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心得体会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可以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心得体会就是我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认真写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包子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包子心得体会6篇

包子心得体会篇1

周末的时候,爸爸去叔叔家做客,适逢婶婶在家自己做包子。

这让一向热爱厨艺的爸爸一时手痒,回到家的第二天,爸爸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了一大堆做包子的材料,开始了做包子的准备。

记忆中爸爸曾经做过包子和馒头,味道还是不错的。

那时没有买擀面杖,用一个空啤酒瓶,爸爸就成功地做出了漂亮的包子皮。

不过,总归是有些年头没有做包子,爸爸说有些手生了。

可面对两大盆的素馅和荤馅,我倒是看出了爸爸的志在必得。

因为时常有包过饺子,对于做馅,爸爸倒很是在行,所以,包包子的难点之一,就是包子皮了。

爸爸买了两斤面粉,还买了发酵的酵母,以及一些小苏打。

经过一系列地揉搓,爸爸把面团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用塑料袋盖子,美其名曰:让面团醒一醒。

带着疑惑,果然在几个小时之后,我就看到了比刚才要膨胀不少的面团,圆圆乎乎地很是可爱。

只见爸爸把醒好的面团弄好了,然后切开一长条,再把长条切成一个个两三厘米的宽度。

随后,爸爸把那小小的面团拿起来,放在手里用手指边捏边转,不一会儿,一张包子皮就做成了。

再在包子皮里放进馅,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就像变魔术一般,一个小包子做好了。

太好玩了。

我说道,也想参加其中,可是当我洗净了手,也拿起那块小小的.面团在手中转时,不是快把它转破,就是转成了方形。

后来在爸爸地指导下,我做的包子皮终于有了起色,不过怕我把馅弄漏,我没有包包子,而是负责弄包子皮。

经过一天的努力,一大锅包子便做好了。

看着自己沾满面粉的双手,我很是开心,也更加明白,做什么都不容易,都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急不得,熟能生巧。

包子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听说外公要做包子,于是起得特别早,是为了看外公做好吃的包子。

早上,我、妈妈和爸爸紧赶慢赶地到了外公家,这时。外公说了几个字让我特别扫兴,你猜,他说了哪几个字?——别急,面粉还没发酵完呢!我差点昏倒,要知道我是为了这个才6点起床的,呜呜呜······

我十分着急地问外公:“那面粉呢?”外公就指指旁边的小铁罐说:“就在那里面,不信你瞧!”说着外公打开铁罐,我看到里面的乳白色的面团正静悄悄地躺在里面呢。“外公,可以做了吗?面团不是已经鼓起来了吗?”“傻孩子,面团才鼓起这么点,还不能做。”外公说,“你要等到下午3点才可以发酵好。那时,就可以做包子了!”

9点,舅妈带着姐姐也来了。我们两个小孩都急不可待地等着。终于到了下午3点。我们打开铁罐,看到面团像个十月怀胎的母亲,肚子鼓鼓的。外公一只手拿起面团,另一只手抓些面粉撒在桌子上,再把面团放在桌上搓呀搓,胖胖的面团渐渐搓成长长的了,变成了“瘦竹竿”。外公把“瘦竹竿”拧成一段段小面团,又拿来早就准备好的马兰笋丝馅,对我们说:“我先给你们做个示范!”说着,他拿起一团小面团,沾了沾桌上的面粉,接着把面团用手掌压成饼状,在里面放入马兰笋丝馅,然后拎起包子皮,一边用手捏包子皮,一边用手按里面的馅,一边转着,很快一个精美的小笼包子诞生了。我和姐姐对外公的手艺赞不绝口。

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学着外公的样子做起了包子皮。我的包子皮被我做成了椭圆状,我心里暗暗得意:我最厉害,要做成跟别人不一样的,那才叫有个性。想着,就把馅放进皮子里,也学着外公的样子转着捏起包子皮,可是我怎么也捏不成小笼包的样子,却被我捏成了水饺状的

