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教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避免教学内容的遗漏或重复,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机械爪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机械爪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
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机械爪教案篇2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画法5in
[教学和活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新知导研: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老师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老师例举:起重机的效率60%的含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新知导练:
7.课本例题
8.实验:
测量油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要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首先要测那些量,然后展示课本中的表格。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9.各级汇报实验情况。同时请同学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有哪些?
三.小结
功的原理:
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计算拉力做功
并举手回答
学生动手过完成实验。
学生讨论,然后小组发??
学生从具体的滑轮中得出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有关概念。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新旧知识联系
测力计提升重物,让学生体验做功的过程,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同时也为下面与动滑轮做功进行对比,埋下伏笔。
意在过渡到机械做功,与上述直接做功对比,引入有用功和额外功等概念。
意在让学生自已自然而然的引出“有用功”,“额外功”等。
这个讨论内容是学生从旧知引出的新知,知识的'“生长点”引出自然。
“功的原理”虽在新版教科书中没要求,但有必要提出来,让学生了解。其实课上到这里,得出“功的原理”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从旧知出发,得出新知,很自然,学生自己得出,而不是强加,只是给这些功一个专用名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在让学生能加深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
学生思考换成质量大的动滑轮后,各个量的变化,为下面引入机械效率作铺垫。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
理论联系实践是物理的根本。
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算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除养成动手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机械爪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机械爪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
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
一、热身训练: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
二、典型例题: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
汽彻b 0.2 0.4 0.8 1.2
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
汽车b 0.5 1 2 3
(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
三、课堂巩固: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 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4.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_种方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种方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用上述第__________种方法比较方便.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3.5米/秒 b.3.75米/秒 c.4米/秒 d.4.5米/秒
7.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 )
a.a b b. b c c. b d d. a d
8.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⑴ 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⑵ 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四、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 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3. a、b两辆车各自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3: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
a.9:8 b.2:1 c.8:9 d.1:2新 课标 第一 网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5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 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
a.小明先到终点 b.小华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 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7.人正常行走的速度最接近 ( )
a.1米/秒 b.5米/秒 c.20千米/时 d.40千米/时
8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
1 2008年1月1日,常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快速公交一号线全程24km,北起 新北公交中心站,南至武进公交中心站,全程运行时间为40min,快速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3 右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2008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甲,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 km/h= m/s,车辆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 h。
4.如图5-16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_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1)如图2l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四、计算题
1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地震波分为主波、次波和表面波,纵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主波,横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次波.主波比其它地震波运动得更快,主波的传播速度是6km/s,次波传播的速度是4km/s.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市也有震感. 已知汶川到我市的直线距离约为1440km, 则该地震波主波比次波早多长时间传到我市?
2.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 e.u-8888
日期 02-05-28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元
里程 6.0km
金额 1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如图5-25是一个跑步的人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1:他们两个人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2:
信息3:
试在一张图中画出两人的速度图像
机械爪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亲身经历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实验教具】
学生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带钩的方木块、长方体铁块、砝码。
老师用实验器材:器材同上。
软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工人往高处搬重物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
生: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的东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因为斜面可以省力。
师:斜面这种省力的机械,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斜面?
生:盘山公路就是一个大斜面。(大屏幕)
师:还有吗?
生:我们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形路线会更容易一些。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师:这盘山公路像不像s形?
师:桥梁的引桥也是一个斜面,而且桥面越高,引桥也越长。(大屏幕)
师: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
生:不能。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师:说得很好。实际上使用任何机械都会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额外功,这样使得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就是机械效率,我们用它来描述利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的省力情况与它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关系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师:我们利用斜面做功时,目的是把物体抬到一定高度处。我们不把它竖起提升,而是沿着斜面把它拉上去,这是为了省力。演示:请看这里,沿斜面拉物体时,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如何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生: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
师:我们需要哪些测量仪器?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
生:需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要测出物体重力,斜面高度,拉力,斜面长度。
斜面的机械效率:(大屏幕)
师: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拉力的大小?
生:用弹簧测力计钩住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拉,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拉力的大小。
师:知道了如何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了,同学们猜想一下,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进行猜想:
生: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斜面长度、倾斜程度、斜面坡度、斜面粗糙程度、所拉物体重力有关。(大屏幕)
师:能说说你们的猜想依据吗?
