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使我们重新审视影片中的象征与隐喻,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片中的象征与隐喻,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味道》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味道》观后感篇1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4月22日,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张艾嘉现身《朗读者》
岁月女神张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与味道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究竟这样一位充满故事和味道的张艾嘉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朗读?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央视《朗读者》。
《味道》观后感篇2
看《朗读者》,忍不住哭,朋友说,这个节目能排毒。我觉得也是。
每期有一个话题,关于遇见、告别、眼泪、陪伴、勇气……说到底,都是情意。
所以在这里,顶着再大光环的明星都变成了像你我一样脆弱的普通人,他们含着泪,声音哽咽。
可那不是出于逢场作戏,是真真切切的爱与痛,和真真切切的人生啊。
我早早就知道江一燕每年都去支教一年,但没想到她走出这样的道路是因为幼年时的舞蹈老师。
她说的时候眼睛里隐隐含着泪,怀念着自己孤独的童年,和那个教舞蹈的燕子老师带给她为时不长却足以照亮一生的温柔。
后来,燕子老师因为白血病去世了;再后来,江一燕变成了那个每年舍弃繁忙的工作去支教一个月的小江老师。
我们愿意去给予别人温暖,一定是因为别人也曾给过我们温暖吧。
就像中岛美嘉唱过的:像你这样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才让我对这世界有了期待。
我也早早就知道著名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十来岁时就看过,一个人在微凉的夏日午后泪雨滂沱。但却不知道《草房子》的原型就是曹文轩老师和他的父亲。
真的很喜欢曹文轩,因为他给还是孩子的我描述了一个无比纯净、自由又美好的世界——江南水乡,青瓦白墙,笑语晏晏,人暖山凉。
十几年过去,我早就不是孩子了,可他描绘的那个世界永远都在我心里,像是一场童年旧梦。
在节目里,谈起已经过世的父亲、却没能好好告别的父亲,他仍然眼中含泪: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
是的,遇见即告别,而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舍命长拥,尽情爱一场。
说来最感动的一幕是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董卿掩面而泣,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我想起自己的妈妈,想起漫长的少年求学时期,她坐在我身后的沙发上陪我夜读至深夜。
后来,后来我16岁离家读书,聚少离多,她没说过多少留恋,只是看着我再走远,再走远,很久很久都不怎么回家。
前段时间,已是十年之后,她才坦言:你刚上大学时,我多想你呀。梦里总是那么清晰的喊我妈妈,一边答应一边惊醒,才意识到你不在家。
我听得心酸,再看着她鬓角的白发不知如何回应。
这样心惊胆战的十年啊,我觉得自己成长步步血泪,却从未想到妈妈也是。
每每都是,我在电话里笑了,她才笑了,我在电话里哭了,她更揪紧了心。
前些年,我求学苦读,可升学给她带来的荣耀,远远弥补不了我偶尔病倒带给她的万般折磨。
这两年,又工作忙碌,她说我总想着你坐在床上眯着眼睛写文章。
我像所有的自媒体人一样担忧公众号大势已去,她听了,却开心地笑:那太好了,你终于不用每天都写了。
从小到大,大概只有她对我的期望从没变过——好好活着,开心活着。
还在《朗读者》里看到倪萍,她读《姥姥语录》,说的都是自己。
从电视机里消失的.十年中,她独自带着生病的孩子求医问药,多少次要倒下,可是为了孩子不能倒。
她抽烟、变胖、一口皓齿不再,远远离开荧屏。
她体态臃肿、不复少女、被老观众们念念不忘、00后们都不认识她。
可她不遗憾,也不可惜吧,因为她是母亲啊。
为母则坚,为母则刚。
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是的,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太短。
麦家老师心酸地谈起自己叛逆期的孩子,我也想起自己在难熬的青春期里,冷漠、暴躁,把父母远远推出门外。
你得走到很远很远的以后,才知道我们亏欠了父母多少。
可又得要走到更远更远的以后,才知道他们的爱,我们永远找不到办法来一一偿还。
?朗读者》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个叫程何的女孩。清华生物系毕业的她,原本可以选择直博,成为一名生物博士,可她喜欢翻译音乐剧,在毕业之后选择了这条道路。
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她患上了中重度抑郁症,屡屡夜里哭醒,不知去路如何。
可她还是站在台上,朗诵的是《我,堂吉诃德》里的片段(也是她翻译的):
游侠骑士要到世界最偏远的地方去,闯入最困难的迷津,争取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最疯狂的莫过于就这样放弃,而不去想这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你看我们都曾经为某种不死的理想燃烧过。不同的是,有人仍然燃烧,而有人已然熄灭。
我们也许都曾是堂吉诃德,有一整个世界等着我们去改变呢,可我们就这么容易地放弃了。
所以我为程何感到高兴,因为一个靠理想主义活着的人,值得拥有最热烈的掌声和最深的懂得。
也多么希望看到更多的理想主义者,像她一样,愿用伤痕累累的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从一开始看《朗读者》,我就知道它会有极其极端的两面评价,一面是刻意煽情,而另一面是动人的深情。
但我不同意关于刻意煽情的指责,因为有些情意根本不需要煽。
因为它就在那里呀,你年老苍苍的父母、同袍兄弟,你的山水村庄、故土亲人,你的成长与成人、失去与获得。
所以我喜欢这个节目,因为现代人太多羞于坦诚自己的脆弱,也羞于袒露自己的深情。
可我们不能因为世界太乱而忘了爱吧,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回头看看。
更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是,我们都被封闭太久太久了,只记得一日餐、柴米油盐、车子房子,却忘了英雄梦想、忘了千里之外的福祉与苦难,以及更深更重的情意。
除了一味的玩闹与逗乐之外,我们需要某种明亮的壮阔的大而完满的东西活着,从日常的苟且中脱身,从慌乱与烦躁中脱身,回归作为一个人的本身。
君不见桐花万里路,连城语不休。不休的是爱,是你看向我的眼波流转,是我们密切和永不割断的关联。
我看雪小禅的新书《惜君如常》,她说:一个人的心里,要住着广阔。她说:愿到老都有赤子之心,愿此生都是春风少年。
送给你,也送给我。
为我们壮志未酬的梦、泪洒长襟的爱,为光荣、正义,和生生世世。
《味道》观后感篇3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配上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味道》观后感篇4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味道》观后感篇5
家,是成长的摇篮,是休憩的港湾,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深的地方。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本周六晚,央视《朗读者》就将以家为词,邀请到著名的焊接专家潘际銮、演员赵文瑄、著名作家毕飞宇、影视编剧作家梁晓声、冉莹颖与邹市明夫妇、演员王耀庆等嘉宾现身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最失控的现场 邹市明儿子现场打拳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十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在本次以家为的朗读中,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一起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于是,《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就此诞生。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究竟两位小拳王做了什么能让董卿如此感慨?邹市明一家又会上演怎样精彩的另类朗读?
《味道》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茶的味道作文8篇
★ 花的味道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