外公见我们做好了,就对我们说:“把你们做好的包子,放到蒸笼里。”我和姐姐马上拿着自己的作品,放进蒸笼,看着外公盖上盖子,然后像两个小馋猫,围着蒸笼看,不时地问外公好了没有。大概过了15分钟,外公打开盖子,用手按了按包子,说:“包子熟了,可以吃了!”我和姐姐立刻伸手去抓包子,可包子太烫了,手一碰到包子,立刻缩了回来。我们的狼狈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吃着自己包的水饺形包子,觉得味道非常好,心里乐开了花!

制作包子心得体会范文4

记得刚放暑假不久,妈妈说包包子吃,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我最喜欢吃包子了。

上午8点钟,妈妈用一个盆装了一些面粉,用“老面”和水把面揉好,说只等下午面发好了就包包子。

到了下午,妈妈端出面盆。我一看,这面比原来的涨了好多。妈妈说:“这是‘发酵’。”妈妈开始包子了。我说:“妈妈,我也来包!”妈妈说:“好,学吧!”我去洗了洗手,学着妈妈的样,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面团,把面团搓得圆圆的,然后放在桌子上用力一压,就往起一拿,可只拿上来一半,还有一半粘在桌上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迷惑不解地望着妈妈。妈妈见我这幅傻样儿,笑得直不起腰来。她说:“傻孩子,桌上要撒些面粉垫底。”说完,帮我弄掉在桌上的面团。我并没有泄气,重新搓圆一个面团,在桌上撒些面粉,将它压扁,然后夹了些馅,放进面皮里。我用左手的大拇指压住馅,其它手指托住面皮,右手捏住面皮的边缘,一下一下的捏花。捏着捏着,忽然感觉左手心粘乎乎的,我一看“哎呀!”不得了了,馅都冒出来了。我急了,慌手忙脚的“抢救”这个即将诞生的“小生命”。我拿起一块小面团,捏成薄薄的面皮贴在破处,这才放下心来。我看妈妈包的包子,又看看自己的杰作,不免有些泄气。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微笑着说:“不要泄气,凡事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

听了妈妈的话,我鼓起勇气,开始包第二个,觉得这个包得不错。在妈妈的表扬中,我越包越快,一个比一个包得好,都赶上妈妈的水平了。

嘿,想不到这包包子也不那么简单。

包子心得体会篇3

记得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包的包子,我瞧着妈妈那双灵巧的手,在包子皮上捏捏捏,便做出了一个精致的包子,我羡慕极了,一直很想学,但由于我内向的个性,终究还是没说出口。

今天中午,妈妈不知道该给我们做什么好,于是给我们包包子吃。我正在尽兴的玩着电脑,突然妈妈叫我过来帮帮她,我满口答应。走到妈妈身旁,见她双手不停地移动,不一会儿便做好了一个饺子。我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目光,妈妈发现了,神秘兮兮地问我:“想不想学啊?”我情不自禁的叫了起来:“想!”妈妈先教我放多少肉馅,然后告诉我包子皮怎么黏上,怎么包起来,大概过了几分钟的样子,我就已经五分掌握了……

这时,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饺子皮,按照妈妈的方法,包了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我放了太多的肉馅,难道我那么爱吃肉吗?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使劲的包起来,可是没到一分钟,一大滩肉露了出来,额,无语……就这样慢慢的包,渐渐地,我有了不少感觉,渐渐地,我包的饺子到了标准模样。忽然,妈妈说“停”,我正在享受着包包子的乐趣,突然间停下来,还有些依依不舍呢!

妈妈拿着一大筐包子去蒸,不到一会儿,包子好了。妈妈端着一筐包子上桌,我立马夹一个品尝起来,发现是自己包的,却异常好吃,爸爸妈妈也吃了个我做的包子,都赞不绝口,哈哈,难道我包的包子当真这么好吃吗?

