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面试教案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准备过程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拓展其专业视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教案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面试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面试教案7篇

小学面试教案篇1

指导思想应在以新课程理念、《纲要》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1、简单介绍一下教材编排上注重了哪些能力?

2、重点是什么?

3、难点是什么?

1、学生原有的知识分析。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分析。

3、相应的学法指导分析。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1、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可选用一些方法,教学方法不能太固定和单一。

3、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纳入教学方法设计之中。

4、将课时安排纳入其中。

主要包括: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对学生的活动要重点设计,何时探究、何时分组,何时讨论问题以及预期讨论的结果都要有所体现。

2、教师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教学情境、问题,尤其提出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设计。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有所体现。

小学面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 (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 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二位 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面试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春天,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2、画春天,说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寻找春天。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点击放大

一、观察——寻找春天(可以课前进行)

观察校园或公园:春天到了,大自然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交流。

二、作画——描绘春天(可以课前进行)

画春天,把自己观察到的最感举了的内容画下来。(可以是一处景物,也可以是一种动物,或一棵树、一片草、几朵花……)

三、小组讨论——春在哪里

1、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画,说一说自己的画是怎样表现出“春天来了”。

2、说说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来了。

四、展示作品——美丽的春天

1、每个小组选一至两名代表,把全组同学的画展示出来,介绍我们眼里的春天——我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来了。

2、从各组的画中选出若干幅春天特征明显的作品组成一组画,请同学说一说春天什么样,春天美不美。

3、出示课本的插图,请同学说说图中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五、布置作业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还有什么秘密没被我们发现。

小学面试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课前准备】

1、音乐磁带《找春天》。

2、春天美景的录像。

3、生字教学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一年有哪四个季节?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有哪些话可以来赞美她?

春天,我们一起来学学找春天的课文吧。

二、读课文,读记生字

小朋友自己小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读。

三、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自由读──抽查读)

2、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启发思考,自己解决。

通过动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

学生之间互相解决。

老师解答。

3、精读感悟,合作学习:

读课文题目,随课文中的小朋友找到春天了吗?找到了什么?

写下在课文中找到的春天。

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注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读文想象,回答问题

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

我们听到了春天的什么?

我们闻到了春天的什么?

我们触到了春天的什么?

我们了春天的什么?

五、朗读课文,巩固识字

六、课件展示,拓展延伸

1、看录像,说说你在春天还有哪些新发现?

2、除了这些,请大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用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同桌互相检查。

二、汇报交流

说说对春天又有什么新发现?告诉大家。

三、朗读感悟

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春天吧。

1、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与大家分享。

3、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五、巩固识字,交流记字方法

六、指导写字

1、生字课件,说说自己有什么困难。

2、重点知道:

溪:右半边部件多,要写得紧凑。

冻:两点水不要写成三点水。

野:右边容易多一撇。

躲:身字旁,第6、7笔右边不出头。

3、学生练写,老师辅导。

七、积累运用

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完成找找说说练习。

八、实践运用

画春天。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重在欣赏,让学生再课前搜集春天的图片,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并吟诵,使他们更能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自己体会欣赏并感情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生字教学上注意把握首次下笔,强调躲字的身字旁、野字的右边不要多一撇。

小学面试教案篇5

?同一首歌》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同一首歌

2、表演歌曲《小酒窝》

3、欣赏乐曲《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同一首歌》,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同一首歌》,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同一首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解疑合探

1、学生交流,可动可唱)

2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随音乐拍手感觉)

3、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1)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用lu哼唱:重点: 3 1 0 6│3 0 │5 3 0 5 │6 0│

5、节奏朗读歌词(重点读准:左边 0 一│个 0 │右边 0 一 │个 0 │读准八分休止处)

6、录音,轻声跟唱。

7、教师范唱(学生边轻声随唱边拍手)。

8、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学生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9、轻声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0、分组排练表演唱。

11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聆听《同一首歌》

1、导入: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

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听歌曲 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感觉象即可)幻灯出示歌词

3、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复听,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6、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也可用竖笛参与演奏。

8、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同一首歌》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我的祖国》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2、表演歌曲我的祖国

3、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我的祖国》,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的祖国》,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的祖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

人情,并配以《我的祖国》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我的祖国看光盘影片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

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

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 3 6 5 ― 6 2 5 ―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

符(由节奏入)

―读一读 唱一唱 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我的祖国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

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大中国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大中国

2、学唱歌曲《大中国

3、表演歌曲《大中国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大中国 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

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

动,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大国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

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

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大中国进行表演。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大中国 》品的兴趣,提高学生

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

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5、6”三个音。

二:新课学习:

聆听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情景?)

