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灵活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应对学生的兴趣变化,调整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篇2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因此,本节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内容的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统计某路口的过往车辆,统计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统计知识,既亲切又能激发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
本设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制订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纸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课件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出于对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学校决定由同学们自己来选择校服的颜色,可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
方法2: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3.揭示课题:你们说的调查,其实就是进行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从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引出实际问题——选哪种颜色合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学习例1。
(1)引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制订调查方案。
②全班交流,确定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本班同学
调查方式:举手
呈现结果的方式:统计表
(2)按照方案在本班进行调查。(出示课堂活动卡)
①收集数据: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
要求: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当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每人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漏选。
②整理数据:根据调查学生举手的情况完成课堂活动卡。
(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从表中了解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例1中(1)、(2)两个问题,全班交流方法和结果。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3)题: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知道本班学生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但是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统计一下全校学生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选哪种颜色做校服合适。
2.学习例2。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情境图)前些天我们班的故事大赛刚结束,王明明和陈小菲并列第一,但是每班只能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这个问题怎样处理呢?我们应该选谁参加学校的比赛呢?
(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投票的方式解决问题)
(2)收集数据,记录数据。
①教师组织现场投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一人读票,一人监票,两人写票,其他学生在本上写票)
②展示学生记录数据的作品,观察比较,选择最佳记录数据的方法。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
正、正、正、√√√√、√√√√、○○○、○○○○
正、正、√√√√、√√√√、○○○、○○○○
正、正、√√√√、√√√√、○○○、○○○○
√√√、√√√√、○○○、○○○○
√√√√、○○○、○○○○
√√、○○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六、课后反思。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二)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片出示复习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二)学习新课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
教师: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请同学作好准备。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cn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习:
投影出题:(同课本第5页练习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三)巩固反馈
1.课本第5页练习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森林里开迎春联欢晚会。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负责各项服务的小动物都陆续来了,有小兔、小松鼠、小猫、小狗、小熊、小猴。请你在大门口作好记录,这些小动物来了多少只?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习一,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当中,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习整理数据,分为两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板书设计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三)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电脑动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①教师: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②出示四张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表1)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这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提问: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并用电脑出示下表。(表2)
2.教师:
①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②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③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先介绍表头中各项内容,再介绍合计和总计栏。(电脑逐项出示。)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出示表头,启发学生想,这样的表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引导学生看表头,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
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
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
分成三部分。(表3)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
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复式统计表的各项准备好后,学生独立把数据填好,老师巡视指导。(表4)
重点强调:
①先填整理好的数据;
②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③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3.出示填空题:
从合编以后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______人,其中男生有________人,女生有______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______小组。
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评。
提问:从表中还能观察出什么内容?
4.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xx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表5)
教师注意巡视,检查①栏目设计;②各项数据是否正确。
5.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先讨论,再回答。)
教师明确:
①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
②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
③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④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⑤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
1.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1)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表6)
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②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
③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④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
(2)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表7)
填完表后,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2.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表8)
(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
(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3)我国 1978年和 1988年平均每人各占有粮食多少吨? 1988年比 1978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了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作复式统计表的5个步骤。
作业 :课本p10练习二: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式统计表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以后六年级学习统计图表作准备。重点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关键是表头和各栏的设计的教学。运用电脑逐项出示各栏目,使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分组讨论表头和各栏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体意识。
本节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单式统计表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重点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表头和各栏目内容;
第二层:填写数据。第三部分:根据统计表可以观察出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1.5数据与大数据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匆匆教案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