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总结,也是对自我思考的检验,优质的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索欲,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篇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1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实习杨妹妹实习期满之时,这是一个很有心的妹妹,专门问了办公室其他老师我的喜好,离开之时赠予我这样一本心理相关书籍。

作业批完之后,有时在办公室、在教室就翻翻这本书,一翻就被它深深吸引。

书中提到“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是啊,在父母眼里的对错,有时候并不真的就是对与错。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得承受多大的压力?难以想象孩子会如何应对这样的压力。平心而论,作为父母,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做父母,又花了多少时间要求孩子?父母也许生活压力很大,也许精神压力很大,但父母毕竟是父母,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可以知道父母的压力,但不一定能理解体会父母的压力,这需要时间,在某一刻,孩子会突然长大,会自然长大。

“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那么高大有力,你感到很无助。”“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适应他们的每一次喜怒无常。”这些话读着心里不太好受,但事实就是如此,父母尚且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然而却要求孩子做到心平气和,做到不哭不闹,做到不发脾气,这确实不太合理。父母如果能做到不发脾气,又能坚持多少天呢?一天、两天还是三天?也许我们并未察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时常记得孩子的喜怒哀乐。

“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原来,孩子爱炫耀有这么一层原因,父母极少对孩子满意,极少为孩子骄傲。不过怎样把握其中的度,适时夸赞孩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较大,让孩子度过快乐、轻松、美好的童年,还是悲伤、紧张、害怕的童年,我们成年人可以左右,而孩子却没办法左右,也无从选择。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会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长大成人。”我们享受着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也越来越满足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却忘了成长意味着不再依赖。孩子只有越来越独立自主,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当一面,才会真正长大。就如,学生只有越来越独立,不再依赖老师和家人,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变成想成为的自己,也许就是独自前行,独自坚持。怀揣着心底的那份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有质疑,哪怕有委屈,哪怕跌倒,哪怕流泪,哪怕自己也质疑自己,但依旧不改初心,也许这样就可以变成想成为的自己,也许还有很长的路,一路上需要自己去寻找芬芳,去汲取力量,去迈步向前。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当我们自我批判时,自我惩罚时,那样的惩罚比任何惩罚都要深刻。当一个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他就会时常自我惩罚,时常置身父母和自己相处的情境之中,表现得像父母一样。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成人、父母状态。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哭闹、放纵的时候较多,总把自己当做儿童一样,表现得像个孩子。而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更像当下的自己,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孩子不会是父母的复制品,他/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或许会出现“父母自我状态”,但他/她是独特的自我,思维独特、做法独特的自我。

以前,我听过许多教育相关讲座,许多说法都存在一致,比如: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一次,我第一次看到不同的观点,也引发我不同的思考:孩子身上会有父母的影子,也会受到父母好的'或不好的影响,但孩子的人生如何选择,终究是父母无法左右的,就像孩子的伴侣如何选择,也不会完全遵循父母的意愿和喜好,他/她总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孩子的一生,不会复制谁的人生,他/她的一生,是属于自己的一生。

这本书,适合父母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有许多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也有许多关于教育、个人成长的见解。心理健康知识总会帮助一个人了解自我,直面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最好的状态活在当下,迎接未知。正如之前参加培训听到的一句话,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面对孤独。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2

书中的人物设定采用的是《柳林风声》人物形象,不过没看过《柳林风声》也不影响看这本书。

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个有钱、乐观的家伙,但现在却陷入了抑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十次的面谈,最后治愈的故事。

这是一本很薄,很浅,读起来很快,但干货却很多的书。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形成的个性。如果你很幸运,有一对个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是个自信,乐观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对个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郁。

但这不是绝对的,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书上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改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上“人生坐标”这个知识点,仅仅是知道了这个知识点,我就获得了改变,整个人瞬间轻松了。有些知识就是这么神奇,知道就能改变。

书的结尾,蛤蟆先生被治愈了,但在现实中,我们不会那么快治愈,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学习,实践才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3

