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故事的再现,更是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读后感的独到见解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书籍的主题,吸引他们去探索更多相关作品,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昆虫里读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昆虫里读后感篇1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法布尔所写的一部著作——《昆虫记》。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 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记》。
我多么渴望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造福啊!然而同法布尔相比,我真感到羞愧万分。法布尔能在困苦的环境下研究昆虫,平时我连做数学题都不认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来,就不想动脑筋,有时还乱发脾气。
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初中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昆虫里读后感篇2
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印象很深刻。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动物行为的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他的代表作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这本书主要讲了法布尔自幼对大自然的喜爱,之后又写了荒石园的来历,以荒石园的活动为背景!随之引出在这个园子中的各种昆虫,分别展现了各种昆虫的形体特点、筑巢特点、饮食规律、狩猎技巧,还有谈情说爱,生儿育女等,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久为人们所忽略的陌生而又新奇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又称《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它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也是一组科普性的说明文,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向大众宣传科学知识。
在书中,作者以人性观照虫性,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散文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昆虫记》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生命的宏伟——生命无处不在,一些微小的生命往往容易被忽略。我们人类总为自己处在生物链顶端而感到骄傲,却从不会想到如果世界上没有了那些看似微弱的生命,到底会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布尔的这本《昆虫记》让我知道了看似弱小的昆虫,也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们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人类和昆虫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些昆虫对人类有害,有些昆虫却是人类的好伙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护有益的昆虫。
昆虫里读后感篇3
如果让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书橱中找一本我的最爱,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昆虫记》。
最早了解《昆虫记》是在我六岁那年,每晚都要听妈妈读几页,那个时候我捉蚂蚁,用细绳拴住蚂蚱的一条腿,把知了装在瓶子里,干这些事的时候总是充满乐趣。当我发现居然有一本书专门描写这些形态各异的小东西的时候,更是激起我对这些小虫子极大的好奇心。
昆虫是大自然中非常庞大的一个家族,它们对于我们太常见了,似乎没有任何稀奇,但是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太多被我们忽略的知识,比如:蝉为什麽要大声唱歌?萤火虫尾巴上为什么有一盏小灯?蟋蟀的家是什么样?蜘蛛网为什么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非常规则的几何形?还有,你知道吗?蝎子居然是“胆小鬼”!粪金龟(俗称屎壳郎)滚来滚去的粪球居然是给宝宝准备的食物!而且还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个粪球是如何制作的并且为什么会那么圆……这些简直太有趣了!
于是,我开始观察我周围的虫子们。有天晚上,我正为一道数学题发愁,一只蛾子不识时务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一巴掌捂下去,不小心弄断了它的一条腿,它只能呼扇着翅膀原地转圈,忽然我发现它屁股后面出现了一颗小白点,不像它的“便便”,那颗白点掉下来后又出来一颗,好像是粘住了——下不来,我就用牙签帮它拨下来,然后又出来一颗,于是我一颗一颗帮它“接生”,至少有十几颗,我认为那是它的卵,可是后来那些卵在书本的挪动中找不到了,它们变成小蛾子了吗?
?昆虫记》为我打开了昆虫乐园的大门,那些生动的文字引领我走进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它让我学会了观察——用探索的眼睛,不仅仅是昆虫,还有大自然。所以,我爱《昆虫记》!我爱昆虫!
昆虫里读后感篇4
烈阳灼烧在青草上,一抹难以识别的淡绿在飘摇的花叶中伫立,淡金色的光环在其周身萦绕,半身直立的它,拖曳着朦胧透明如轻纱般的薄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而神圣。它淡绿色的前腿伸向半空,宛若虔诚的修女低下高昂的头颅,那娴静的姿态如此美好,如此圣洁。因此,农夫们将其称成为“祈祷的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大多没有那么了解螳螂猎食的情景。而螳螂晕染着淡绿色的外壳,被外壳包裹着的纤细高挑的身躯,前臂标志性修长的优美线条,是众人皆知的。但螳螂是否如其外表一般温柔娴雅,却很少有人能完整诠释。面对这样的难题,法布尔告诉了我们答案。
草丛中传来轻微的响动,那是不久后一场殊死搏斗的战利品。螳螂高举着祈祷的手臂,霎时化为死神冷冽的镰刀,轻盈薄翼掩盖下的,是幢幢刀影,是斑斑血痕,是掀起无数腥风血雨一瞬的兴奋与残暴。这位高贵虔诚的修女,终于原形毕露。用法布尔的话来说,“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专食活着的动物,对路边被抛弃的尸体毫无兴趣。它前足上那对极具杀伤力和攻击性的武器,最为进攻防守的重要工具,与其纤细的身材形成难以置信的鲜明对比。至此,我们才真正的了解螳螂,这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运用其看似纤细修长的身躯,迸发出坚韧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驾驭凛冽肃杀的气场以震慑对手,用它锋利尖锐的锯齿将比自己更加庞大的对手四分五裂。
法布尔所观察到的,不仅是螳螂捕食、繁殖等过程,他更把螳螂在自然界食物链的地位通过对其外形,做出的理智分析与富足的实战经验所判断出来。对此,法布尔所付出的实验时间与经历,丰富且清晰到足矣分清螳螂腿上分布的细密的锯齿与锋利的小钩。
与螳螂几位相似的另一位客人,也是被人们冠上自食其力,勤勤恳恳光环的“道貌岸然”者——红蚂蚁。
伏在地面爬行的蚂蚁,是渺小平凡的化身。不舍昼夜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哺育,结成长队以觅食,抬起千斤重的食物,工蚁一生就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自然而然的,红蚂蚁,也借黑蚁冠以世界的美名被人们赞颂。人们赞颂它的执着,一隔几周变能看见它们结成长队,不畏风雨向前行的执着,但它们是去觅食?还是另行筑巢?这不重要。只要我们知道它的执着与勤恳就好。人们这样想。
法布尔给予了理由充分的反驳。这位所谓自食其力的勤奋者,行军走过漫漫长路,不畏风雨飘摇的目的,是窃取黑蚁家族年幼的卵,将其残忍的剥离自己的种族,被迫成为觅食技能薄弱的红蚂蚁的苦工,失去自己应得的地位与尊重。红蚂蚁,它们种族的繁衍,王朝的兴盛,是建立在无数黑蚁的牺牲与流血,家园被崩坏掏空的腥风血雨之上的。被冠上自食其力名号的红蚂蚁,实则是可耻粗暴的劫掠者。然而,除法布尔外,又有几个人了解红蚂蚁真实的面孔,红蚂蚁繁衍生息的习性呢?
