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小伙伴们对书上思想的领悟,必须要对书中的内容反复斟酌,读后感的写作对于大家而言应该也非常熟练了,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作品的内容,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岛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岛读后感1000字篇1
说实话,这本书看到前三分之一我是真的有点看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如下:
感觉作者的文字表达比较奇怪,和我们惯常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当然因为他是国外作者,所以这点差异的存在也正常)。看了前三分之一会有点不知所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讲述什么。
感觉文章开始慢慢出现变化和情感升华应该就是从作者父亲生病并不久于人世那个部分吧,然后之后的几点同样让我为之动容
1、作者前半生一直纠结于父亲到底爱不爱他,而到此时作者心中才有了些许明晰的答案
2、后来从父亲仆人那里得知哈桑与自己同父异母的血缘关系后作者明白了为什么父亲生前那么爱护哈桑而对自己如此严厉,作者瞬间对一切都释然了
3、哈桑在不知道自己与作者是同父异母的关系前提下依然能做到对作者的始终忠诚
4、作者在知道哈桑儿子的存在和目前危险的处境时要面临艰难的抉择,他心底根深蒂固的懦弱在和他自己被因为愧疚而激发起的勇敢作者斗争。一边是美国温柔的妻子和优越的生活,另一边是阿富汗战火纷飞的处境。他是否要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去救哈桑儿子于水深火热中。
5、哈桑儿子在充满希望的开始期待美国生活后经历了一次失望,虽然那令他失望的情况并未真正发生,他却因为实在不想被送进孤儿院而在洗澡时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6、幸得真主保佑他被抢救过来,但从此他对世界对身边的人都永远持有一副冰冷和警惕的姿态,这冰冷只有在作者尝试多次带动他与之放风筝之时才得到数年来的缓解。
7、追风筝这件事看起来是孩童的小游戏,它却凝结了哈桑与作者之间完美的相互配合与信任。而追风筝的高手哈桑似乎将自己的忠诚与勇敢也遗传到了后代的骨血里,我相信未来的日子,哈桑儿子心底的温暖,善良与坚韧终归会被重新唤醒,即便那些美好品质可能也一直伴随着其他来自战乱的恐惧,不安与警惕。我如此相信就像我相信哈桑的忠诚一样,我如此相信是因为哈桑给自己儿子曾经营造的美好世界定能在他幼小心灵了成长出坚韧的果子以抵抗现实的冰冷与黑暗。
其他感受:
1、同样是一个世界,有人还在为活着而奔走呼号,有人却已经在物质充盈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
2、阿富汗也许会是一个让人觉得神秘的地方,外人觉得神秘更多可能与那些女子神秘的黑纱有关,也可能处于对于常年处于战争状态下一个国家面目的无所知
3、阿富汗本国国民一定是带着泣血的情绪讴歌自己伟大且亲爱的国家,它历经磨难让人心疼,但它的民众对它的爱智慧与日俱增。
岛读后感1000字篇2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即使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开朗,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开朗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岛读后感1000字篇3
本书的首位译者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其实它一直在阐述一个道理!一个宿命最终还是结束在一个人质地坚硬的生命中!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像贝多芬那样坚强、泼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有了一个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个位置,让大家都彼此得清醒着,不要再自欺欺人。
岛读后感1000字篇4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论文把它比作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全景画形象的展示了作家的文学艺术才能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剖析了作品的成就并为之感慨。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1834年发表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丝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
?高老头》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天赋有着极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老头》全书译成中文不到十八万字而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采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是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标志着一个时代"。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驾驭素材和提炼生活的能力。
这幅"风俗画"的背景就是十九世纪初的波旁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这时候资本主义思想已经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封建制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高老头》就对这一时期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
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她的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就可以到处通行无阻"。初出茅芦的拉斯蒂涅一旦被人提到"跟鲍赛昂太太是亲戚"立即就身价百倍资产阶级妇女以能挤进这个贵族沙龙为最大光荣。
这些贵族态度高傲谈及资产阶级妇女时极尽鄙夷挖苦之能事"那般中产阶级的妇女以为戴上我们的帽子就有了我们的风变"。鲍赛昂夫人对高老头的二女但斐纳的评价是"动作都脱不了高里奥气"。这是何等的盛气凌人。
但是表面的荣华富贵遮掩不住内心的失望颓唐排场上的阔绰掩饰不了政治上的败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挽留的资产阶级的进攻是不可抗拒的。巴尔扎克在描绘这花团锦簇的繁华盛世时就同时指出了潜藏着的危机预示了隐伏着的灾难。拉斯蒂涅被引进鲍府的时候鲍赛昂夫人已到了"被遗弃的关头"她骚动在心中的不安已经溢于言表"上流社会最可怕。
岛读后感1000字篇5
前段时间,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吴国的时候,周瑜觉得他太厉害了,想方设法想要除掉他,便说军中缺箭,便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来,还下了军令状在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来甘愿受重罚,说完便告辞了,周瑜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周瑜手下鲁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让他私拔二十条船,每条船三十人,再在船边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盖上,而且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可是,借船给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反应,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突然叫鲁肃去取箭,还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向曹操水寨开去。五更时分,船就到了水寨诸葛亮又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将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由于是大雾天气,曹操不敢出兵,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时诸葛亮又叫将士们一起喊到:“谢丞相箭!”这时船已经开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诸葛亮回去一清点,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还多出了几万支呢。这让周瑜非常生气。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因为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时,周瑜看不得别人比他强,诸葛亮就利用这一点来对付周瑜,让周瑜气得箭伤裂开。周瑜临死时长叹三声:“既生瑜,何生亮?”,说完就一命呜呼了。
虽然我很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我最佩服的还是罗贯中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岛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