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案反思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教案,以确保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师准备好教案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信任,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故事教案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事教案反思7篇

故事教案反思篇1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借助"颠倒"所产生的滑稽好笑的新奇感,自然地进行颠倒前后的比较对照。

2、能用语言、绘画大胆地表现有趣、新奇的"颠倒世界"。

二、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绘画工具等。

2、幼儿用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故事,感知故事的滑稽有趣。

2、活动难点:能用语言大胆地描述有趣、新奇的"颠倒世界"。

3、指导要点:调动幼儿原来的生活经验,比较对照故事,发现《颠倒世界》的有趣、滑稽、可笑。

四、活动过程

1、弯腰看世界,引入故事。

说说与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看到的东西都相反了、颠倒了)

2、打开幼儿用书观察。

提问:

你发现什么奇怪的事情?(让幼儿仔细观察,请个别幼儿代表讲述)过渡语;:这是什么地方呀,发生了这么奇怪的事,真让人纳闷。

2、倾听故事提问:

(1)乌鸦亚伯来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方?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颠倒了:小在追一只大猫;人拉着马车,马却坐在车上;小孩子摇着摇篮正在哄老爷爷睡觉)

(3)看到这样一个颠倒世界,亚伯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3、讨论。

(1)听了这个故事后,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引发幼儿讲出心里的感受,如:有趣、滑稽、可笑、奇怪等。)

(2)你知道乌鸦亚伯还看到了哪些颠倒过来的奇怪事儿吗?

4、幼儿完整的再次欣赏一遍故事小结:颠倒世界里什么事情都颠倒过来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颠倒的事情?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讲一讲,也可以把你想到的画下来。

4、绘画:颠倒世界

(1)幼儿将自己想象出的颠倒事情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2)你讲我猜。幼儿可互相猜测别人绘画的意思,再听听小作者自己的介绍。

五、评价要素

1、对周围事物是否产生比较对照的兴趣。

2、能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有趣的颠倒世界。

六、活动反思

1、你见过幼儿弯下身子从胯下向后看吗?此时此刻幼儿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颠倒过来看的心态——追求新奇。利用幼儿的这种天性,我们创设了"颠倒"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不仅有趣,而且能使幼儿以颠倒的方式来重组自己的知觉经验,自然而然地"比较"着颠倒前后的知觉印象。"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引发幼儿"比较对照"的兴趣是这个活动的目的所在。这种"比较"不是教师牵引下的刻意训练,而是充满趣味的,在学习情境中自然地、积极地进行着得。因此,对幼儿表现出的对滑稽有趣的追求应该鼓励,而不应制止。

2、绘画活动中,不必过多注重绘画技能,而应侧重于幼儿的大胆想象。

3、该活动为二课时。

4、活动后,可组织幼儿进行"颠倒世界"活动,让幼儿弯下腰看活动室的环境布置或操场上的场景等。注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幼儿太过劳累。

附故事:颠倒世界

有只乌鸦名字叫亚伯,它很喜欢飞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去看看。

有一天,亚伯飞到一个奇怪的地方,它看到一只小在追一只大猫。亚伯想:真奇怪,别的地方都是猫在追,这里怎么是在追猫呀?

正在这个时候,亚伯看到了更奇怪的事情:一个人拉着马车,马却坐在车上。真奇怪,别的地方都是马拉车,人坐车,这儿怎么是人拉车,马坐车?

乌鸦亚伯又看到了奇怪事情。

一个小孩子摇着摇篮正在哄老爷爷睡觉呢!亚伯想:这真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什么事情都颠倒过来了,老爷爷坐到摇篮里,小孩子哄老爷爷睡觉。乌鸦亚伯在这个世界里飞来飞去,看到了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

你知道乌鸦亚伯看到了哪些颠倒过来的奇怪事儿吗?

故事教案反思篇2

活动要求:

通过真实的“爱的故事”的分享交流,体验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助幼儿正确理解爸爸、妈妈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活动流程:

情境讨论(初步感受父母的爱)--交流体验(被爱的感受)--师生互动(激发幼儿爱的愿望)

材料与环境创设:

经验准备:

听爸爸、妈妈讲小宝宝的故事;物质准备:创设分享交流的环境,提供幼儿表证的实物及背景音乐。

活动指导:

一、情境讨论

1.边听边回忆小朋友想念陈老师时,录下的感人的话。

提问:这些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2.教师讲述《陈老师爱宝宝》的故事。

插问:(1)宝宝这么小,为什么就说他“做夜班?”(2)陈老师和宝宝的爸爸到底爱不爱宝宝?你们是怎么着出来的?

