育是一种“新”和“星”教育,在传承中国先人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教育的革新,如它个性鲜明的十大行动,四大改变,“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等,并且不断建筑“星工场”,培养一群“擦星族”,让“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新教育是一种“心”和“幸”教育,它注重师生精神世界的建设,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力营造一个和谐特色创新的书香校园。
新教育是一种“行”和“信”教育,强调行动,在行动中见真知,相信“只有行动,就有收获“”,秉着一种“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坚信理念。
作为一名即将成为新教育的人,我的感悟和反思如下:
面对学生,要求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如阅读习惯,运动习惯,晨诵习惯,写日记习惯等,用拍照片或是写每日教育随笔或是在网络教育在线的贴吧里发表感想的形式去记录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最真挚的教师举动去温暖每个孩子的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培养一群“童心悦读”的孩子,让童书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学习,正如新教育实验里所开展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和运用的儿童阶梯性阅读理念需极大地借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感。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上,新教育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也就表明教师要通过专业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坚持写每日教育随笔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心路,与专业的人士共同讨论和分享心得。教师也需时刻铭记新教育的九大定律: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这些定律可能会为教师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而优秀的老师在特色和谐创新的书香校园中产生。学校需要努力做好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三点一线”的工作,创造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和品牌。
所以多多悦读,坚持写每日教育随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取,向上吧,兄弟!
读书观后感篇2
在电影《念书的孩子》中,九岁的开开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乡下,脱离父母关爱的他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还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小胆儿。
路开是一个活泼开朗、孝顺懂事又勤奋好学的孩子,每天都给爷爷读书,虽然错误百出,但语气到位,讲的娓娓动听。他和爷爷相依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远方的爸爸妈妈打来电话,也许这就是开开的精神支柱吧!
开开是不幸的,但他是坚强懂事的,他那种超出同龄孩子的坚强实在是让人感到心酸。非常值得我们城市里的孩子学习。
我对主人公开开真是佩服有加,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当我看到他与小胆儿诉说对父母的思念之苦时,我那感动的泪水禁不住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仿佛看到了他与父母相聚的幸福情景,然而,这一切永远都只是开开的梦和奢望!
看到开开的童年是那么悲惨,我一下就联想到自己。家里的条件那么好,而开开呢?我读书的环境那么好,而开开呢?尽管如此,我还一味的抱怨,不想学习,讨厌家长唠叨我。与孤单的开开相比,每天有许多人陪伴在我身边,无论是同学、朋友、家人都可谓是幸福至极。就这样,我还不知足,每天因为一些琐事就跟家人吵架斗嘴,做出一些令他们心寒的事情来。想想我自己都后悔,家长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还……开开那不屈不挠、热爱学习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今后我要像他那样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和开开比我自愧不如。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也要学着自己面对,不再依赖他人。我一定也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读书观后感篇3
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我的心中感慨万千,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它让我对一个渴望读书的男孩刮目相看,这种精神真的是很难找到。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八岁男孩张强因为腿部残疾和家庭原因,没有去上学,因为行走不便,他每天只能拿着两个小板凳。趴着走,很艰难,并且他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经费也很紧张,再有一天凌晨的时候,张强趴着去了学校。在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张强在门外听。老师让同学们起来背诵一篇课文,结果没有人起来背诵,这时张强推开了门,完整的背诵了下来。背完后,在许多人惊讶的眼光中,对老师说,老师,我要读书。然后,何老师就把他带到了校长室,请求校长让他上学,但校长不同意,一番争论后,校长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但是,张强的上下学不方便,何老师说自己背他上下学。告诉了张奶奶,张强能上学了。他们都欣喜若狂,然后,张强在第二天去了学校,却被人嘲笑了,他的好朋友小亮为他打抱不平。在第一次考试测验中,张强考了最后一名,何老师安慰张强,没关系下次努力,考一个好成绩。何老师在每天晚上都会去给张强补课,在一次课间中,有几个男同学欺负他,让他从胯下钻过去张强因为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扑了过去把那个领头的男孩打伤了,然后,被校长叫到了校长室,校长提议让张强不要在这上学了,何老师请求多次,结果校长还是不同意。然后,张强在一个小河边,看到有一个小女孩落水,张强拿起了一个竹竿,伸向了河里,结果在女生抓住了竹竿的时候,张强没有控制好平衡被拽到了河里,然后有人救起了张强把他送到了医院里。他的救人事迹被多人熟知校长也同意他继续上学了,他在运动会上的坚强毅力,让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他也知道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也越来越自信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读书很重要,我们需要有一个坚韧不拔的意志,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勇敢前进。
