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教案7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教师通过高质量的教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医生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生的教案7篇

医生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医生的教案篇2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医生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旁注的阅读方法,概括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2、学习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3、体会作者对师长的景仰之情,同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文品人,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写作中融入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1、先请同学们做个看图猜人题:根据屏幕上的三幅图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你所知道的梁启超:字,号;成就。

3、解题:

1)以一次演讲来写梁任公先生

2)称呼——景仰之情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学生齐读)

1、朗读技巧:感情基调、语速、停顿、轻重读及音长短。

2、合作探究:从文章的题目看,本文记叙的中心应是“演讲”,文中的哪些段落主要是叙述这一次演讲的?其他段落是写什么?

(三)精读课文,把握形象特点

1、小组讨论:从这次演讲可看出梁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仿照示例作些旁注。(ppt展示)

2、补充资料:

思考:任公先生为何哭,为何笑?仅仅是因为感情丰沛吗?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撷取自己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通过对一次演讲时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稳健、潇洒、风趣、博闻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作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进入高中以来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看看同学们能否猜出你所描述的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能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八、板书设计:

演讲稿——整齐秀丽——办事认真,修养极好出场——其貌不扬,神采飞扬

开场白——自谦自负,幽默风趣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朗读——水平高超,逼真深刻背诵——博闻强记,平易近人表演——酣畅淋漓,情感真挚

医生的教案篇4

?目标择定】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写人叙事单元的自读课文,应梳理基础知识,故设目标1,;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突出,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上,同时,梁任公作为改革派,人尽皆知,但学术上的贡献人们知之甚少,所以,应全面感知人物的人格魅力,故设目标2、3。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3.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4.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梁启超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戊戌变法相关知识——

2.《鸟》(梁实秋)——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

c.景仰(yǎng) 激亢(háng) 抛掷(zhì) 垂涎三尺(xián)

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阴凉(yīn) 涕泗交流(t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不能自己 d.机缘 酣畅 沾襟 步屐稳健

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报道,从今年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

b.在德国,狂欢节常被称为一年之中的“第五季”,这是人们全年最狂放的时段。因为根据习俗,基督徒随后将进入复活节前的斋戒期。

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d.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

a.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d.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医生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⑴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⑵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齐读生字词:

戊戌(wù xū) 叱咤(zhà) 莅临(lì) 迥异(jiǒng)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 hóu) 酣畅(hān) 蓟(jì)北

5、回答思考问题:

⑴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⑵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6、朗诵课文:

7、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8、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⑴ 直接表达:

①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③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⑵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⑶ 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医生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医生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反思: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教学大赛,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读书的渴望,这种渴望只有在大学时才那么强烈的存在过。从学校选拔出来,暑假开始我就围绕课本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先后读了巴金《随想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读书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心态不再那么繁芜浮躁,每晚枕书而眠,恬淡安然。对一个语文教师老师来说,深厚的学养是职业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来应付教书,那样的生活是无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学参考书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和持续热望,将是这次大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医生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医生梦想的演讲稿6篇

我的医生梦作文5篇

我的医生梦作文参考5篇

我的心愿医生作文5篇

我的医生梦作文精选8篇

我的医生梦作文推荐5篇

我的心愿做医生作文6篇

医生入职的心得体会6篇

心内科医生实习的自我鉴定5篇

小医生作文8篇

医生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