“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详气息。乌云阴沉地笼罩着田野,黑压压的,令人不安。几只鸟儿漫无目的地在灌木树篱里飞来飞去,唱着不成曲的调子。鸭群平时总为谁冷落了谁、谁羞辱了谁而嘎嘎地争执,现在却一头躲进芦苇丛中,专注地待着,除非遇到最严重的袭击,否则一概不理会。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谦虚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开头。

在我的心理学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来——那就是去往西西弗书店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书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蛤蟆先生第二次去做咨询。和第一次一样,蛤蟆先生在咨询开头时有些许沉默,紧接着就是压力在飙升,焦虑感倍增。这时,咨询师苍鹭终于开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想都没有想就回答:“挺好的,谢谢你。”咨询室里又沉默了。紧接着,咨询师苍鹭继续问到;“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就有疑问了,刚刚我不是回答了吗?怎么又问今天我感觉怎么样呢?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学时,英语老师总是会问,“how are you?”我们也总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 fine,thank you.”实际上,我们真的i’m fine吗?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绪吧。比如:快乐、高兴、沮丧、紧张、不满、甚至愤怒等等。我们总是不能体察我们现在真实的情绪,而情绪化的用行为去表达,这样反而让对方一头雾水或产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绪并也用着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两者就进入了人际冲突区。

那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简单,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什么情绪就用情绪词来表达。按照中国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体会情绪,把情绪压在心中,或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前者久而久之会抑郁,后者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情绪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这本书中,我在咨询师苍鹭先生上学习到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聆听”。你读到这一定会觉得奇怪吧!“聆听”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吗?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细心地为你解释吧!这里的“聆听”可不是简单的“听”,有口无心、斤斤计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为王的“聽”。听“事实”,听“情感”,用“尊重”去“关注”。

这个方法很适合用在亲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显闷闷不乐,这时,家长蹲下来就需要“聽”了。“事实”加上“情感”。“噢!妈妈好像明白了,宝贝在学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宝贝给小美道歉,小美却回应宝贝是故意的。你当时的情绪是伤心难过还有委屈。”接着就是欣赏孩子:“宝贝,我从这件事中看出你的担当、勇敢,你是个负责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着可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解决此事:“如果解决这件事,宝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这样吧,我们给小美表达:‘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向你表达。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应让我十分难过。我们一直一来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当让你有情绪了。非常对不起,希望我们能和好如初。’”

此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为篇幅不能一一呈现,所以,我还摘抄了七个句子来结束此篇。

“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须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情绪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自我的核心。”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4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5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管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缺乏,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决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忆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忆中,我回忆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忆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忆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为难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忆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防止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局部。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那么表达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6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7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数次提到“轻松”这个词,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能让你在放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8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书,1月第一周阅读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发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结合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总有不一样体验,不只是这本书,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仍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优秀的书本,常读常新。

心理话题有时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浅了又没有用,本书用讲故事的方法逐层深入,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短了,结局也有点奇怪,我如果写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人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够独立,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帮忙解决。

2、要做真实的自己,并勇于表达自己。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己。

3、儿童状态,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个人的性格和发展方向,去学习如何应对周围的环境,有些成年人仍会以儿童状态去应对环境的改变。

4、父母自己状态,学习父母的应对方式,去用固有方式无意识配合他人。

5、成人状态,能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决定怎么做,所有知识技能为自己能所用,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影响,能够不断改变革新。

6、学会倾听,远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7、很多情绪是个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是正确的表达途径,只是长久习惯的反射。要学着接纳自己,认识不足并改变。避免自证预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诺的力量。

8、人生坐标,人生游戏,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标。这个坐标将前面的内容整合了起来,最后引出。

9、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动态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强大自己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独立走向共生,双赢思维。

永远为梦想而活,不断改变提升。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读鲁迅先生读后感参考7篇

读鲁迅先生读后感5篇

小先生制心得体会8篇

胡子先生作文6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7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5篇

我的先生作文5篇

胡子先生作文优质7篇

读心理书籍的读后感8篇

心理讲座观后感8篇

蛙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