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通常包括背景信息、调查目的、方法和调查对象的描述,调查报告中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篇1
在中国有许多地名,每一个地名有它由来,只要我们多多地了解历史,就能找到隐藏无限乐趣。
地名由来,可以分成许多种:有以当地特产为地名,如盛产桂树桂林、盛产大枣枣庄、出产铅铅山;有以实际地理位置命名,如在贵山南面贵阳、在黄河以南河南、远在北边北京;有以人名命名,如张自忠路、赵一曼路、中山路。最有意思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地名,从地名中可以了解有趣故事。
比如新乡以西获嘉县,就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在我国汉朝时候,南岳国国相吕嘉叛乱了,国相相当于现在总理。他杀死了当时南岳王与王后还有许多汉朝大臣。汉武帝知道了,非常生气,派了5支大军分头去捉拿吕嘉。吕嘉被迫四处逃窜。
第二年,汉武帝东巡,途中有一支大军回来禀报,已经捉拿到吕嘉,并且把吕嘉人头送到了汉武帝面前,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把得到吕嘉人头地方命名为“获嘉”。
一个地名一段历史,了解了历史知道了地名,知道了地名了解了历史。同学们不要以为地名只是简单地名,只需查查资料,动动大脑,就会知道我国文化博大精深。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篇2
米粉是一种以米为原料,经一系列工序所制成的米制品,在我国深受大众喜爱。那么米粉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呢?于是,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姚婷峰同学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米粉店。
走进店铺,只见这个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许多机器,机器旁边伫着三个人影。我凭着平时的“经验”,马上认出了老板,并向她说明了来意。取得同意后,我们便开始了全面大观察。粉店门口只见一位奶奶正在用油刷刷一个大铁盘,想必那就是做粉的容器吧!我猜测。但为什么要刷油呢?我正准备上前询问,但又转念一想:如果什么都知道了,那岂不是没了乐趣?于是,我将目光转移到了另一位爷爷身上。他正在和老板一起将一桶白色液体倒进一台机器里,随即,机器下方的洞口竟流出了与白色十分相似的液体。难道刚才的白色液体倒进去后,又从这个洞里流了出来?老板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她向我解释道:“刚才倒进去的是从昨晚浸泡到现在的大米,经过这个机器的粉碎,就变成了真正的米浆,从机器洞口流出来了!”哈哈,原来如此,这可真是大开眼界呀!
大概十分钟后,门口的老奶奶已经刷完了所有的铁盘,她走到一台巨型机器旁启动了开关。嘿,这种机器我见过,只要将打好的米浆倒进大铁盘里,然后均匀地送进机器里,米浆就会受热变成米粉,自动从机器的另一端送出来。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十分正确。原来这台巨型机器就是加工米粉的主要部件,我也不由得意起来。就在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爷爷开口说话了:“有谁知道这些铁盘为什么会自动移出来呢?”虽然我知道怎么使用这台机器,但对它的原理可是一无所知!我望望妈妈,又望望姚婷峰,她们也和我一样,无奈地摇了摇头。见我们都不知道,老板才终于公布了答案:气压。
老板继续解释道:“在这个机器里装有履带,而铁盘就放在履带上。当热气将米浆凝成米粉的同时,机器产生的气压也在推动履带前进。所以,当米浆变成固体时,铁盘同时也被推了出来。”唉!看来自认知识渊博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这中间的机器呀!
终于,在我们的谈笑声中,第一批米粉出炉了!可是离正宗的米粉还差最后一道工序,取盘!只见老爷爷熟练的拿起油刷,在蒸熟的米粉上快速的滑动,紧接着亮晶晶的米粉在爷爷手中从铁盘上被小心翼翼地被取了下来,整齐的摆放在另一个大铁盘里。透亮的米粉象银盘般,又香又软!哈哈!正宗的米粉终于新鲜出炉了!