2、听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

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

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有什么关系?

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

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

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

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

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

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友 谊

?噢!苏珊娜》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同伴进行曲》

2、学唱歌曲《噢!苏珊娜》

3、表演歌曲《噢!苏珊娜》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同伴进行曲》,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管乐器(包括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及玎击乐器)演奏的进行曲。,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噢!苏珊娜》,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素材精练,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对朋友的真诚的情意,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

三、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噢!苏珊娜》,并进行表演。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噢!苏珊娜》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复习前课内容吹奏学生自己作品进行练习)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同伴进行曲》

1、导入:(复习歌曲“郊游”,)

2、谈话:秋天,秋高气爽,秋色怡人,真是交游的好时光,我们结伴去郊游好吗?在郊游前,先听音乐,进行列队表演,但得听出这段音乐是齐步走还是跑着走?

1)初听,听后交流,介绍创作背景

2)复听a、b段,边听边看图形谱,听后说说两段情绪是否相同?

3)分组讨论:用不同手段进行描述(提示:可以表演、画图、语言)分组展示、学生评价

3、听c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与前面两段音乐中的哪一段相同)

4、复听c段音乐,画图形谱。

5、师:队列开始,请小朋友们进行队列变化表演。

(二)学习新歌《噢!苏珊娜》

1、图片出示“牛仔”(学生交流、思考)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2、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噢!苏珊娜》(也可选看光盘影片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

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歌中说他们去探望朋友们,说明他们怎样?应用什么情绪来唱?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唱一边。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

?小牧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牧笛》

2、表演歌曲《小牧笛》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小牧笛》,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欢乐、活泼,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的纯朴真挚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小牧笛》,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小牧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

6、1、2三音进行练习)

三、新课教学

(一)听辨“6 1 2 ”

1、师:我们来进行个游戏,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灵,听得准出示“6 1 2 ”唱一唱

2、进行听辨:要求:当你听到弹奏的是上面一个音时请站起来,听到弹奏的是下面一个音是坐着不动。

3、两条曲调分开进行听辨完成后,跟琴唱一唱

4、上、下两个音分两次跟琴唱一唱,以体验两个音的高低。

(二)新歌教学

1 2音乐表演吹笛

5 6、导入:谈话:、初听范唱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听后回答问题)师生一起随)结合节奏练习进行拍手练习(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拍手练习))出示大歌片《小牧笛》)竖笛演奏《小牧笛》旋律)学生轻声跟唱(四度音程要唱准)、简单表演歌曲《放牛山歌》)边唱边即兴表演。2)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

妈妈的歌

第一课时《妈妈的心》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妈妈之歌》

2、学唱歌曲《妈妈的心》

3、表演歌曲《妈妈的心》

4、音乐知识:掌握四分休止符,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5、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妈妈之歌》,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音乐作品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间的真挚。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通过母子两人的对答,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

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妈妈的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在音调上节奏的松、紧变化,唱出了“妈妈的歌”、“儿女的歌”使人感到心潮起伏,激动万千,把情绪推向高潮。

三、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妈妈的心》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

6、1、2三音进行练习)4:节奏练习: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知道妈妈的心中最牵挂、最关心的是谁?生:自由回答)

2、放录音,(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妈妈的心》,听后说说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内容?用什么速度演唱?听后交流)

出示大歌片《妈妈的心》听录音范唱两边,学生轻轻跟着录音哼唱

注意区分: 5 3 │2 3 0│

妈 妈 的 心 里

3、入四分休止符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0”?板书“0”简单介绍:休止符,音乐中用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就是用“0”表示,“0”是四分休止符(板书)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4、念与拍: хх 0∣хх 0‖

0 хх∣0 хх‖

2)再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

3)讨论:这首歌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里状态?

