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实事求是写出的事迹才是有意义的,写事迹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清人物故事的顺序,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1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作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探索出了“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李玉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李玉,现年76岁,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是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席科学家、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食用菌教师团队负责人,吉林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长,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工程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他所在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中心团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食用菌教师团队”“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团队”“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等称号。
初心不变,心系农民。“哪里农民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2012年以来,他不顾70多岁高龄,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阜平、山西临县、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云南澜沧、贵州铜仁、新疆阿尔泰等边陲一线,走在崎岖山路、冒着严寒酷暑、克服高原反应,日行颠簸近千公里,“流点鼻血算什么,边疆是他们用血捍卫的”,成为帮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面对农村无资金、无技术的窘境,他慷慨捐款480万元,帮助农民从零起步发展香菇产业扶贫。
带动全国,走向世界。在吉林省,作为食用菌产业技术总负责人,李玉深入到白山黑水开展食用菌科技指导,开启科学家扶持栽培户合作模式,在汪清、珲春等地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历时30余年打造了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他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培育新品种,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几年下来,黄松甸镇成为中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如今镇里全部村屯都从事食用菌生产。李玉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木耳院士”“农民的财神爷”。学校定点扶贫洮南好田村,依靠种植玉木耳脱贫摘帽,团队获“感动吉林”称号。
承担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云南会泽、澜沧任务,与当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贫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有效建立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对中国工程院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县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400余人次,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目前已建成菌种厂4家,年可生产菌袋200万袋,可独立生产羊肚菌、大球盖菇、冬荪、灵芝、平菇、猴头菇等菌种;成功推广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荪面积达1000余亩,共带动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建站几年来,在李玉院士的战略决策、指导、推动下,“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申报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吴三公被正式追奉为“香菇始祖”,“庆元香菇”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香菇始祖朝圣地建设积极推进。李玉院士工作站还在推进百山祖野生菌资源调查与鉴定及驯化栽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合作与整合,有力推进了庆元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受中科协、中菌协等邀请,连续12次深入到河北阜平、山西临县,贵州铜仁、遵义等革命老区,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从零起步指导建立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在安徽金寨建立大别山药用菌资源保育区,规划培育百亿级药用菌产业助力扶贫。建立贵州丰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院士专家工作站,贵州铜仁市食用菌种植从2016年的1亿棒,飞跃到2019年的2亿棒,全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乡镇有60余个,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增收,促进5万群众就业。截至2020年5月底,铜仁食用菌产量5万多吨,产值达5亿元。在全国,他和他的团队共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年产值达到350多亿元,成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
