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读后感600字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判断,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不仅是对书籍的总结,也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吸引更多人参与阅读,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理想读后感6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理想读后感600字5篇

理想读后感600字篇1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读后感600字篇2

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对“何为正义”陷入了深深额思考中,到底何为正义呢?

一位波某某君认为:正义的目标就是“物归原主”,使每个人得到其应有之物。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为就是正义,让好人得到应得的,从坏人处拿回他们非分之有——也即锄强扶弱,惩恶扬善。

但我想问:怎么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怎么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谁的应有之物呢?每个人站在自我的立场,当然会尽一切可能地谋求一切可谋求的利益。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也几乎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义的。每个人所谋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么当这种冲突产生的时候,当然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在取得应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义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么谁来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种标准来维护了“正义”,那谁又规定了这种标准就意味着“正义”了呢?

另一位“辩手”塞某某君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他不否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像外敌入侵等,当权者或许会站到国民整体的利益代表的立场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但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群的关系一样,牧羊人保护羊群是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义,是维护强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于是会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语)的差别对待。正义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暴政,是统治者们实行暴政的道义工具。

苏格拉底的废话我们依然不谈。这个论述我其实是比较赞同的。波君谈的是社会层面,或者说是道德层面的“正义”,塞君谈的则是政治层面的“正义”。

我认为呢,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角度:

一,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行势必要求既定规则的存在。法律、伦理、道德,都是规范人际关系的制度工具,而它们都是对于是否对错的价值判断。这个对与错,也即“正义”与“不义”,或许并不是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设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统治者要明确它、捍卫它,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否则老百姓都坑蒙拐骗、杀人放火,什么政权也不愿见到这种乱象。

二、鉴于以往的历史而言,阶级的对立确实存在,所有政权形式确实都是一个阶级对另外阶级的暴政。那么在一些根本的利益问题上,统治者所代表的阶级,当然会以政治权力和国家暴力为后盾,设立对他们有利的社会制度,将对他们有利的标榜为正义,将对其有害的斥为不义。

三、正义不是绝对的。成王败寇,笑到最后的才有话语权。历朝历代,哪一个造反的不说自己是替天行道,平叛的说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样,不义也不是绝对的。世上彻头彻尾的不义之人是难以立足的,因为遏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终会众叛亲离——道上的话可能叫“不讲规矩”。盗亦有道,哪怕是杀人放火的集团,其内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规矩的,否则他们将难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汉,他们尽可以杀人如麻,残害无辜,彼此并不觉得这是“恶”。但如果不讲义气,坏了宋江这样的“好汉”,那就“十恶不赦”了。

理想读后感600字篇3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聚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绘就一幅百年百年党史的恢弘画卷。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以“念青春故事、书家国情怀”为创作理念,以“美好理想、青春奋斗”为核心主题。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用戏剧的表达方式,将真实的历史用影像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党的初心使命,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魂以艺术的形式传达给年轻一代,让理想之光成为照亮青年人前行的精神灯塔。

一百多年前,当时的中国青年面对着欺压和侵略奋起反抗,用实际行动宣示着不屈意志,用满腔热血书写着报国之志,谱写出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一个世纪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广大中国青年再次站了出来,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向世人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历史大任的,是不会辜负党和人民信任的。任何事业的推进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存在各种风雨险阻、坎坷崎岖,而广大青年就是战胜这些风险挑战的“生力军”,以青春为笔、以青春为锋,定能在新时代掀起强大的青春风暴。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面对各种困难,往往考验的就是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在当前的年轻干部队伍中,依然还存在“瞻前顾后不敢干、拈轻怕重不愿干、得过且过不想干、本领不足不会干”的现象,一些年轻干部一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严重缺乏斗争到底的意志力和坚韧力。人立于世,总要有那么一股精气神的。强大的意志力、坚韧力、自制力,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的真实体现。要从百年党史中充分汲取营养,以革命先辈为镜,坚定理想信念,淬炼担当品格,锻造一往无前的意志力,保持百折不挠的坚韧力,涵养慎终如始的自制力,勇于跳出“安乐窝”,走出“舒适区”,在风险挑战中见风雨,在困难矛盾中经磨砺,在火热实践中壮筋骨,在经受百般磨炼中百炼成钢。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要通过学党史,汲取精神养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爱党敬党的“一颗红心”,经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党的事业“大我”之中,做一名对党忠诚、目标远大的劳动者。

理想读后感600字篇4

国产剧在表现手法、风格化方面的创新并不十分常见,毕竟电视剧通常是以情节推动。所谓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绝非虚言。近年国产剧虽然在类型成熟、制作精良等方面颇多进步,但先锋尝试上其实是更趋谨慎的。