读书观后感篇4
“一些光穿透阴暗,成为了光,而另一些光更持久地穿透,成为了光阴。”卡夫卡的《变形记》用一只甲虫写尽了中年人在黑暗中的,孤独和生存的荒诞,而光点也最终消逝。
课文《变形记》的开篇:一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中年男子,开始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样态,并在这种荒诞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格里高尔就是这么不幸的人,有一天他从焦虑不安的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即使变成了甲虫,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工作职位和家人。他担心他的迟到会不保工作而无法替父亲还债、无法让自己疼爱的妹妹去上好的音乐学院。生活的压抑,工作精神上的胁迫,人际关系的冷淡的黑暗中,格里高尔的心里仍然闪烁善良朴实的光点。
即使是亲情,也抵挡不住事故带来的考验。这样一个变故,对当事人一家的冲击是巨大的。起初家人们对他的包容、害怕随时间的流逝,生活的胁迫渐渐冲淡,随着而来的只有厌恶,不耐烦,直到最后自我欺骗的的应当将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虽变成甲虫,但知觉尚在。他为此十分难过,但没有人体察他的心情。外在的变故,使他们渐行渐远,终于隔膜起来。
甲壳虫里的格里高尔,象征了现代人的孤独,无问东西。“孤独、寂寞,这不仅是我们社会最深沉的体悟,本质上说,这就是人类生存的真相。”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下,当命运不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时,人们就会开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会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称为“非人”。他们以黑暗中濒危的光点作为生活的目标,一直麻木的生活着。但他们也存善良、朴实、勤劳,他们为爱存在,为爱前行,点滴爱意汇聚,也能如散发璀璨银河般的光芒。
即使课文中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并不随人意,但我仍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即使在不如意的生活面前,仍能发现点滴的美好存在,而这些美好的存在,就是支持我们生存下去的'存在。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在茫茫人海中,有过超越极限的瞬间,经历过自己的改变,走过的痕迹都会变成生命中的光点。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们值得被爱,每一份爱,不分大小,都是有意义的,是闪烁在黑暗中的光点。
读书观后感篇5
剧中的小主人公张强无疑是不幸的,天生残疾又惨遭抛弃,贫困而偏远的山区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和读书环境。但他又是万幸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张奶奶给了他无私的爱,亲身母亲何婕在不知情的情况的下给了他不断前行的勇气,同村的伙伴给了他力所能及的照顾。
虽然,张强的一生注定是崎岖坎坷的,但他却从中获得了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他是勇敢顽强的,前方的高山峻岭阻止不了他求学的渴望,在深夜一步一步爬到学校;他是善良聪慧的,面对落水的小伙伴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勇敢机智地伸出了树枝;他是刚正不阿的,捡到钱包坚持站在原地要归还失主;他是宽容大度的,面对曾经遗弃他的奶奶,他终究选择了原谅。命运也许是不公的,让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承受了太多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遭遇,但命运也是公平的,他像一只小小的蜗牛,一步步往上爬,最终满载而归。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依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然具备将困难转换为前行路上垫脚石的能力,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已化作一双隐形的翅膀,给了他所向披靡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张奶奶,她虽然大字不识,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人,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对于“做人”的理解。面对天生肢体缺陷的弃婴,她没有选择坐视不管,而是当做上天给予她的礼物,悉心照顾,抚育成人。面对孙子在校受了冤枉和委屈,她没有选择沉默,她不顾年迈的身体和遥远的路途,陪同孩子一起到学校和老师说清楚、讲明白。面对来认领孩子的亲属,纵有万般不舍,她终究选择了理解,只为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
读书观后感篇6
四百多年前,吴承恩写成《西游记》这部东方神怪小说。十余年来,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让其中的人物、故事家喻户晓。不管是看小说,还是看电视,休闲可以看热闹,但学习就要看门道。大作家吴承恩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不妨从孙悟空身上来解读。
?西游记》中孙悟空最迷人。这一石猴,性急无拘、机智勇敢,使如意金箍棒,有七十二般变化,可上天入地。
——他闹龙宫,取走金箍棒,淘得第一桶金;
——他闹地府,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闹天庭,向命运的主宰挑战,练就火眼金睛,立下齐天大圣的名分,与玉帝分天下!
——后来,他保唐僧,一路降妖除怪,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这个扬善惩恶的孙悟空,这个武艺高强的孙悟空,这个不怕天不怕地的孙悟空,可谓正义的化身,进步的代表。可是,取经路上,他真正降了几个妖?除了几个怪?他除的妖,都是小妖;他除的怪,都是小怪!天上下凡的鲤鱼、门童、坐骑等等,凭借着手中从天上带下来的宝物,即使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对其无计可施。他们在人间干下坏事,可还是到头来被免得一死,并"官复原职"!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佛祖"身边的人,动不得!
不过,每过一难,孙悟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西行,执着地干他的取经大业!即使天上的神灵屡屡下凡滋事,即使玉帝一直未能加强"制度管理",但孙悟空还是保护师傅取回真经!这才是孙猴子的聪明。这也启示世人:愤世嫉俗是愚昧的,唯有顺从"天"的旨意,因时制宜,才能有所成就。
四百年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富裕,生活小康,杨利伟翟志刚也像孙大圣那样遨游太空。但,打眼看看,从明末清初到现在,社会到底进步了几步?
这大抵是大作家吴承恩最终想说的吧。他留下一部大作,具备穿凿时空的眼力,佩服!
读书观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
★ 读书苦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