3.小结:陈老师和宝宝的爸爸都是爱宝宝的,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是各种各样的。

二、交流体验

1.启发幼儿自述故事

刚才你们都说陈老师和宝宝的爸爸是很爱宝宝的,你们的眼睛也很亮,你们也有许多爸爸、妈妈爱你们的事情,你们可以讲给家听听吗?

2.在师生共同的交流中,助幼儿理解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

(1)夏一帆的故事--“脚肿了,妈妈哭了”

插问:

①帆帆有脱鞋子的坏习惯,猜猜妈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②妈妈为什么会哭?③夏一帆的妈妈爱不爱他?(幼儿小结)

(2)倪品故事--“我的肚脐”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妈妈是很爱他的?

(3)沈佳依的故事--“我一直喜欢到铁轨上去兜一圈”

插问:

①爸爸是怎么做的?②为什么爸爸不带她去公园、超市玩,而带她去看铁轨呢?③说明沈佳依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师生共同小结)

(4)朱健宁的故事--“杯子宝宝,我再也不扔你了”

插问:

①爸爸、妈妈骂你,打你时,心里怎么想?②爸爸、妈妈心急了,是不是就不爱孩子了?为什么?(幼儿结合自身经验重点讨论)③现在宁宁扔杯子的坏习惯有没有改掉呢?是怎么会改掉的?④宁宁应该感谢谁?为什么?(幼儿小结)

3.总结归纳

老师听了你们的故事,真感动。你们的爸爸、妈妈确实是很爱你们的,而且不同的爸爸、妈妈,用了不同的爱孩子的方法。你们的眼睛也真亮,爸爸、妈妈的爱都被你们发现了,以后老师还跟小朋友一起学学怎么样来爱爸爸、妈妈,好吗?

三、师生互动(激发爱的愿望)

你们看谁来了?(音乐响起)

1.陈老师以爱的神态抱着宝宝步人孩子们中间,让幼儿感受母亲爱孩子的情感。

2.师生交流:

(1)小朋友你们想我吗?我的宝宝可爱吗?

(2)老师,这么小的宝宝你是怎么爱他的?

(3)你们来抱抱他,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么爱他。

故事教案反思篇3

活动背景: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而以传授作品为主的单向性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表现的强烈愿望。教材《萝卜兔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爱吃萝卜的兔子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子。最后它想出了用最大的萝卜来做一辆车。为了体现以创新精神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教学尝试以情景表演来代替传统的口头故事讲述,以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激发幼儿积极思维,自主表达为核心,展开整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

2、体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3、大胆想象,并能用较清晰的语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配班教师念旁白,大班小朋友扮演“萝卜兔”,背景音乐。

2、水果、动物头饰若干、轮胎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嘟嘟——

小朋友,老师这有一辆与众不同的卡通车,我们一起来瞧瞧!

提问:(1)这辆车与别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那这“萝卜车”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赶紧来瞧瞧,听听。

二、进行情景表演,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并在师幼互动中发展语言。

萝卜兔:嘿嘿,大家好!我是萝卜兔,我住在森林里,我非常喜欢吃萝卜。小伙伴们给我起了个名字叫“萝卜兔”。我每天给萝卜拔草、浇水,一天天过去了,萝卜长得又大又多。我可开心了!旁白:有一天,天气很好。萝卜兔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怎么办呢?师:请你们帮助它想想办法吧!(幼儿自由回答)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最后萝卜兔用最大的一个萝卜做了一辆萝卜车。开着萝卜车就去旅行了。 “萝卜兔”坐在“萝卜车”里心里可开心啦。那路上还会发生什么事呢?仔细听,仔细看。

2、师:前面一条沟挡住了萝卜车的去路。怎么办呢?谁来想想好办法?

谢谢你们帮萝卜兔想了这么多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萝卜兔是怎么做的。萝卜兔用一块小木板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向前。

3、师:哎哟,不好啦,小木板断了,萝卜车摔进了沟里,萝卜兔心里真着急啊,怎么办?怎么办呢?(表演继续)

师:小朋友,萝卜兔这下可遇到了大麻烦,谁来帮帮它呀。师:你们真热心。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萝卜兔想了什么好办法?