也正因如此,硬糖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再次看到电视剧中诗意的镜头、诗化的语言、类似艺术电影的手法,会是在《理想照耀中国》——一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

5月4日晚,该剧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但让硬糖君急于想写下些什么的,却并非群星璀璨的阵容,而是该剧作为一部主题剧,在美学探索上表露出的野心。

当市场大潮之下,商业化剧集忙不迭地揣测观众当下的喜好,国产剧开拓的希望究竟何在?是否又再次回归到了这些可以在市场之外仍保有独立创作逻辑的机构和项目之上?他们也确有责任将更多元的内容呈献给观众。而时间往往将会证明,每一次这样的审美撩拨,都将带来长久回响。

?理想照耀中国》全剧共40集,每集30分钟,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高擎理想炬火,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

5月4日播出的首集《真理的味道》由毛溦导演,张显编剧,靳东、刘奕君等主演,讲述的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背后的故事。片名出自故事主人公陈望道的一则轶事,传说当时他翻译得过于专心,以至于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浑然不觉,还说味道“够甜了”。

陈望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担任过《新青年》编辑,也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可以说,不管从革命还是学术角度,这都是一位值得后辈铭记的人物。

然而,如何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勾勒出主人公的华彩一生、传达出其人其事对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呢?《理想照耀中国》独特的系列短剧模式,给主创们提出了不小挑战。

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的作答方式,《真理的味道》单集主创的选择是“做减法”和“避实就虚”,将陈望道一生中最闪光的光辉点——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历史的切口放大,用一种写意化的方式去描绘当时社会的乱象,以及从乱象中站立起来的陈望道。

这一集的风格是极简的(硬糖君了解到,剧本仅10页29场戏)。主要人物仅四位——陈望道、邵力子、江流、娟子。主创就从这四个人身上做文章,搭建起剧本结构,设置了诸多隐喻,以小见大,书写当时的社会情景。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在五四运动后的各种救国思潮中,社会局势混乱。有日本留学经历的陈望道受邵力子之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回乡过程中偶遇穷苦妇女娟子,在家乡进行翻译工作时又与旧时同窗江流重逢,感慨良多。最终,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出版,为中国各阶层带来了火种与希望。

剧本打破了电视剧惯常的叙事方式,从不同的时空中截取出一个个重要的“点”,辅以闪回、画外音、蒙太奇等手段,按照主人公陈望道的思绪进行重新排布,从而产生新的效果。

比如,在镜头掠过整辆火车,从名流聚集的上等车厢到民众拥挤的下等车厢时,伴随的画外音便是一段《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的论述,最后镜头落在了陈望道若有所思的脸上,之后又切换到他的书桌前,带着对国家、对同胞的关怀与使命,他郑重开始了翻译工作。

而从人物的设置看,刘奕君扮演的邵力子先生,同样是一位拥有百科词条的历史人物。相比之下,江流与娟子的原型未知,但两人也绝非随意设置,而是极具代表性。

娟子是命运凄惨的底层妇女,丈夫死于上海工人运动,带孩子回乡奔丧时被列车员欺负,回乡后发现家产已被宗族侵占,甚至孩子都被抢走。几乎每次她的出现,都会带出一幅令人揪心的图景。可以说,她正是当时遭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缩影。

江流则是陈望道的同窗,两人年少时都有救亡之志,但与出国留学、接受新式教育的陈望道不同,江流留在家乡执教,报国无门,落魄的样貌神情甚至有些令人联想到文学人物孔乙己。

三人的行动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娟子的第一次哭喊,令陈望道动了恻隐之心,与她调换车票,到下层车厢中感受同胞苦难,从而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娟子的第二次哭喊,深深扯痛了江流的神经,悲愤烧书,引来旁人围观劝阻,从而促成陈、江两人的重逢对饮。

陈、江二人一明一暗,隔着小巷对望,如新旧知识分子的对视对答。从二人身上,我们可以鲜明感受到当时旧知识分子的迷茫幻灭以及新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而故事最后,陈望道寄来的《共产党宣言》译本成为了江流的救赎。他从形象到眼神都焕然新生,走出乡村加入到陈望道的行列中,这一转变也意蕴十足。

娟子的苦难,江流的颓废,以及故事开头那场复杂的思潮论战,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点出了当时中国在社会上、思想上的动荡无序,也充分说明了发生在那间狭小柴房中的翻译工作,无声无息却又何其重要。

正因为是短剧模式,这一集存在大量的留白,没有让陈望道、江流、娟子之间发生什么狗血事件,家长里短的琐碎对话更是少之又少,观感与过往电视剧大有不同。多数时候,导演都在用画面讲故事,一花一叶、天气光影等细节都精心设计。流畅的视听语言,丰富的意象运用,令故事不显局促,而是意味深远、格调清新。