他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布置,应吉林省和商务部邀请,担任国家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首次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
返回目录>>>
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2
5月28日22:00,漆黑中的安静小山村,几点农家灯火朦胧、暖心。
“爸爸、爸爸……”拖着疲倦的身影,抖了抖鞋子上的泥土,刚在百战口集中安置点开完搬新拆旧屋场院子会的__县__镇__村驻村扶贫“尖刀班”班长__一推开房门,门口等候的小儿子嘟噜着小嘴扑向他的怀抱。
一间厨房、两间卧室,简陋却干净,这是__在__租住的温暖小窝,妻子、两个儿子成了他的陪伴。菜篮中装满了妻子摘好的青菜,盆中浸泡着大儿子洗好的衣服,休息了几分钟,__挽起袖子、系上围裙炒菜煮汤,每天这个时候,一家子才算吃上一顿丰盛的正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精准扶贫战役的铿锵誓言。叱咤大江南北,__322个“尖刀班”安营贫困村寨,和18万贫困人口统一战线攻坚脱贫。__年2月24日,__也编入了__镇60余名“尖刀班”班长队列,下派到__村。
扶贫,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使命,__却不敢把驻村的消息告诉给妻子唐庆艳。在他心中,有一段难言的苦衷:__年,时任__村支书的他带领村民种植600亩油茶,为省下卸载油茶树苗工钱,妻子也来帮忙搬运茶苗,不慎被茶苗上的寄生毛囊虫感染了脸部皮肤,毛囊虫永久性地寄生在她的皮肤下,虽到武汉同济医院、北京专科皮肤科医院寻医问诊,仍无济于事,若遇阳光暴晒、炒菜烟熏,皮肤就会出现疙瘩、水肿,不能做饭和户外劳动。同时,大儿子因小时急性喉炎患下脑瘫,对饱饿、冷暖没有明显知觉,小儿子才刚满一岁,均需悉心陪护和照顾。
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始终忘不了童年青黄不接时饥肠辘辘、祖辈脸朝黄土刨生路的贫穷记忆。“我们都是穷人出身,但我们是幸福、幸运的。接下来,我要去帮扶那些还在贫苦的老百姓,你能支持我们吗?”抱着试一试的心,__向妻子坦白了想法,没想到妻子很快应允。
在__脱贫攻坚前线,579名贫困百姓成了“战友”,__把妻子、两个儿子也带到了前沿阵地。为让妻子、儿子不受罪和委屈,__在__小学附近租下了一套民房,一家人驻进了一个村,他带上妻儿扶贫的故事也感动了1300余名__人。
“真扶贫,扶真贫,让老百姓明明白白享受政策、领情政策,争当脱贫先锋。”带着公心和热心,一个月时间,__走遍全村184户贫困户,核定贫困户信息,广泛搜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宣传发展产业脱贫重要性和引导弘扬勤劳、自强的脱贫精神。一次次堂屋中的扶贫访谈描绘了脱贫路线图,也敞开了贫困户的胸膛。
__村属典型的山间盆地,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中心村镇房屋、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小学、幼儿园一应俱全,一派村中有“小城”的动人景象。在物产丰茂这个词语中,__村仍被染上了“穷”字色彩,12个村小组455户村民中184户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几乎占了四成,寻找穷根、开出良方,作为“尖刀班”班长的__如一位“老中医”一样,访、问、闻、思,精准瞄靶每一个致贫症结。
“小康不小康,一看米缸二看房。”在__的心中,有一种对脱贫摘帽最朴素的认识,那就是填饱肚子、住上好房子。__村拥有耕地面积亩,盛产玉米、土豆、茶叶,种田、养猪、外出打工创收的“老三样”没有改变贫穷模样。面对一盘粗放、分散传统产业的棋局,__因地制宜重新洗牌产业布局:红砂土壤上栽种茶树、低洼池塘养虾喂鱼、创业能人带头养猪。如今,4个种养专业合作社、200亩核桃、600亩茶叶勾勒出__产业脱贫新版图。
走进宇哲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栋150模式的猪舍纵横于眼前,一头头肥猪或觅食、或酣睡、或打闹,合作社理事长张明推着装满酒糟的小车,边走边向食槽中投放。“去年出栏了200余头,效益还不错,今年还有150头出栏,等猪价市场回暖,我再分批次出售。”静观猪价走势,张明冷静使出权益之策。
开酒厂卖酒、酒糟饲养生猪、猪粪入沼气池发酵变绿色能源和肥料,张明走出了一条绿色循环路子。12户村民免费用上合作社的沼气,4户养殖户傍上合作社进入技术、市场共享平台,张明如一个创业导师一样,甘当村民脱贫先锋和引路人。
让能人做能事、能人讲能话,__时常走进田间地头问计、献计,培养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用能人效应释放产业扶贫的强大能量。前几年,陈宗海守着一亩三分薄地,也仅仅刨出了个温饱,__年,陈宗海租赁了15亩水田,引进了一批龙虾种苗,乡亲们眼中不种水稻养龙虾的“不务正业”,陈宗海却历经了思想较劲、技术苦练和模式探索的涅槃、裂变。
早上9:00喂食青草,下午17:00投食豆渣、麦麸等食物,陈宗海和妻子蔡宗菊整日以龙虾为伴,刷新了祖辈单纯种庄稼的老套路。清水中喂养的龙虾色泽鲜红、体格健壮,有卖相的龙虾却卖不出好价格。陈宗海灵机一动,自家开了一家农家饭店,儿子在县城也开了一家美食店,专门烹饪和推出龙虾特色菜,从虾塘到餐桌新鲜直供,曾经“豆腐价”卖出了黄金价。
“你瞧潜江都在推广稻虾模式,其实啊,池塘中淤泥有龙虾粪便和有机物质,我们__是盆地小气候,可以在淤泥中种莲藕,虾子有了遮阴栖居地,莲藕还能增收呢。”在一次走访中,__的一席话瞬间引起了陈宗海的兴趣,萌生和酝酿着“藕虾共生”的新模式,寻思带领周边村民撬动立体水经济的新增长点。
扶贫春风吹遍百花开,合作社、养殖场、农家饭店绽放一朵朵“致富花”,一股股产业扶贫动力牵引着__的脱贫梦。“富了袋子,不能穷了脑子,贫困户思想精神不脱贫,好比瘸着一只腿走上小康路,走不长远。”数十年摸爬滚打在基层一线的__清晰明白,扶贫还要扶智和扶志,这才是智取制胜脱贫攻坚战的法宝。
在百战口集中安置点,三排白墙青瓦的新房镶嵌于山间,纵横交错的宽敞、平坦水泥公路把43栋房子串成了整体。挪出了山沟沟的穷窝,住进了现代、舒适的新房,从零落分散到小村镇集中居住,易迁户从农民一步跨入了“小市民”,思想、习惯却面临着一场漫长的蜕变。