几分钟后,我们吃着老板阿姨送的米粉,“努力”回味着做米粉的过程,怎么也忘不掉。也许,这就是探究科学的乐趣吧!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篇3
今年的一月份正好赶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春节虽然好,但也是一个消费开支非常大的节日。因此,我做了从1月14~31日的家庭消费开支调查报告。
我每天记录消费情况,最后总结归纳成了一个调查表,通过调查表分析看,消费开支主要集中在年前那一段时间。其中干果零食类共开支180元,食品类共开支247元,饮料类共开支129元,生活用品类共开支280元,水果类共开支254元,蔬菜类共开支303元,奶类共开支746元,衣服类共开支542元,肉蛋类共开支1157元,鱼类共开支343元,洗刷类共开支386元,酒水类共开支1166元,学习用品类共开支71元。
其中酒水类比平时增加了百分之近80%,因为,平时我家一般不喝酒,而过年了要买酒接待客人,还要买酒送礼。肉蛋类比平时增加了30%,因为平时就我们一家人吃饭,过年了有亲戚来,要吃饭,因此比平时多了一些,其余开支和平时差距不算太大,食品类整个开支占45%,因此可判断出中国人很爱吃,礼仪消费主要是压岁钱,占整个开支的10%,礼仪消费也很重要,服装消费占整个消费的15%,因为过新年穿新衣,这是一个习俗,一到过年的前一两个月,大人们变开始忙碌,卖衣服之类的`开支是少不了的。
总的来说,吃、穿、玩、礼仪消费是我家消费的主要项目,我相信在以后,我们会逐渐合理消费,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篇4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
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篇幅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
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所以
总也丰满不起来。
二、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
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
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妈妈真伟大!我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
师!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总觉得有些空
洞和高调。
三、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
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
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
谓个性化,就是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
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
写作文,学生就搬出作文书,套用模仿,有的甚
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
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制学生失去作文兴趣,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作文能力的
提高呢?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第二课堂严重溃乏
除了读读教材中的文章,抄抄书本上老师指定的词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第二课堂
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他们的语言积累很是缺乏。心中无货,当然
下笔无墨了。作文时冥思苦想,也不过瘳瘳数语而已。
再者,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和交流也非常有限,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家里过问孩子的
学习情况,并能主动予以引导的不足
10%。
(当然这并不能怪我们的家长们,他们要么农活太忙,无暇顾及;要么知识底子不够,有心而力不足;要么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二、作文时缺乏激情投入
有些学生作文时缺乏投入感,没有激情,把作文当成难以应付的差事,从心底厌恶写
作,没有主动性,没有心灵参与的过程。作文自然缺乏情感。
三、教师指导方法不当
有句话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而是由于我们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程式化,训练内容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作文的兴趣。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重在写作技巧、表达方法上的点拨,对于作文内容却搞“一刀切”,学生缺乏作文内容的积累和写作心理的需求。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写作的根源是表达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教学教学重点的转移,忽视了学生表达欲望的激发和积累习惯的培养。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篇5
一、调查目的: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的作文应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条理不清、千篇一律、满篇大话空话、胡编乱造,这一切提醒我们,作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为此,我对我班学生的作文现状作了一番调查,以便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寻找作文教学的新路。
二、调查对象:
本班五年级学生,共30人。
三、调查方法:
利用谈话、看作文作业的形式加以调查。
四、调查内容:
1、对作文的态度。2、写作的动机。3、作文材料来源。
4、写作中最困难的问题。5、关于观察。6、关于课后阅读。
7、对教师的要求。
五、数据分析:
从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发现作文教学问题多多。
(一)作文离开了本来的目的。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作文的目的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但写作动机调查显示,认为写文章是完成功课的需要,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的占39.7%,认为写文章是为了将来工作有作用的占30.5%,想把有趣的事写下来,想把心里话告诉大家的占30%。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分数的高低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占有更高地位。这样为作文而作文的练习离开了习作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只是围绕着”写什么”,“怎样写”,失去了独立人格上的作文权利,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文章以大话、空话、假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
