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匆忙跳过重要的知识点,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趣生动,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1.形变、弹力
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
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
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课堂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使用方法
布置作业
l、课本p87,作业1、2、3。
2、同步学习与探究本节的开放性作业部分。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
互动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
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
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3.达标反馈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四)板书设计
3.4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2.矫正方法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
2.矫正方法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 :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
(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