脏水乱泼、垃圾乱丢、杂物乱堆……刚一开始,易迁户们依旧把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安置点。“思想观念转变是一场长跑,快不得、急不得,要用耐心和细心引导,逐渐把易迁户们引向文明的终点。”对易迁点民风转变,__这样生动比喻。
一次,易迁户张某喝茶后随手便把纸杯仍在主公路上,恰好__手中也拿着一个纸杯,他默默弯下腰捡起,连同自己的纸杯一起带走,张某瞬间脸上露出几丝羞愧,自此改变了乱扔垃圾的陋习。以身作则带好头,屋场院子会、入户走访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理念,__用言传身教改变着易迁户的一言一行。
“刘班长是咱们的贴心好干部,为让我们过好日子吃苦受累,还要把一家老小带到身边照顾,真是苦了他了。”贫困户王高亮因挖煤眼睛受伤失明,现如今住进了新房,虽看不见__的为民形象,但已被他为民的温度所触动。
干群一家亲,有说不完的情深意浓。有时,村民也为__一家人送来大米、蔬菜,还邀请他们到家做客,但都被他婉拒。“我是人民的干部,我要做的就是为了人民,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__说,把老百姓的事当成爹娘的事来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是扶贫干部的真正本色。
每天平均工作14小时、接打50个电话、徒步10公里山路,__的肩膀上,肩负着脱贫攻坚和__片区郑万高铁建设协调的艰巨任务。但心里,却始终对妻儿心存内疚:因为不能接触油烟,妻子不能做饭,在他外出扶贫的每个日子,一家人白天只能靠面条、零食填肚子,只有等他晚上回家才能吃上一顿饱饭。面对这样的日子,妻子始终无怨无悔。
__把对妻儿的亏欠,都默默倾注在了脱贫攻坚的大任上。紧盯__年整村脱贫目标,打通11公里通组公路、建设云坪集中安置点、添置垃圾收集设施、安装40盏路灯……__正在用付出和努力铺开__美丽乡村新画卷。
深夜23:00,寂静的出租房内,一身疲倦的__把做好的饭菜摆上了桌,妻子、儿子终于盼来了一天仅一顿的奢侈美餐。躺在床上,__掏出笔和笔记本书写着扶贫日记,构思第二天的工作行程……
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3
__是__市委政策研究室派驻铁山港区南康镇__村驻村工作队员。驻村以来,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推动乡村建设、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大职责,大力推动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各项工作,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__村脱贫46户181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4.45%下降至2019年底的0.87%。
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
驻村以来,__不断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实地查看、入户调查等方式摸清村情,遍访全村所有贫困户掌握民意。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致贫原因、子女上学情况、务工情况了熟于心,主动协调精准解决贫困户面临的实际困难。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按照分片管理原则,__与村委文书一起对管片的缸瓦窑村、海路村、广和村、仓面垌村等4个自然村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综合管理,多次遍访该片区所有贫困户,对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做到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关于__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__村多措并举力啃“硬骨头”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快创建“三员新九有”示范村打赢__高质量脱贫攻坚战对策研究》等多篇调研报告;参与撰写了《2019年南康镇__村开展“三员九有”创建活动实施方案》、《__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发展规划(2018-2020)》、《__村2019年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划》、《南康镇__村委关于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结》等文稿,为谋划推动__村整村脱贫提供参考。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认真履职尽责
__村是__市唯一的深度贫困村,__深知__村基础设施落后、“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短板。一是积极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投资50万元修建手巾冲村村中道路910米,投资19.8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分别投资71.5万元、42.68万元修建深冲村机耕道路1.3公里和手巾冲村机耕道路776米。2019年投资62.27万元修建戴屋村道路0.958公里,投资65.52万元何屋村道路1.008公里。二是大力推动精准脱贫。聚焦突出问题,补齐工作短板,较好地完成年度脱贫摘帽目标任务。2018年实现34户161人脱贫,2019年实现46户181人脱贫。三是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集中发力,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跟踪落实全村17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学情况,确保全村无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辍学。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村基本医保参保率98.22%。其中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组织全村150多名疑似患慢性病贫困对象到医院进行慢病筛查鉴定,共认定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93人并发放了慢病卡。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对全村贫困户房屋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并主动协调住建部门予以解决相关问题。2017-2018年全村落实48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并通过验收,2019年落实10户贫困户实施危改。2019年,__和驻村工作组完成220户贫困户的以奖代补项目验收工作,每户贫困户获得以奖代补资金900-1300元。
多方筹措资金,真情为民服务