(二)缺乏应有的创作自由。
调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希望老师“放手让自己用喜爱的方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然而,在现实中,教师过于注重怎么描写,如何注意详略得当,怎样紧扣中心等表达技巧的训练。同时一般的作文课有规定的时间、字数、结构、文章体裁等,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地位,导致学生难以跳出教师给予的作文框框,不敢标新立异。不是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萌发表达愿望,而是带着教师给的题目要求找合适的材料。调查显示写作材料来源中,“找符合题目要求的范文稍为改编”的占25%,“老师给什么材料就写什么材料”的占23%,“根据题目要求编人和事”的占18%。作文不是“情动而辞发”,而是“主题先行”,诸多限制,抑制了学生的创作自由,导致学生失去了作文的内部动力。
(三)缺乏积累,无话可写。
学生的“积累”包括语言、作文经验的积累,更包括学生生活情感体验的积累,而这些都是学生所缺乏的。首先是生活积累底子薄。调查显示学生作文素材源于生活积累的仅占12%,而依赖他人或范文却占48%。平时能注意观察并有兴趣的占21%,观察时能展开想象并能及时记录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酝酿情感没有进入作文教学基本环节,作文教学只禁锢在封闭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
其次,是语言积累底子薄。第一阅读量少,调查显示“学生能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仅占24%,这说明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条件,更缺少课外阅读的习惯。另外,语文阅读也存在重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轻诵读的状况,一学期下来就读二三十篇文章,学生阅读明显偏少。第二不重感悟、不重消化。调查显示学生“阅读时能自觉写读后感”的仅占12%。而根据教师布置要求在课外读物上摘抄优美句段的却占24%。这显示了教师不是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发现写作规律,而是“喂给”各种写作技巧,提供各种“捷径”,不是“厚积薄发”,而是“急功近利”。这种外不注重拓展观察和阅读的空间,内不注重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源头枯竭,表达困难。
(四)少交流,少沟通。
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显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越多越好。”但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唯一的读者是教师。但恰恰是教师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表现为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往往是一个分数、
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应付了事,对教师地批改结果,多数学生往往只看过分数就把作文本塞入课桌。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交流的时空,学生作文不知道写给谁看,成了没有实际对象的“面壁而作”,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和人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
六、思考建议:
第一重视学生的积累。
首先要把握“积累”的本质,不要仅仅把积累等同于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后读物和背诵名家名篇或摘抄所谓的优美句段。作文是学生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生活、情感体验、语言、作文经验等多方面的积累。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用心去观察,培养“好眼力”;用心去体验,培养“感受力”。作文教学应走入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注重拓展阅读与观察的空间,注重感悟和内化,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从大自然中,从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中获取素材和灵感。作文教学要克服知与行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要注重加强教、学、做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切实加强作文实践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动眼、动心、动脑去实践,从中体验感悟”是最有效的积累。
第二,还学生一个自由挥笔的天地。
?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过多地强调形式,让学生觉得写作难,反而使学生对写作丧失信心和兴趣。反之,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写作的信心,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认识的个体差异,不以教师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其次,提倡作文民主,自由民主的文风是培养学生真实的作文情感的关键。作为教师,平时的言谈中就要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有话就写,让他们大胆地写困惑、写胸臆、写思考。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这时学生就会放下思想包袱,从而达到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真情流露的境界。