“路”的意象贯穿始终——上海的马路、乡下的小桥,陈望道的“道”。

陈、江这对老同学,少时一同诵读过古诗《行路难》。记忆中的“多歧路,今安在”像是人到中年的两人的内心叩问。苦闷的江流报国无门,连做梦都在迷雾中寻路。陈望道则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希望大道”。《共产党宣言》译本的传播则为更多国人指明了方向,统一了道路。

火是启蒙的象征。而陈望道出场的第一个动作,正是点火。全片第一场戏,镜头随着跑过的孩童而来,由窗格推进到屋内,他的手先于脸入镜,划着了火柴,在昏暗的柴房里点亮一盏油灯。

之后,他正是在这盏油灯之下,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而当他终于翻译完成,一声响亮的公鸡打鸣,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晨光从窗户透了进来。联系到之前邵力子同陈望道的对话,不难想到,这一处理可能也预示着,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传播,中国终将拥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雄鸡一唱天下白。

“风筝”的意象亦是首尾呼应。开场,风筝在狂风中飘摇、最终栽倒在地,失落的孩子在台词中第一次提到崩溃烧书的江流。而故事最后,也是这几个孩子为江流带来了陈望道的信,随着江流读信、动容,孩子们也成功将风筝放了起来,仿佛载着希望越飞越高,正如中华国运。

除此之外,该剧的台词也简练有深意甚至有诗意。比如陈望道、邵力子在围观完茶楼论战后感叹的“当今中国,山太多庙太少”,比如路过的乞丐念叨的“下雨了,下大点”,又如邵力子提及国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依然片面,而陈望道以“只见桐叶、不知纹理”作比。台词中包裹着潜台词,尽显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含蓄蕴藉。

诚然,如果用微电影的标准来看,《真理的味道》在制作上并非尽善尽美,主演与群演的演技水平也略显参差,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从这一集中,我们不难看出主创在美学上的素养,以及整部剧的野心。在电视平台上看到这样大胆的创作,可以说相当难得。而年轻观众也没让他们失望,对于剧中的视觉隐喻、历史彩蛋、表演细节已经开八。

更重要的是,该剧并不止于《真理的味道》这一种风格。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系列短剧,集集更换的不止是故事与阵容,具体的叙事与视听风格也像开盲盒一样,每一集都不同:《秀才遇到兵》是轻喜剧,《叛逆者》是儿童视角的谍战片、监狱片,《你的眼神》融入了犯罪悬疑元素,还有许多章节选择了纪实风格。

之所以会如此,从客观情况看,是因为该剧时间紧、任务重,从而采用了大导大编统领全局、年轻主创分组创作的方式,有15个独立摄制组分头跑遍祖国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不仅台前阵容里有着吴磊、王俊凯等一批95后、00后新人演员,幕后团队也相当年轻,分集主创(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

故事人物各自独立的单元模式,从近代到现代的百年时间跨度,加上各方对这部剧的保驾护航,给了年轻创作者一个尽情挥洒创意的空间,在叙事与视觉表现上进行探索实验,多处运用长镜头、手持摄影、黑白摄影、平行蒙太奇等电影技巧。

而这又满足了当代年轻观众飞速提升的审美,与国际上的电影级剧集接轨,甚至无意之间暗合了“诗选剧”的浪潮。

“诗选剧”,即在形式上像一本自选诗集,由多个独立故事构成,演员也随故事更换,在整体上用一个主题或风格来勾连,代表作如《阴阳魔界》《世界奇妙物语》《黑镜》等。《理想照耀中国》更加极致的一点是,它仅仅是故事服从于主题,在类型风格上却没有统一的定位,而是根据各集的内容去选择合适的类型模板与表现手法,愈加丰富多元。

想要找到一部类似风格的剧集作比并不容易,因为足够风格化,使其更接近文学的品格,硬糖君认为其更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从这部剧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重大节点主题剧的升级与突破,以及年轻创作者的创新与野心。其记录历史,本身也将在电视剧史上留下值得记录的一笔。

当理想照耀中国,其如此真实可感,却又诗意恢弘,“历史作为诗人,作为戏剧家在行事,任何诗人都不应企图超越她”。这本就是我们每个人最会表达、也最能领悟的光。

理想读后感600字篇5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透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务必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资料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能够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透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我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读后感600字5篇相关文章:

我的理想600演讲稿模板6篇

课文读后感600字5篇

科学读后感600字5篇

洞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

春读后感600字作文5篇

牛虻读后感600字5篇

红星杨读后感600字5篇

随笔读后感600字5篇

药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

家读后感600字推荐5篇

理想读后感600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