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老师的自我批评能力,写教学反思时,老师都需要有着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篇1
在新课程教学中,语文课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主题性教学”的开展,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在一年级下册中就有八个主题,它们分别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当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时,当我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也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当我在教学第二个主题——“家庭生活”时,面对“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这几篇课文,一下子便被文中孩子们那深深的孝心所感动,为他们出色的表现而骄傲。那么,如何让我的孩子们也能这样做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变学习为行动呢?我便思索怎样把课堂上的习得与平时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文本简介】:
识字2
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
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
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
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
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这是一篇“三字经式”的课文,我们也称之为“新三字经”,它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明快,文章内容也浅显易懂,教师不需要多加解释,学生也能自己学会,关键是如何把文本中的内容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我想这才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关注】:
在对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孩子们初读的基础上,让他(她)们自己来说说、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聊一聊。而我则根据平时的家访,以及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在教学中才穿插进来让孩子们进行辨析:他(或她)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
1、“父母教,认真听”
早在上学期结束时我就听说了玮玮的任性和顽劣,让妈妈头疼万分,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爸爸和妈妈的教育方法完全相反,使得小家伙有恃无恐,对于妈妈的话完全是“耳边风”,甚至是“充耳不闻”。这让妈妈不仅累,更是急,因为孩子的学习差强人意。于是,当有孩子讲到“父母教,认真听”时,我便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我们班有这么一个孩子,特别的任性。有一天,妈妈在做晚饭让他自己写作业,大概二十分钟过去了,妈妈出来一看,他一个字也没写,便提醒他不要玩了快点写作业。可是等到妈妈把饭菜端上桌他仍然一个字也没写。妈妈一看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很生气,就要求他写完作业才能吃饭。接着,妈妈就坐在他旁边看他写,可是这个孩子不仅没有抓紧时间写作业,仍旧这里弄弄,那里弄弄就是不写。一个小时也过去了,可他的本子上还是一个字也没有。妈妈非常非常地生气,就把他的作业本撕了。可他呢?还在一边笑呢。你觉得他做得怎么样?
针对这个事例,孩子们进行了剖析,一致认为这个孩子太不应该了,作业本来就是自己的事,现在妈妈陪你写作业你还不写,这就说明他根本没有做到“父母教,认真听”。有人说到“父母平时工作那么辛苦,我们应该乖一点,这样他们就会开心一点的”。还有人说“沈老师平时就教育我们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他这样做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嘛,因为好孩子就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意见,还不时地问我一声:他是谁呀?是谁啊?而我在整个叙述和讨论的过程中都没有多看他一眼,但我却发现了他的表情是非常惊讶的,也许他在想我为什么知道的那么清楚,也许他还在担心我会叫出他的名字,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神色在不停地变化中……下课后,孩子们还一再地问我:是谁?他是谁?当然对于这个孩子的名字我是绝对的保密的。
从玮玮那阴晴不定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心灵的冲击,应该说今天课堂上的讨论和孩子们的话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一言不发,但他已经被触动了,接下来只要我再暗示一下,相信孩子会改变的,我这样想着。
2、“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
说到家务事,孩子们总是那样的津津乐道,但也有非常娇气的孩子,从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在讲到“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时,我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经向我反映的一件事,便要求大家一起来评一评——
事情是这样的:某一天早晨,一个小男孩对我说:“沈老师,我今天在食堂看见我们班的***也在那吃早饭,可是她没有自己吃,而是让她妈妈喂她的。”虽然也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没宠大的,但已经是一年级的孩子了,吃饭还要喂,是不是也太夸张了点呢?也许我们的家长不觉得,但我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事就应该说一说。于是,我也把事例说了出来,让孩子们一起来评说一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不少道理,也说了很多那个孩子不应该这样做的理由。是啊,既然我们要做到“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怎么还能自己吃的饭还要父母来喂呢?我看到那个孩子的头越来越低,显然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希望她接下来能用行动来告诉大家她的改变。同样,我也没有说出这个孩子的名字。
?课后谈话】:
这节课后,在中午休息时,事例2中的小女孩来找我聊天,乘这个好机会,我凑在她耳边说:“你知道那个要喂饭的孩子是谁吗?”孩子一下子语塞了,红着脸没说话。我笑着摸着她的头说:“没关系,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习‘识字2’的缘故,现在开始不会了,对吗?”孩子拼命地点着头。
至于玮玮嘛,我没有找他,而是在下午时他来交作业,我很随意地说:“你知道那个和妈妈对着干的小男孩是谁吗?”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很小声很小声地说:“是我。”“我知道你再也不会这么做了,对吗?而且你一定会尊敬妈妈的,听妈妈的话了,对吗?”孩子不住地点着头。“因为在我们学校每年要评‘摩根好少年’,评比的首要条件就是‘爱自己的妈妈’,你想参加评比吗?”孩子依然点着头,眼眶已经红了。我想不用再多说,今天对于他来说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跟踪反馈】:
由于平时和玮玮妈妈的联系比较多,所以一段时间(大概课结束后两个星期吧)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交流,妈妈非常高兴地对说了孩子最近的变化。她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最近很听话,作业也能较快的完成,平时对于我的要求也基本能接受了,特别是昨天晚上,我给他准备好水果,他竟然拿了一半的橘子要我吃,这可是破天荒的事,从来都是他一个人独吞的。沈老师,是不是你最近跟他说了什么呀?”