结论:这里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与妈妈心心相印之情

4)竖笛演奏《妈妈的心》旋律

5)学生轻声跟唱(注意四分休止符的停顿)

谈话: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

5、教师范唱

6、分段练唱再连起来唱(教师弹旋律,学生用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跳,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表演《妈妈的心》)

三、欣赏《妈妈之歌》

1、导入:(老师又带来一首《妈妈之歌》,听后说说歌曲又唱了什么)内容?

2、初听(师生交流歌曲所反映的内容。)

3、介绍(师:这是一首云南纳西族民歌,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歌中以“阿哈巴拉调”抒发对母亲恩情的歌腔。)

4、复听(设问:这首歌是男声唱?女声唱还是童声唱?

学生交流)

5、再次复听

6、学生跟录音轻轻哼唱自已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体验母亲的深情。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

2、情景表演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3、选用内容:用竖笛演奏歌曲为表演伴奏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寓意深刻,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旋律呈现起伏,唱出了主人公对妈妈的一片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要让妈妈好好安睡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二、引导学生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服饰等、创设情景,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与歌声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

6、1、2三音进行练习)4:听辨音的高低,并由低到高排列唱一唱

1)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在比赛前先来唱一唱下面几个音。出示: 6 1 2 3 5 6 要求:学生边做手势边唱

2)教师弹奏以上几个音让学生听辨,并一一找到图上的卡通人物。

3)按卡通人物的大小高低,排列出音的由低到高并唱准

4)学生板书,其他学生板书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书写,并用手势配合唱准“6 1 2 3 5 6 ”的音列。

二:新课学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导入:(讲故事,放背景音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伴奏)

2、出示大歌片,(听范唱录音,学生交流:你能用动作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吗?)

3、听录音,(学生自由表演。听后说说是谁在唱摇篮曲?唱给谁听?

学生交流)

4、竖笛演奏《妈妈的心》旋律,再轻声跟琴唱旋律(唱准低音“5”、切分音、“2”时值唱足)

5、放录音,轻声哼唱(最后的哼鸣音要唱准,唱的时候,眉毛稍微抬起一点

6、谈话:1)这首歌曲是小朋友看到妈妈工作很辛苦,因为劳累而睡着了,于是把桌子当成摇篮,边摇边唱,说明小朋友怎样?学生交流

2)为表达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表现夜晚的宁静,应该用什么情绪演唱?速度呢?(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选择)

7、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8、看歌词,设问:歌曲中有几个人物?学生交流,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讲故事,老师放背景音乐

9、你能把刚才讲的故事进行情景表演吗?(提示:表演中有几个动作?分小组合作进行情景表演设计)

10、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师:看到妈妈工作得这样辛苦,我们除了给妈妈唱摇篮曲,还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不再麻烦好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小学面试教案篇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

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同桌间检查字词。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2)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三不” 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组谈谈收获。

(3) 集体朗读,并思考: 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二)新授

(1)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 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2)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 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环节三:巩固提升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环节四: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家长检查。

2.可以将巩固提升的感悟写下来,15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依依惜别

小学面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动物头饰,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读准字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匹:共4画,笔顺是________

事:共8画,笔顺是________

然:共12画,笔顺是________

“愿、半、袋、挡、如、道”等字,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记忆字形。

麦:上下结构,上边是青字头,下边是折文“夂”,不要写成反文“攵”。

突:上边是穴字头,下边是大字加一点“犬”,不要写丢最后一点。

2、练习写字。

四、作业

1、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

三、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汇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五、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小结: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六、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七、作业

回家后把《小马过河》的故事给家里人听。

小学面试教案7篇相关文章:

医院面试自我介绍模板8篇

山童小学音乐教案最新7篇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教案7篇

航空面试自我介绍范文6篇

护士面试自我介绍模板6篇

面试自我介绍英语模板8篇

面试的自我评价范文8篇

小学体育教案教学反思7篇

面试官培训心得8篇

护士面试自我介绍模板8篇

小学面试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