师:萝卜兔呀给萝卜车浇水,萝卜长出了萝卜叶子啦,它抓住萝卜叶,用力往上啦,哈哈,萝卜车上来了。提问:萝卜兔为什么给萝卜车浇水?(请幼儿用完整的话说萝卜车浇了水会长出叶子)。

师:刚才,小木板太狭窄了,所以萝卜车掉进了沟里。这次,萝卜兔用一块宽木板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过沟了。三、幼儿完整看课件听故事。

师:萝卜兔开着萝卜车去旅行,在旅行中遇到了两个问题,小朋友开动了小脑筋帮它想了好多办法,萝卜兔很感谢你们,它想再请大家听这个好听的故事,然后请你们帮这个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请幼儿完整地说:我给故事取的名字是什么)。四、教师总结结束。

师:萝卜兔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了用萝卜做了一辆萝卜车去旅游,如果你们去旅游的话会做什么车呢?

师:你们的小手很灵巧。一定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车的。

附故事:萝卜兔

森林里住着一只兔子,它非常喜欢吃萝卜。小伙伴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萝卜兔”,萝卜兔在自家门口种了很多的萝卜。它每天给萝卜拔草、浇水,一天天过去了,萝卜长得又大又多。萝卜兔非常的开心!有一天,天气很好。萝卜兔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怎么办呢?+ (它用最大的一个萝卜做了一辆萝卜车,开着萝卜车去旅行)突然,前面的一条沟挡住了萝卜车的去路,怎么办呢?萝卜兔用一块小木版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向前。突然,听到“噶吱”一声。哎呀,不好啦。小木版断了,萝卜车掉进了沟里,萝卜兔心里真着急,怎么办,怎么办呢?有了,给萝卜车浇水,萝卜车长出叶子啦。它抓住萝卜叶,用力往上拉,哈哈,萝卜车上来了。这次萝卜兔用一块大木版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过沟了。

教案反思

?萝卜兔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爱吃萝卜的兔子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子。最后它想出了用最大的萝卜来做一辆车。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耐人回味。让我们体验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以情境式表演引起幼儿兴趣,以这种讲述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为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导向对故事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通过生动有趣、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讨论的积极性。幼儿认知得到了扩展,情感得到了培养,语言的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故事教案反思篇4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由于语气、语调、音韵节奏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优美而动听的效果,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

2、在仔细倾听词句的基础上,助幼儿理解诗词主要情节、角色形象,感知滑稽评比之情。

3、理解词:细,争吵,单调,迷迷糊糊。

二、活动准备:

背景图与插入角色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出示背景图)猜猜,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是老鼠的家?

谁知道老鼠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2、你喜欢耗子吗?为什么?

(二)、欣赏、理解第一段(原因)

1、欣赏第一段

2、提问:耗子妈妈怎么哄小耗子睡觉的呢?

(三)、欣赏,感知童话诗,初步理解角色的形象和主要情节。

1、朗诵

2、提问:耗子妈妈请了哪些动物妈妈来哄宝宝睡觉?它们怎么哄的?结果怎样啊?再仔细听一听。

(四)、再次欣赏,理解情节发展顺序。

1、边朗诵边出示相应角色。

2、提问:①小耗子到哪儿去了?你怎么知道?从哪些话中听出来耗子是被猫吃了?②小耗子为什么也不要妈妈哄他睡觉

呢?(解释什么样的声音叫“细”?为什么鸭子声音象“争吵”?)

(五)、讨论分析

1、你听了童话觉得它是怎么样的耗子?它哪里笨?

2、耗子妈妈明明知道猫要吃耗子,为什么要请猫来哄宝宝呢?

(耗子妈妈太爱自己的孩子,一心要让孩子睡好,就什么都依着,结果而害了自己的宝宝,而小耗子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偏偏要猫哄,所以家都说这是只笨耗子,这首

诗歌的名字就叫《笨耗子的故事》)

(六)、假设性思考:

1、如果你是耗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哄宝宝睡觉?

2、如果你是聪明的小耗子,你会怎么做呢?