生:我觉得可能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就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师:有道理。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摩擦力越大,做的额外功就越多,机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觉得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把物体提升得也越高,机械效率就越高。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坡度有关。坡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我觉得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所以机械效率高(或越低)。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长度有关,斜面越长,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也越多,机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认为可能与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或越高)。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斜面越高,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师:很不错,同学们猜想了这么多因素,而且说得有理有据。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合并,把问题简化一下呢?谁来说?
生:我觉得斜面的坡度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可以合并。
师:坡度与倾斜程度是不是一个意思呀?
生:我觉得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可以合并。
师:物体越重,对斜面的压力也越大,那我们把它们合并为重力,因为压力不太好测量。
生:我认为斜面的高度与斜面的长度也都可以合并为斜面的倾斜程度,因为固定高度,只改变长度或固定长度只改变高度都相当于改变了斜面的倾斜程度,效果是一样的。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来演示给我们看看吗?
生:演示并解说。把斜面长度固定,只改变斜面高度,斜面的倾斜程度变了;把斜面高度固定,只改变斜面的长度,斜面的倾斜程度也变了。这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师:这两种方法都改变了斜面的倾斜程度。但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生:固定高度,改变斜面的长度更简便。
师:按照同学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合并后,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几个?
生: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重力。(大屏幕)
3.设计方案:
师:要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因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师: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探究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当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在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我们要控制其它的因素一定,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由于探究的因素较多,我们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各小组的同学只能就其中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探究,各小组讨论一下,我来分分组,同时请各小组组长来领取实验报告单。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写下来,画出实验的图例和实验表格。
生设计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帮助。
4.展示交流结果:
生1: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分别就较缓、较陡、最陡做三次。这是我们的设计方案图和表格。
师:大屏幕展示方案一。(强调材料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动画及表格)
附表格一:
实验次数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
/m
小车重
/n
有用功
/j
斜面长度/m
拉力
/n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较缓
木板
2
较陡
木板
3
最陡
木板
生2: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斜面上做三次。这是我们的方案图和表格。
师:大屏幕展示方案二。(动画及表格)
附表格二:
实验次数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m
小车重/n
有用功/j
斜面长度/m
拉力
/n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较陡
毛巾
2
较陡
木板
3
较陡
玻璃
生3: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粗糙程度一定,改变物体的重力,分别用较轻、较重、最重的物体做三次。这是我们的方案图和表格。
师:展示方案三。(也强调材料可以任意选择)(动画及表格)
附表格三:
实验次数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
/m
小车重
/n
有用功/j
斜面长度/m
拉力
/n
总功
/j
机械效率
1
较陡
木板
较小
2
较陡
木板
一般
3
较陡
木板
最大
5.进行实验:
师:方案已经制定出来了。下面就开始实验吧。同学们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
生:做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
6.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的实验做完了吗?做完了。把你们的数据及结论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让大家来分享你们的实验成果吧。哪个小组先来?你们小组先来吧。
生:展示实验。先把实验报告拿到展示台下展示,然后一个同学做演示,一个同学解说。
生1:我们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的关系。我们首先测出了物体重力,记入了表格。实验时,我们选择的是──斜面。先让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把物体沿斜面匀速拉上斜面,读出拉力的大小,记入表格,再用刻度尺测出斜面的长度和高度也分别记入表格。然后逐渐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按同样的方法重做两次实验。最后算出较缓时为**,较陡时为**,最陡时为**。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师:真不错,说得这么详细。为他们鼓掌。
师:其它探究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关系的'小组得出的结论与他们的相同吗?
生:我们选择的是毛巾斜面,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下面哪个小组上来展示?
生2: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也是先测出了物体重力,记入了表格中,实验时,先在木板表面铺上毛巾,把物体沿毛巾斜面匀速拉上斜面,记下拉力大小,记入表格,用刻度尺测出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分别记入表格中。然后再在木板斜面和玻璃斜面重复上面的实验。最后分别算出在毛巾表面上时为**,木板表面上时为**,玻璃表面上时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师:其它探究这个因素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吗?
