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小伙伴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书写的一种文体,只有将书籍中的内容理解透彻,我们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散文《春》读后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散文《春》读后感篇1
生活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
老师让我们读张晓风的散文,她的文章叙述她的酸甜苦辣,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一篇是——《我喜欢》。
作者从身边的小事述说她喜欢的事物。如:喜欢冬天的阳光,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喜欢夏日的永昼……身边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美好的。张晓风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对生活充满乐趣。
于丹老师曾说过:“在三锅开水里,扔一个生鸡蛋,一根生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你会发现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梆梆的,我们生活里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内心,不肯融合的人,他们最后会变得里里外外铁石心肠,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锅里的胡萝卜呢,经过煎熬煮的软塌塌的,成一团胡萝卜泥,这就是被生活煮软的人,可是第三锅里的茶叶呢,他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丰美,滋润,他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一锅香茶,它在煎熬里,放全自己,它也把它的美,爱和力量,传递出去,改变社会和别人。”
生活就似一根苦瓜,只要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就品尝得出苦瓜中的“甜”。但一些觉得苦,而不敢于尝试的人,他们就品尝不到苦瓜中的“甜”。我们满怀热血面对生活,生活也同样会给予你其中的乐趣。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就在我们生边!
散文《春》读后感篇2
?狗·猫·鼠》作为本书的第一篇散文,并不是单纯地描绘动物——它的开篇是写人,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所谓“不好惹”的“大脚色”污蔑作者向对立面屈服手段的卑劣。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则借助童话故事,大胆嘲讽了他们的“流言”,显示出了他们如狗般险恶的用心。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作者接着用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仇猫的理由,比如猫们捕食到动物喜欢尽情玩弄后才吃掉,脾气坏透。仔细想想,不是像极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些人吗?没错,作者表面写自己讨厌猫,实质上是在鞭挞“正人君子”等的帮凶。然而这都是当下,再往前,作者在童年时就已对它毫无好感,引出了“隐鼠”的故事。
作者的童年曾救助过一只小隐鼠,比较终得知被猫杀害,仇猫正是从此开始的。乍一读是表达自己想报仇的“恶念”,可其实是借此表达了对施暴者的憎恨。虽然后来证实了不为猫所害,可作者就是无法对其有任何好感,反而衬托了当时像鼠一般弱小者的可怜及对其的同情。
现在可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结尾更是紧扣主旨。在比较后文章叙及了社会“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也是表达了作者不忿之心和想要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
散文《春》读后感篇3
我很喜欢朱自清写的散文,前不久特意在网上定了一本他的散文集,虽然只看了十几篇,但我感觉他的散文是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的,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风格是沉郁的,语言素朴洗练,文笔秀丽,真情实感且读后耐人回味。
其中最能感染我的就是《说话》与《沉默》这两篇散文。散文中说: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真的“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的确说话和沉默我们天生就会,但学会说好话和会沉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种艺术和技巧,需要懂得其中的“妙方”。所以时常听有人说:“沉默是金。”乍是一听似乎没错可言,但细想来做人多少是得说话的,除非你是个哑巴。生活中你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向别人表达自己、分析事物都离不开说话,而且同样一个意思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要让别人听了爱听,实在是不容易,我想如果不会说还是保持沉默的好。咱们可以依朱自清先生说的“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但人怎么可能一辈子保持沉默、防御一生呢?必要时还是得攻击的,比如,有人对你不敬、恶意诽谤时,我们就要对这种人善意的劝说和辩解,要不然就总是别人眼里的失败者。这一点朱自清先生也考虑过了,“说话有时的确只是间接地为自己,而直接的算是为别人。”
散文里提到了“慎言” 、“寡言” 、“讷于言”如果让我们去选,我认为大多数人会择“慎言”。
去年暑假外出旅游时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叫什么名字已记不清了,只记着有一句他说的话颇有趣味。这男孩极爱说话,路上嘴巴就没有合上过,我就逗他说:“小朋友你不知道沉默是金吗?”男孩乐开了,嬉笑过后他开口说:“如果沉默是金,说话就是钻石!”引来大家的笑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细想想把说话称为钻石也不为过,现在这个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存在着充分的合作,为什么有的人在竞争中会失败,而有的人却成功了呢?多半是因为口才和办事的能力,在现代交际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是否会办事,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我想学会说话是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也是我们追求进步、实现自我理想、达到目的的途径。把沉默的好,和说话的好合在一起最佳,说话多少,沉默与否,只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的大小要因时间、地点或人来裁定,正所谓“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散文《春》读后感篇4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散文《春》读后感篇5
很多年来,迟子建作为一名小说家颇受文坛重视和关注。但当我读完《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后,我认为迟子建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
?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全书分六辑,共73篇散文。自序是一首《致爱人》的诗。“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这凄伤优美的歌,仿佛以里尔克式痛苦召唤人性复归神性的语言,青铜般地唱起了序曲。我把她写在第一辑《春天最深切的怀念》里的篇章,视为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一种很内在的心灵历险和疼痛。的确如此,迟子建在爱人出车祸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迟子建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当然除写爱人的篇章之外,迟子建在此书所涉及的题材颇广。其中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出访国外的随想,对小动物的遐思,以及阅读札记和写给同行的印象记。通读全书,你会呼吸到一种大自然与作者和谐之美的气息。比如:《中国北极的天象》、《女人与花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等,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沧海一粟的哲理。
迟子建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写小说之余所写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读者很容易用心灵去感觉、触摸、沟通和接近一个真实的她。她是孤独的,又是安静的。她唯一的嗜好是创建精神之塔。她说:“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消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蚀。” 迟子建写作就是渴望一种生命的超越,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一种寒冷中的燃烧。她的长篇小说《满洲国》是这样,这部《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也是这样。该书第二辑《时间怎样地行走》等22个短文,便是她写得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所谓:“辞达而已矣”也。
?会唱歌的火炉》是一篇描述作者少年时代,在大兴安岭度过的时光。它让读者跟随着他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拉柴火。“那里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只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这篇散文以大兴安岭寒冷的冬天为背景,写出了在艰难生活中亲情的温暖。
文中说:“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的火焰,那画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有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迟子建的笔底便有了东北风景的苍茫与壮美。
?木匠与画匠》是作者爱人去世后,装修新居时的随感。迟子建的散文大多与童年生活有关,这篇也不例外。她说:“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们那时用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倘若你纵观迟子建的这本散文集,你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风光的融融暖意,可以体会到一个艺术家、文学家或思想家的成就最终都是孤独所取得的成就。孤独的坚守,才能创造精神之塔。拿《庄子》的话形容,则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迟子建正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坚守者。因此在热闹的群体中,她特别醒目地拥有了她自己。
散文《春》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