(七)、延伸活动:

1、复习

2、提供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

笨耗子的故事

耗子妈妈摇她的宝宝:

“吱吱吱,快睡觉,

蜡烛头给你吃个饱。”

小耗子说:“不要你摇,

你的声音细得不得了!”

请来猫摇那小宝宝:

“妙妙妙,快睡觉,

快睡觉,妙妙妙!”

小耗子说:“你的嗓子真正好,

甜得......不......得了......”

故事教案反思篇5

活动背景

故事《胆小先生》构思奇特,情节有趣,深受中班孩子的喜爱,因此,我组织了此活动。

此活动我从情感教育入手,将重点放在挖掘作品的内涵上。旨在通过此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完整地讲述。

活动目标

1、体会故事中胆小先生内心由胆小到勇敢的变化过程。

2、大胆地参与讨论,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勇于创新,发展求异思维。

3、感受故事奇特的构思及有趣的情节。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活动中给孩子倾听各种有趣的故事。

2、与故事情节变化基调相一致的音乐,故事配乐录音。

3、故事围裙剧操作材料(围兜、小动物、大木桶)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你见过老鼠吗?你看见老鼠会怎么样?老鼠见到你又会怎么样呢?

幼:见过。我看到老鼠很讨厌,想打死它们。老鼠见到我会吓得赶快逃走。

2、师:如果是位胆小的先生,他看见老鼠会怎么样呢?听完故事《胆小先生》你们就知道了。

3、教师有感情讲述第一遍故事

4、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胆小先生的内心变化。

(1)师:说说你听到什么地方觉得胆小先生不在胆小,很勇敢了。

幼a:我听到胆小先生说的话,觉得他不胆小了。

幼b:我听到胆小先生勇敢地用扫帚把老鼠打得吱吱乱叫。

幼c:胆小先生说:“老鼠的脚是那么小,我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他不在胆小,非常勇敢了。

幼d:我听见胆小先生使劲地跺脚,老鼠们个个抱头乱窜,以为地震了,觉得他很勇敢。

(2)老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中胆小先生勇敢的表现。

(3)师:说说你听到什么地方觉得胆小先生很胆小呢?

幼a:我听到老鼠要换房子,他就换了,觉得他真没用,太胆小了。

幼b:我听到胆小先生被老鼠赶到地下室,觉得他很胆小。

幼c:我听到老鼠在客厅里大吃大喝,他也不去管,觉得他很胆小。

幼d:胆小先生听说老鼠一跺脚,整个房子会塌的,就害怕地让老鼠住进了地下室。

5、老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中胆小先生胆小的表现。

6、这个故事真好听,一会儿胆小先生胆小得要命,一会儿又勇敢地很。那这个故事什么地方想得很奇怪,很有趣,你喜欢吗?(设问)

7、教师用围裙剧的方式讲述第二遍故事。

8、引导幼儿讨论故事奇特的`构思。

(1)这个故事什么地方想得很奇怪、很有趣。

幼a:,我听见老鼠说:“我只要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觉得真有趣。”

幼b:胆小先生胆小害怕的样子真滑稽。

幼c:我听见母老鼠生一窝小老鼠,小老鼠长成了大老鼠,大老鼠又生小老鼠,到处都是老鼠,觉得很奇怪,也很讨厌。

幼d:胆小先生最后胆子大了,用扫帚打老鼠的情景,很有趣。

(2)你听过什么故事也像《胆小先生》一样很奇怪、很有趣呢?请你介绍一下。

幼a:我听过《苍蝇找尾巴》的故事,苍蝇到处找尾巴,最后被牛尾巴打死,很好玩的。

幼b:我听过《不要脚的朋友》,知道了蛇、蚯蚓、小鱼是不需要脚的。

幼c:《小红帽》的故事非常有趣,狼的肚子剖开来,小红帽、外婆还活着,真奇怪。

幼d:《咕咚》中,胆小的兔子边跑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其他的小动物吓得也跟着一起跑,最后知道,“咕咚”原来是个木瓜,真有意思。

(3)师:这么多奇怪又有趣的故事多好听呀,我们以后也来编很奇怪、很有趣的故事好吗?