生3:我们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均相同,先测出木块重力,记入表格中,把它沿斜面匀速拉上斜面,测出拉力的大小记入表格中,同时测出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也分别记入表格中,然后逐渐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物体重力,重复上面的实验。最后算出较轻时的为**,较重时为**,最重时为**。这三次的近似相等,所以在误差范围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无关。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综合一下同学们的实验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只有两个,即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具体的关系怎样说才算是严密的呢?
生:在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在斜面的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斜面的倾斜程度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师:说得非常好。(大屏幕展示结论)
7.评估与交流
师:我们回到刚才第一个表格中,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还发现,倾斜程度越小,拉力越小,也就是越省力。
师:那综合分析一下省力情况与机械效率大小,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斜面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斜面越费力,机械效率越高。
师:既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机械效率越低,那盘山公路为什么还要把斜面修得那么长呢?
生:为了更省力。
师:特别是对于较重的物体做功考虑更多的应该是省力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能搬不动动物体,你做的功就等于0,你的机械效率也将为零。这样看来,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的让斜面更陡一些,更光滑一些,这样就能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了。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斜面的哪些方面问题?(大屏幕)
生:我还想知道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师:还有生活中不太起眼的螺丝钉,千斤顶,楼梯等等都是斜面。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就越大。
师;我们可以采用极端思维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斜面的倾斜程度为零,也就是水平,当我们沿水平方向拉物体,不可能让物体升高,在提升物体这方面做的功为0,即机械效率为0。如果斜面的倾斜程度最大,也就是竖直,沿竖直方向提升物体时,不需要克服斜面摩擦力做额外功了,此时的机械效率就等于100%。所以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机械效率越低;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师:这是因为拉力与重力成正比,关于为什么成正比,同学们到高中就明白了。
生:我还想知道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运动速度是否有关。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有关(或无关)
师:你想一下啊,无论速度大还是速度小,只要是匀速,拉物体的力变不变?
生:不变。
师:那你觉得机械效率与速度有关吗?
生:我觉得无关。
生:我还想知道物体在斜面上滚动时的机械效率与滑动时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区别?
师;那你猜一下,滚动时高还是滑动时高?
生:我觉得滚动时高,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师:嗯,很喜欢动脑筋,不错啊。
师:不过,这些只是同学们的猜想,真正的验证过程就只能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究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觉得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呢?(大屏幕)
生1:通过探究我知道了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而且还知道了斜面的省力情况与斜面机械效率的关系。
生2:这次探究实验,我们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猜想,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设计了实验方案,再通过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这个探究方法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师:方法上的收获确实很重要,我们除了要学习实验的探究方法,也要学习别人好的学习方法,你们说是不是呀?有什么不足?
生:我觉得实验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测量拉力的时候,不能保证匀速拉动物体,而且弹簧测力计不是固定的,而是运动的,不便于读数,拉力的测量误差比较大。
生: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的测量也存在一些误差。
师:所以我们在测量的时候,都要非常的细心,这样才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三、应用迁移,延伸拓展:
师: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高机械效率,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因为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效率就是时间,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效率,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尽量的提高效率。
阅读理解:效率
除了机械做功有效率问题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效率问题。一家人吃饭,不可能把每粒米都吃进肚里,这里我们可用效率表示对米的有效利用程度。用铅笔写字,一支铅笔的铅芯都能完全利用吗?人们总希望这根铅笔芯被利用的程度越大越好,因而这里的效率反映了对铅笔芯的有效利用程度。用炉子烧水的时候,煤炭不可能都完全燃烧,燃烧的煤炭放出的热量只有一部分被水吸收,很多热量浪费掉了,在这里我们可用“效率”的高低来表示对煤炭和放出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的大小。吹电风扇时,消耗的电能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电风扇的机械能之外,电动机中的线圈由于电流通过会发热,夏天,电风扇工作久了,电机发热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产生的这些热量都白白散失到空气中了。所以也可以用效率来表示电能利用率的大小。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办事效率”等等,都是从一定角度反映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大屏幕展示文字并配音)
看完这段方字,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呢?另外,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想想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师: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机械爪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租赁机械合同6篇
★ 机械采购合同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