2018年,__向后盾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争取资金1.2万元支持__村委亮化工程建设,为__村委购置太阳能路灯2盏;2019年,协调后盾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出资约2万元修缮__村委缸瓦窑村和瓦窑冲村两段破损严重的道路,排除安全隐患,方便群众出行。此外,__还联系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帮扶单位,协调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困难。同时,__积极通过“农事网通”“阳光红页”等平台为民办事服务,认真把让“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落实到位,提升了办事效率,得到了群众认可。
策动产业发展,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__一直心系产业发展,一是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推进特色产业脱贫。2019年,和驻村工作组完成220户贫困户的“以奖代补”项目验收工作,每户贫困户获得“以奖代补”资金900-1300元。二是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村集体经济主要有分布式光伏电站、肉牛养殖、农贸市场、梦想创业孵化基地(大棚种植)等项目。截止2019年11月,__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86万元,同比增长16.2%。首先,共有217户贫困户获得光伏发电项目分红总计9.07万元,平均每户400多元,村委投入光伏项目股金10万元,每年获得股金分红约6000元。其次,肉牛养殖场通过场地出租、入股合作经营方式获得股金分红3万元;此外,__村委利用自治区财政投入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设占地5亩的村级农贸市场,共有铺面6间,2019年通过铺面出租获得收入0.9万元。此外,__村梦想创业孵化基地于2019年11月份启动,基地建设总投资534万元,建设有面积为200亩的果蔬大棚,可带动60多户贫困户创业,直接带动就业150人。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创业孵化基地+金融+贫困户”模式运转,入驻的贫困户每户可获得3亩的大棚使用权,享受两年的国家创业补助资金,还可以学到科学的大棚种植技术,带动年纯收入提高3万元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__和驻村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__村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4
从高处俯瞰,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四周悬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在没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闭塞,到县城就要花3天时间。
毛相林: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公路,不光只是穷,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年轻小伙子,二十几岁,受伤了。我们用了三天时间,我们都没有(把他)送到医院,最后死去,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
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没有钻机,村民们就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说,当时全村青壮年吃住在工地,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硬是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围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庄村要发展,还得靠产业。在多方考察学习后,毛相林带领村民们陆续发展起柑橘、西瓜以及乡村旅游产业。
下庄村村民刘时琼:我们这个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门来收。像我们这种,一般可以卖两三千块钱左右,种得多的可以卖六七千块钱。
如今,下庄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毛相林说,从开凿“绝壁天路”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下庄村靠的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下庄精神将激励下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毛相林:在最难、最险的地方,我必须要以身作则,带头冲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实现了我一个愿望,带领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终的梦想。
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取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
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5
_村位于_县_乡的西部,距离_县城97公里,全村有9个居民小组,有757户,2557人,有劳动力1302人,其中,有137户贫困户,622人。幅员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30亩,其中,田2329亩,土3001亩,林地面积9423亩。