这使我逐渐懂得法布尔写《昆虫记》的目的了。人们对于实际情况不准确的了解,对昆虫世界不真切的认知,实际是源于人们对待陌生事物具有的惯性——理所应当,易信人言。不论是外形高洁娴静的螳螂,还是人们眼中勤恳工作的红蚂蚁;不论是修长身形下手起刀落的残暴狠厉,还是忠于职守下抢夺同类子嗣的恶行,这些文字的发表都是法布尔为了打破人们对未知事物不做充分研究就妄下定论,凭想象认知的思维定式所做出的改变与努力。《昆虫记》,是法布尔语重心长的话语汇聚的小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时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大胆钻研,寻觅真理的过程,才是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样的法布尔,早年间,却并没有顺利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由于出身贫穷,法布尔多年来只能通过打工来解决温饱问题。可以说,他是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教育,科学界权威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虚伪,庸俗,妒嫉在心里合拍,长久以来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但法布尔从未因“贫困”妄自菲薄,也从未因“偏见”受挫退缩。依然勤于自修,渴求知识的他,多年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发表震惊世人的新成果,一篇篇细致入微的论文,是层出不穷的明枪暗箭中,一次次有力的回击。
著名作家巴金说:“它(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不仅是一篇纪实性的学术小说,更是坐拥着不可估量的文学底蕴。它不仅讲述了充满肉弱强食的虫性生活,更折射出现世人性的深不可测。它是作者盎然情思的体现,也是其睿智哲思的流露;它是轻松诙谐的科普著作,也是意味多样的巨制鸿篇。
何其幸运,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将其一生中宽广磅礴的学识,细致入微的探索,坚定不移的信念,执着坚韧的性格,他富有魅力的光辉人格,同他在虫性社会中所探讨的对人性的解读与收获,都收录在了,这张薄薄的之中小说。而如今,当我们再次捧起那熟悉的书卷时,所看到的,联想到的,沉沦其中的,也就不再仅仅是昆虫的世界了。
昆虫里读后感篇5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时光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一部皇皇巨著,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部书竟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百年后仍引起一次又一次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在《昆虫记》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螳螂捕食的章节。螳螂目虽然己知仅2300余种,在庞杂的昆虫家族中只能算人丁稀少的家族,但因其独特易识的形态和耸人听闻的'杀夫传言而几乎成为最常被提及的一类昆虫。在书中,螳螂捕食的镜头让我痴迷,尤其是它那“心理战术”让我惊叹。
记得在农村奶奶家的大菜园里见过它优雅的身影。只见它在一朵花上驻足,绿叶一般,与环境融为一体。小伙伴们纷纷支招,讨论该如何将其捉住,我却心血来潮,开始仔细观察它。
当我凑到螳螂眼前时,它竟十分专注地看着我,接着晃动了几下身子,扭过头,若无其事地用它那两把“大刀”做出洗脸的动作来。我把它放到一束“招蜂引蝶”的花上,两三只蜜蜂嗡嗡地飞舞着,一只蚱蜢正顺着花茎向上爬,螳螂立刻便进入战斗状态。它脑袋转动着,盯住了那只浑然不知危险的蚱蜢,蚱蜢刚进入它的攻击范围时,它就把“大刀”探了过去,摆出一副“横刀立马,大义凛然”的姿态,蚱蜢大惊,猛地一纵,一个完美的三百六十度大旋转,弹射到花丛之中,不见踪影。唉,这次失之急躁了!
螳螂并没有灰心,继续保持不动,等待猎物到来。一个半小时以后,一只绿色的小苍蝇直挺挺地向螳螂撞来,似乎要重演“守株待兔”的经典场面。螳螂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它如探囊取物般,瞬间将苍蝇从空中斩落,然后聚精会神吃了起来,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一会儿,新一轮的狩猎又开始了。
从顾前失后的愚人到虔诚静坐的祈祷者,从自不量力的鲁莽之徒到为人指点迷津的预言家,在中西方各地文化中,螳螂都扮演着寓言典故的主角。中国人更是从螳螂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武术的精髓和处世的哲理。而这种“骧首奋臂,喜食人发”的怪诞昆虫的行为在人类的意识投影中,究竟孰真孰假、孰是孰非?《昆虫记》中描述的螳螂一定给了读者满意的回答。
可以说,《昆虫记》是我推开自然昆虫之门的一双手,愿它陪着我,在那红花绿草之间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品味自然,让自然之美陪伴在你我左右。
昆虫里读后感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