第三,多交流,多沟通。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交流情境,建立交流机制。(1)提供有利于师生交流的话题,让学生把情感和需要真诚地表达出来。提供的话题要做到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喜欢说,喜欢写的话题。(2)创设激发学生交流的空间,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首先变写作指导为点拨讨论。教师提供交流话题,让学生思考写什么、怎么写。接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构想或点评同学的发言,教师的责任是组织交流与点拨。这样的讨论交流,激活表达思维,打开学生思路,丰富写作题材。其次变教师评价为学生交流阅读。学生作文完成后,作者先上台阅读自己的作文,讲讲自己作文中的得意之处,然后请同学谈谈各自的看法与建议。(3)形成师生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更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作文批阅方式,即将眉批变成点拨指导学生修改的评语,将总批变成与学生交流,表达自己读后感的评语。其次是教师经常写“下水文”,与学生进行写作体会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感情。”师生交流,不仅可以融洽师生感情,形成和谐的写作氛围,而且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写作欲望和热情。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篇6
一、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我校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了解小学生作文现状及心态,摸清消极作文心态之根因。努力改变小学生作文现状,使其对作文具有健康向的积极心态,使作文教学与新课改同步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 调查内容
从10月-11月,我组成员对小学生作文现状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采用了问卷、交谈等方式了解了情况。调查内容:其一,小学生对作文的基本态度;其二,形成这样态度的原因;其三,对作文教学方式的看法和意见。其四,对学生自评作文的看法。调查中,回收问卷80份,浏览学生作文、日记、读书笔记30余本,与同行进行学习研讨2次,现将本次调查报告如下:
1、 作文现状
现状一:空洞无生活。
现状二:表达缺乏情感。
现状三:抄袭内容雷同。
现状四:无话可说,下笔难。
2、 心态表现
表现之一:害怕作文,视作文为“作难”。
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约39.5%,
表现之二:写前不准备,怠惰、有依赖心理的多。
这两种心理表现于作文的全过程。
调查发现,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写日记的要求和习惯。六年级5个班的情形是,学生自己想写的25%,老师布置了才写的49.2%,每周写一次的25%,偶尔写的33%。在阅读,据统计尚有10%的学生不看课外书,27%的学生有时看,六年级学生在老师要求下能摘抄优美句段的80%,写过读书感想的只占80%。
作文素材基本上源于自己的生活积累的仅占36.4%,而依赖他人的材料的却超过63.3%。
表现之三:应试应付,奉命作文。
上列调查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学生中为老师而作文的被动心态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是主要的,多数学生有考前背诵作文的习惯,以求得高分。
三、 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这“六缺乏”是小学生作文心理因素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作文的心态,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小学生作文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围绕学生对作文的消极心态,形成的根源,我又作了调查分析,并综合如下:
1、不交流,不沟通。
首先作文教学没有真正体现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没有看到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的重要的人生需要,不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很少努力去创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话”的情景,忽视让学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学生作文不知道是写给谁看的,成了没有交际对象的“面壁而作”,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和表达冲动。而缺乏这种内在的情感和需要的`驱动,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而作。
其次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作文与生活两张皮,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2、作文教学方法,老一套、封闭式,不解放。
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多数教师缺乏训练目标,随意性,欠研究,13节作文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誉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我们对学生作了“你喜欢写哪类作文”的调查,在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童话、科幻故事六类体裁中选择童话、科幻故事的占68%。训练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作文改得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凡此种种,捆绑式教学,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创新?
3、不实践,少积累。
首先,生活积累的底子薄。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酝酿情感没有进入作文教学结构的必要环节。作文教学被封闭在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如何学会用心去体验,培养“感受力”;如何抓住瞬间即逝的现象,培养“捕捉力”等,往往不重视。教师不做有心人,学生也就对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生活积累的底子当然就薄了。
四、 结论与建议
改变小学生作文现状,使其作文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小学作文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综上调查分析,要改变的根本所在,一是要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入手;二是作文教学的理念要更新、教法要更新,形式要多样要开放;三是作文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要拓宽作文空间,要多实践;四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多给予作品“发表”的机会,激励学生的动笔欲望;五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六是积极指导学生自评自改作文,感受作文的价值。唯有如此,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与新课改同步,达到“育人”的目标。
对家的调查报告作文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