今天能够和妈妈一起动手包包子,真的感觉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包子心得体会篇4

8月26日上午7时57分,今年63岁的杨祥利正在武汉市蔡甸区的大军山汽渡码头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他即将从这里的水域出发。“我有信心成为长江十连渡第一人!”他自信满满。

■ 此前曾完成“六连渡”

杨祥利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也是一名资深冬泳爱好者。“完成长江十连渡”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他已经认真准备了8年多的时间。

杨祥利从2014年开始挑战横渡长江,刚开始只能游几百米,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目前已经累计横渡长江1000多次。在长江救援志愿队中,还有一群像杨祥利这样的横渡长江爱好者,每年他们都会参加“渡江节”,平日里也经常渡江。据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介绍,在此次“长江十连渡”挑战之前,最高纪录保持者也是杨祥利,他曾在8月8日完成了一次“六连渡”,当时大概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

为何如此沉迷渡江?杨祥利说:“每一次横渡长江后,都会有一种获得胜利的感觉,那种心情只有渡江的人能体会到。”

■ 自己设定规则增加难度

为了增加“长江十连渡”的难度,杨祥利还为自己设定了一系列游渡规则:每次抵达岸边后,不可扶固定物休息或上岸走动,只能在岸边短暂整理泳装或喝水进食;除了随身携带漂流袋,装着衣物和食物外,不使用任何辅助游泳工具;游渡时间以11个小时为上限。

上午7时40分,杨祥利往漂流袋里装着干粮——几个包子馒头和一大壶水,他还专门携带一部手机记录游泳轨迹。他的亲友们也赶来观摩,为他加油打气:“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下午等待你的好消息!”8时整,他戴好泳帽、泳镜,在大军山汽渡码头附近水域以仰泳的姿势率先出发,没过一会儿身影就逐渐消失在江面中。对照他事先规划的路线图和他的实际游泳轨迹可以发现,他一路顺水而下以v字形渡江,线路上的每一次拐点都是一次靠岸,共计完成十次。

傍晚6时26分,在一群冬泳爱好者的见证下,杨祥利到达汉口江滩三峡石广场附近水域,至此他的“长江十连渡”顺利挑战成功。“其实我还有一些体力,打算接着挑战十一连渡,但想着为其他的泳者留下超越的空间。”杨祥利说。

■ 不提倡普通人去横渡

横渡长江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根据手机运动轨迹的记录,在“十连渡”中耗时最长的是第八渡,总共花费了82分钟。杨祥利回忆,当时自己正游到鹦鹉洲大桥附近的水域,那片区域里有一个较大的洄流,游进去之后很容易被水往后推,无法轻易游出来。“这么多年在江中游泳,哪里有洄流哪里有漩涡,我都一清二楚。”

“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们有着丰富的江泳经验,但普通群众一定不能轻易尝试。”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成顺告诉记者。

对于成功挑战“长江十连渡”,杨祥利显得格外平静:“我知道对于我来说难度并不大。”27日上午9时,他又如往常一样来到江边,简单做了准备工作后就和几个泳友一起跳入江中,开始了新的征途。

□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石丽青

来源: 长江日报

包子心得体会篇5

昨天傍晚,我打好乒乓球回来有点饿。爸爸心血来潮,对我说:“我们做包子吧!爸爸给你露一手,我在网上学过!”

我有点惊讶:老爸什么时候变得心灵手巧?