活动反思

在以往的故事教学中,总是讲一遍故事问几个问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幼儿记忆,理解故事内容上,对故事的内涵,幼儿听故事的感受很少顾及。本次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从情感入手,紧抓了故事中胆小先生的内心变化、故事奇特的构思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突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表达。通过讨论和迁移,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文学作品的朦胧感知,得到了梳理与提高。在孩子的表达中把活动推想了高潮。在活动中,教具的使用也很有创意,采用围裙剧的形式,幼儿兴趣浓厚,至始至终注意力集中,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参与,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故事教案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玩玩手指,创造出各种形象、并能流利、完整地说出其意义。

2、愿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能较完整地叙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学习安静倾听、轮流讲述。

4、鼓励幼儿敢于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鼓励幼儿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事先准备一则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活动过程:

1、玩手指、进入活动。

(1)钱老师的手指会说话,你们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辫子……)

(2)变变变(两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鸡嘴巴……)

(3)变变变(两手合成空心圆),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钱老师做了这么多手势、你会做什么手势呢?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5)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家看?

2、手指讲故事。

(1)手指会变出各种东西,它还会讲故事呢。教师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来了,看见一块石头,从石头上跳了过去。小鸭子呷呷叫着走来了,看见石头、从石头边绕了过去。小山羊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它没有看到石头,撞了一下,摔了个跟头、它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

(2)小手讲的故事好看吗?家一起再来看看,边看边学一学,再想想小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3)家一起做一做、说一说小手讲的故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整理故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5)谁愿意来表演,声音要响亮。(小朋友边表演边说。)

(6)有没有小朋友一起表演的。(请两名幼儿一起表演。)

3、创编手指故事。

(1)还有谁会碰到这块石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手指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请家来猜一猜。(小组讨论)。

(2)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家看?我们一起来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这块石头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挡着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石头》

故事教案反思篇7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意识强烈,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诉说的习惯却较差,缺乏集体意识。《小青蛙听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青蛙和鱼儿、月亮为角色,讲述了一个小青蛙听故事不安静、乱插嘴的故事,特别是最后小青蛙认真听故事的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明白,静心聆听别人表达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名称,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听故事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

2.理解词语: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

3.愿意大声地在集体中发言。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倾听音乐,感受安静的氛围。(多媒体播放音乐)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幼儿自由回答。(睡觉、吃饭、看书等)

过渡:听故事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引出主题《小青蛙听故事》。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结合课件)

1.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2.教师手动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二遍欣赏故事。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

3.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的词、句。(根据需要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

(1)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是什么样的呀?(静悄悄)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小鱼儿)小鱼儿他们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小青蛙是怎样听故事的?(呱呱呱地又蹦又跳)请个别幼儿表演。

理解词语: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2)月亮怎么样了?(它生气了)为什么会生气?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坐在荷叶上一声也不吭)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一声不吭。

三、游戏"传话"。

1.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听人家说话时也要用眼睛看着人家,不插嘴、听清楚每一句话,这样才能知道很多的事情,把事情做的更好。今天,我们来做个传话游戏,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一定要听仔细、听清楚别人说的话才能做游戏。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幼儿传话内容从简单的较熟悉的词开始。)

3.幼儿游戏。

4.简单评价游戏情况。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把幼儿能知道故事的名称,理解内容,懂得听故事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作为本课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我边敲击铃鼓边有表情的说:"我是一只小青蛙,唱起歌来呱呱呱。有一只小青蛙今天特别高兴,我们来猜猜为什么,好吗?"这一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铺垫。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谁能看出这是在哪儿?为什么这样静悄悄?""小鱼看见月亮出来了,它心里怎么样?""它怎么做的?"这样的问题让每个幼儿通过思考能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都能有话说。在充分调动幼儿回答之后,我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在孩子了解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说小鱼、小青蛙的对话。比如运用了师引导全体幼儿说、师生分角色说、男孩女孩分角色说等形式。这种灵活有趣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学说方式,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又进一步明确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幼儿注意互相倾听,积极应答的习惯,使语言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故事教案反思7篇相关文章:

远和近教案反思最新7篇

大班光和影教案反思最新7篇

我上大班了教案反思精选7篇

安全教案大班反思7篇

远和近教案反思推荐7篇

洗澡的人教案反思7篇

水是宝教案反思最新7篇

吃苹果教案及反思7篇

科学沉与浮教案反思7篇

幼儿体育游戏教案及反思7篇

故事教案反思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