在_村,干部群众对_同志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位大山养育的汉子,他不负村民们的厚望,不惧艰难困苦,带领全村群众,打起脱贫致富这场攻坚战。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履行代表职能,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建设“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为出发点,真抓实干,谋求发展。
作为最基层的干部,_同志拿着1000多元的工资,却操着整村的心。2007年当选村团支部书记,_年团支部书记兼五组组长,_年任选_村支部书记,任职期间荣获三次“优秀党员”。“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_同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看到本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野生油茶,他把野生油茶土地改造放在了工作首位,带动群众加强管理,扩大野生油茶面积,让_村的贫困户有了收入来源,为了便于产业的发展,在他的申请下,村组道路畅通,农村的道路基本上也都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贫困农户彭昌平似乎看到了希望,在村书记等人的鼓励下,他果敢勇为,他承头组织贫困户以”资源、劳力、政策、资金”等方式入股注册了狮岩油茶专业合作社。对重阳水库示范基地中2200亩野生茶林开展了管护改造,范围覆盖_村3、5、6、9四个生产小组,建成全乡最大的示范基地。自成立以来,总共吸收本地农户92户373人(其中贫困户42户176人)入社,目前为止就有35户147人越线脱贫,村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_村这种抱团模式的发展,所取得的可喜成果,离不开_同志的努力。在合作社运作初始,_同志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争取合作社运营资金,政府通过商议,根据其规模,即借给合作社8万元资金,保证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壮大,促进了贫困农户的增收、脱贫,提高贫困农户的发展积极性。在“改补为借、改补为贷、借贷融合”这种金融扶贫新模式的出现,让_同志异常兴奋,这么好的扶贫政策,他可得好好把握,于是很快就告知彭昌平等人,让他们不用担心贷款问题,勇敢地去干。此外,他还经常主动找其他贫困户谈心,作宣传,鼓励他们加入专业合作社,很多以前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甘愿加入这个队伍中,渐渐地加入专业合作社的人日益增多。这种金融扶贫新模式不仅有地效缓解了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让扶贫资金作用最大化,更是缓解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贫困户宋先权由于家庭条件很艰苦,一直苦恼于如何改变家庭情况,之前一直有想买牛养牛来支持家里的开销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所以也是无奈。在金融扶贫新模式的开启下,_同志主动上门找到了他,跟他讲解了扶贫政策,这下可把老宋高兴坏了。第二天,_同志和帮扶人早早就开车带着老宋到_镇渤海村活牛交易市场,一下子就买了10头牛,花了34700元钱。短短一年时间,他的养牛规模发展到56头,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他的今天也得益于金融扶贫新模式,让村民们现在借款有门,贷款有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_同志的带领下,在_这种抱团模式的发展鼓励下,在狮岩油茶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下,全村以这种模式组建了由贫困群众为合作经营主体的彭荣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7个,共改造野生油茶5000余亩,养殖黄牛、山羊、黑猪10000余头(只),青花椒栽植1210多亩,中药材种植1000余亩,全村有378户从事以上产业,其中贫困农户达110户、470人。为顺利实现_年整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必须走在前面。_同志努力向上争资立项,带领、组织全村群众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共修建村通畅、通达、产业路25公里,已形成公路网络化,修建人畜饮水水池5口;垃圾池正在规划筹建中;实现搬迁安置63户、268人,危旧房改造80户、337人,为全村经济建设及人居环境改善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_同志在引领群众致富、全力搞好村域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带头致富,树立起了致富的典型。一是他精通医术,因外公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从小跟随外公学医,经过多年的勤学钻研,_同志医术精湛,名动湘鄂之地,加之医德高尚,远近求医者不计其数;二是承包土地300亩,种植中药材。现_家庭经济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成为致富路上新典型。
在_同志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_村成为了基础组织经济建设的示范村,他们有稳定的干部队伍,他们团结务实,廉政勤政,在村民们看不见的地方使劲为百姓谋福利,如今干净整洁的_村,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
抓扶贫机遇,利用好扶贫资金,搞好基础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发挥能人带头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发挥自身优势,脚踏实地。竭尽所能为百姓服务,这个最底层的干部,他懂得人情世故,懂忍让包容,虽然有缺点,但得之村幸。农民脸上的笑容就是他所付出的最好的见证。
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