爸爸说,做包子的第一步是把揉面。妈妈买来面粉,小苏打、酵母和鲜牛奶。妈妈倒了一杯鲜牛奶在30的水中热着。爸爸来揉粉。他先倒出大概2斤面粉,然后放入一勺小苏打,一勺酵母,充分搅拌均匀,然后边加糖水和牛奶,一边揉。爸使劲地揉着,一直揉到“三光”:手上不沾面粉,盆上不沾面粉,面团也变成光溜溜地一团。这样,揉面的工序才算完工。

第二步是发面。要让揉好的面团发酵,得准备一个热水袋,把原来揉好的面团装在盆里,用塑料袋扎好,和热水袋一起放到被窝里。过一个小时,那揉好的面团会发得像脸盆那么大。这个酵母真是太神奇了!爸爸用手指按了按面团,面凹下去的地方又弹了起来,说明这一步也成功了。

发好的面粉在做包子前还要揉搓。搓到很软为止,用劲拉都不太会断。这样可以开始做包子了。这时,妈妈正在准备馅,有猪肉的,咸菜的。我喜欢吃咸菜的,里面还放了鸡蛋,特别鲜。妈妈的馅准备好了,粉也搓得差不多了。

爸爸开始裹包子了。爸爸裹得好看极了,一只手掐,一只手不停地转,不一会儿,一个包子就成形了,白白胖胖地。看着还没烧熟的包子,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15分钟后,妈妈把包子放到蒸锅上去蒸。一开始烧,我就开始问妈妈:“妈妈,烧好没,我要吃!”

妈妈不知道要烧多少时间,就说:“吃,吃,就知道吃,还有多少时间问问老爸去!”

“老爸,什么时候可以烧好呀?”

“十五分钟,还早着呢,你再等会吧!”

十几分钟后,我打开锅,抓起一个最大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好吃,好吃。”

妈妈捡起我掉下的馅说:“慢点吃,慢点吃,小心噎着。”

爸爸做的包子真好吃。

包子心得体会篇6

我家每年过年都要蒸包子。我问爷爷为什么过年蒸包子,爷爷告诉我两点原因:以前家里穷,平时吃不上白面,只有过年时蒸点包子、馒头;第二个原因是图个吉利,吃自己蒸的包子希望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今年爸爸把爷爷奶奶都从乡下接到外公、外婆家过年,我们又开始了亲手做包子。做包子的第一步是和面,和面可有讲究了。把面粉倒入一个擦拭干净的脸盆,因为我们用的是含有发酵粉的自发面粉,所以不用另外加发酵粉了,但干面粉要先和匀。准备好温水,水温控制在38℃左右,水中加入少量盐,加入盐的作用是让包子皮咬起来更有嚼劲。水加入面粉中混合均匀后,就变成了小疙瘩,搂搓小疙瘩就慢慢变成大面团。大面团不断搂,到表面又光又亮,面就和好了。

第二步是发酵,把和好的面团放回脸盆中,上盖一块热湿布,整个脸盆用小毯子裹起来放入被窝中,等一个多小时就好了。从被窝中拿出的面团体积膨胀了2——3倍,变得非常松软,面团中间有蜂窝状的小洞。我查了书知道,原来这中间蕴含着一个科学道理:面粉中的麦牙胚乳含有蛋白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蓬松富有弹性和伸缩性。

发酵的时候可以来做包子馅了,你别说馅还有一些讲究,要选新鲜的肉和蔬菜,可以是胡萝卜丝、冬笋丝、大白菜。再加上佐料就行了。

最后一步就是全家坐下来一起包,我负责把发好的面切成二厘米左右的小面块,外婆用擀面杖擀面皮,其他人负责包。大家围坐成一圈,有说有笑的,热闹极了。我想这也许是过年自己动手包包子的另一个原因吧。

刚蒸出笼的包子,褶子均匀,包子皮还有一些q,馅很香。咬一口包子,里面的汤汁瞬间四溢,满嘴都是香,满嘴都是鲜。

最后祝大家像吃蒸包的寓意一样,来年会蒸蒸日上。

包子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家长学校家长心得体会6篇

实践报告心得体会1000字6篇

学校消防心得体会6篇

来学校后心得体会最新6篇

写学校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

写学校的心得体会6篇

团队拓展培训心得体会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通用6篇

在学校时的心得体会最新6篇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

包子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