于是,我把发生在课堂上的一幕告诉了她。妈妈很欣慰,我也很激动,因为这样无痕的教育成功了,这也说明我们的孩子都是“孺子可教也”,关键是找到一个切合的点,再加上适当的点拨,孩子的行为还是很好教育的。当然,这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形成家校合力,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都能得到纠正。
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我觉得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完课文,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什么?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该怎样做?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学懂课文,学会做人的根本,以行动证明“我学会了”!
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本节课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
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再提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等。
提出问题后,先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分类的方法,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图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整理。如,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看书的、下棋的、做游戏的;还可以按老师和性别分成男的和女的两类。
明确分类和方法后,要求学生分别到情境图中收集数据,并把收集的数据按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用合适的方法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学生活动时,我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全班交流时,既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是怎样整理的,又要充分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还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整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然后先让学生说说通过分类整理,知道了什么,并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整理得到的不同结果,说说上面都是对同一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为什么分类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体验,使方法得以明确,经验得以积累。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篇3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预习课文,在平时的训练中初步学会了有了问题在小组内合作研究的学习方。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就是一次语文实践过程。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根据“自主、合作、应用”的原则,本课的学习我下发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主预习,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在小组内开展研究。课堂上,将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相结合,从词句入手感知昙花的特点,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进而体会抓住植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
2、了解昙花的特点及“昙花一现”的含义,了解“古今中外历哪些人或事是‘昙花一现’的”。
3、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来描植物的写作方法。能观察一种植物,并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向大家做介绍。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结合课前调查了解“古今中外历哪些人或事是‘昙花一现’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小鸟和牵牛花》两篇课文,认识了薄公英、苍耳、豌豆、凤仙花、小草和牵牛花,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本次“快乐读书屋”又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花——昙花【老师板题】。
昙花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快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检查读课文情况,了解文章大意:
1、利用教师演示文稿,出示难读的句子,评正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体会特点。
1、借助音节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昙花的哪些特点?用线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
2、全班交流。
(1)夜间开放。
(2)花色白,花朵大,花朵香。
(3)花期短。
交流中进一步研究:
①师:昙花为什么会在夜间开放呢?第一小组的同学研究了这个问题。有请第一组汇报。【播放演示文稿1】
师:我们说适者生存,植物也在适应环境呢!昙花在夜间开放,就是适应它的生长环境,而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它的生长习性了。
②刚才第一小组同学的介绍中还提到了昙花的另一个特点,昙花为了在又干又热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仅选择在晚上开花,而且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昙花开放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三四个小时。
师:所以人们把昙花开花称做“昙花一现”。“昙花一现”最初是指昙花开放的时间很短暂,它还有一个意思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吧!
全班交流“昙花一现”的比喻义。
师:古今中外历,有哪些人和事是“昙花一现”的呢?有请第二小组给大家介绍一下。〔展示学生演示文稿2〕
师:稀有的事物,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消逝了,我们都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这是它的比喻义。
③师:昙花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花色白、花朵香。课文中写到〔利用教师演示文稿出示语段〕
师: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形容昙花的花朵?
预设:素雅。
师:这几种花,你认为哪种花可以说是素雅的?〔出示几种花的图片〕
预设:莲花、凤仙花、樱桃花可以说是素雅的,而串串红、月季花是鲜艳的。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昙花花朵白、大而且香的特点。在夜间开放,只开放几个小时,昙花把自己的精彩浓缩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大家想看看昙花开放的过程吗?〔播放视频〕
师:看了刚才的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读出昙花的美吧!〔全班齐读昙花开放的语句〕
师:同学们,作者用很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昙花的生长特点、外形特点,还介绍了关于昙花的成语。这样,使得我们没有见过昙花的人,读了课文就仿佛见到了昙花一样,看来抓住特点来写,就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课前,老师请你观察一种的植物,下面有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观察的植物,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看你能不能猜出他们说的是什么。〔学生演示文稿3〕
(四)总结全课:
师:大自然是位了不起的妈妈,世界上的植物大约有多少种,每种植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是它们让这个世界更美丽,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大自然中你会收获多多!
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篇4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仅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篇5
教学内容的呈现是
1、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
2、反复通过学具操作,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
3、用已构建起的思维模式“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一、重视基础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倍”的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由例1通过学生用七巧板拼图活动来完成7的口诀教学,例 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木棒摆正方形的情境,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通过学生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例4是运用已建构起的“认知结构”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还有更多的机会来练习乘法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贯彻新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同桌或小组进行各种编口诀,完后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编口诀的方法和记忆口诀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然后将题目适当拓展,并利于同桌或小组间的相互学习。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意利用各种素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倍”的教学里,我通过各种情境的素材先让学生体会感知“倍”的含义,“倍”的表象,最后形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再通过画线段图加深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倍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开放题,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推和拉教学反思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