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管理效果,是教师成功的重要因素,教案的存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减少了课堂上的混乱情况,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能够按照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3、增进浓厚的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游子吟》教学挂图、幼儿课本、语言cd。
2、古筝曲、《游子吟》音乐cd。
3、幼儿课本第1册第17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教学挂图或幼儿课本1第17页,以故事形式讲述部分译文,理解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事先提问:图片中有谁?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故事。
一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手中拿着针线,给准备到外地做事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
2、教师观看教学挂图,请幼儿欣赏、感受古诗的凝练,学说古诗。
(1)观看教学挂图前四句部分,朗诵古诗前四句。
(2)分句提问。请幼儿结合诗句,说一说每句的意思,并逐句学说古诗前四句。
(3)讨论:故事中这位母亲是位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感觉出来的?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母亲。
(4)继续欣赏挂图。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意思?教师重点讲解译文,并朗诵古诗后两句,幼儿逐句学说。
讲解:小草应为有了春天阳光的照射,才能发芽长大,但小草却很难报答阳光的恩情。儿子也在母亲的照顾下长大成人,做儿子的又怎样才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5)介绍古诗名称、作者。
3、学习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
(1)播放语言cd,请幼儿完整欣赏。
(2)教师完整朗诵,幼儿轻声跟读。
(3)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表达的感情,并再次尝试朗诵。
(4)播放古筝曲,教师组织幼儿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表达对母亲的爱。
4、请幼儿静静欣赏歌曲《游子吟》。
活动延伸:
1、继续阅读幼儿课本,根据画面自由朗诵。
2、播放《游子吟》歌曲,供幼儿学唱。
?游子吟》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认知:结合课文拼音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爱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内容
1、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 感情。
2、学习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放映出全诗篇,学生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诵。
汇报朗诵:独诵、齐诵、小组、表演诵等。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进入学生自学阶段
品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品读诗句。
理解:借助工具书及本文注释理解诗意。
(三)话题讨论,深化情感。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延伸。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歌颂母爱)。
3、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感细节,例如:父爱,亲情,师爱等。
4、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情感细节,并分享。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去烈士陵园扫墓,悼念我们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前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珍贵付出,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本次幼儿园礁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重意义,让孩子们记住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再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看图片,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能学会歌曲《咏鹅》,感受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2、 感受乐曲中描绘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请小朋友们听音乐《春晓》拍手,律动。
2、 师:谁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欢快的歌曲是什么?《春晓》
师:真聪明!对,《春晓》。《春晓》的歌词是一首唐诗,你们会背吗?小朋友们一起来背诵。小朋友真棒!
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新的歌曲,歌词也是一首唐诗,我们一起来看吧。
师: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咏鹅》歌曲伴奏flash课件)
生:鹅。
师:嗯,一群漂亮的大白鹅。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你说的真好。
师:鹅在水中游的'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呀,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生:优美)
二:歌词教学
(一)了解古诗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师:这位小诗人叫骆宾王,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年龄和我们小朋友差不多大,只有七岁呢,因为这首诗写的特别好,简单的四句诗就把鹅优美的体态以及对鹅的喜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二)读古诗
1、 朗诵古诗: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朗诵古诗《咏鹅》。(播放背景音乐)
2、 按节奏朗读歌词。
a、鹅 鹅 | 鹅 0 | 曲项 向天 | 歌 ―| 白 毛 | 浮绿 水| 红掌 拨清|波―|
b、 鹅 鹅 | 鹅 曲项 | 向 天 | 歌 ―| 白 毛 | 浮绿 水| 红掌 拨清| 波― |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第一种节奏在鹅后使用了休止符)
练习第一种节奏:为了能读准确,我们在读到休止符的时候握一下手,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再听歌曲,歌曲分别采用了哪种节奏?(前两遍采取的是第一种节奏,后两遍采取的是第二种节奏)
三、歌曲教学
1、 了解音乐知识
师:古诗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呢?(4次)咦?怎么歌谱中只写了两次呢?这是怎么回事? 师:这是因为歌曲中有一种记号,它的作用可大了,歌唱中遇到它要重复演唱两遍,是什么记号呢?(反复跳跃记号)哦,原来是反复跳跃记号。我们第一遍唱到这儿进入小房间1,第二遍唱到这儿要跳过小房间1到小房间2去。反复跳跃记号在歌谱中出现了几次呢?(2次)分别在哪里?
2、 师唱曲,生唱词,分句学习。
3、 随琴演唱。
师:你们有信心在老师的伴奏下唱好这首歌曲吗?
4、用不同的速度演唱
师:大家觉得这首歌曲应该是用较快的速度唱,还是较慢的速度唱呢?
(分别用较快、较慢的速度唱一遍)
师:你们觉得用哪种速度歌唱更能表现出鹅在水中悠闲自在的戏水呢?
师:那我们就再一次用较慢的速度演唱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5、有表情地演唱。
四、创编动作
1)谁能用动作模仿鹅“曲项向天歌”的姿态呢?
2)白白的羽毛在绿水上真漂亮,你能模仿一下它流水的动作吗?
3)它们游水时,红色的脚掌是怎样动的呢?
谁来失扮演可爱的大白鹅?请人上来表演,其他小朋友用我们最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歌曲。评价。
师:大家想不想变成可爱的大白鹅,都到水里游一游呢?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用最漂亮的动作把大白鹅悠闲自在游水的优美姿态尽情地展示出来。
五、拓展延伸
师:一首古诗在我们音乐家的努力下,变成了如此动听的歌曲,你想不想把你学的古诗改编成歌曲呢?你们都会背哪些古诗?先背来听听吧!
1、 背古诗
2、 唱古诗。用《咏鹅》的曲调,唱其他的古诗。
3、 欣赏另一版本的《咏鹅》:你有什么感受?
(情绪不一样,一首欢快活泼,一首优美抒情)
师:这两首歌曲都是古诗《咏鹅》改编的,但作曲家为它们配的旋律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看,古诗不仅读起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唱起来又是这么的悦耳动听。那你想不想演唱更多的古诗歌曲呢?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在你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搜集一些古诗歌曲,下节课带来,我们共同欣赏、学唱好吗?
快乐的音乐活动就要结束了,让我们随着优美的古诗歌曲《咏鹅》走出教室吧!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5
活动内容:古诗《绝句》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_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6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社会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
2、初步学习有节拍地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优美韵律。
3、引导幼儿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录音机。
2、图片“咏鹅”。
3、用绿色纸围成一个小“池塘”。
4、动画幻灯片“咏鹅”。
活动过程:
(一)通过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游泳的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鹅宝宝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吧!
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
4、游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下。(幼儿找位子坐下)你们看这里也有小白鹅,(出示图片)。
5、教师:我们来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内容,并将幼儿讲述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二)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教师:小朋友讲的真好,你们喜欢鹅吗?在我门代唐朝有一个小朋友叫骆宾王,他也很喜欢鹅,在他7岁的时候,他就写了一首关于鹅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2、幼儿初步欣赏古诗。
3、幼儿随动画一起念古诗。
(三)、感悟古诗韵律。
教师:有的小朋友对这首诗可能很熟悉,谁来读一下?(2-3位)家觉得小朋友念的好听还是动画里阿姨念的好听?为什么呀?因为阿姨念的时候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节拍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的诗才更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四)和着音乐边表演边诵读古诗。
1、教师:我们现在听着音乐轻轻的来学学小白鹅,一边表演动作一边诵读古诗,好吗?
2、教师:今天我们玩的真高兴,让我们回家休息一会吧!
活动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有好处。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
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
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60—14,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复习诗歌《迎春花》。
画古诗教案小班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