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赞美或批评,更要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是思想的延伸和表达,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封信读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三封信读后感篇1
家里书不少,没统计过,也许不到万册。对于单身狗,大部分的积蓄是给了书店了,而且有个爱好,喜欢的书非要买了读着才带劲。曾在图书馆工作,却没借过一本书,因为我读书必在书上做笔记标注,借的书好像和别人家男人说话似的,寒暄几句就走开了。读书离不了铅笔,所以非买无法细读。
看到此征文,一直落不下笔。房子各个角落摞得书。近期看的书也非一册,有时一本书看到一半,突然心情改变,又换读另外一本了。有的书甚至不舍得读完收尾,就留着点好像那份思考就一直在延续。没读完可不可以落笔写读后感呢,只能是赖着觉得可以的。
推荐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什么写给青年,因为儿童少年以动觉身体发展,与人认知为主,读书也重要,但是就不似青年那般重要。青年到了思维的高度成熟度,青年人的大脑高度运转,伴随着美丽青春激情,做凡事都很美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美的时期,所以作者给青年说。不是少年,中年其他。可惜我中年才认真读到。
第一封信关于读书。作者说,书店图书馆数不清的书,可以选出来值得反复读的可能就十来本,而且不要听信名人推荐书单,就像听别人安排选食材吃饭一般,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他在好奇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要你自己探索。抄近路捷径那不是路。读完第一封信,我叹息我自己家里还存着很多不值得收藏的书,就是读这封信读晚了。
第二封信谈动。情绪烦扰是一种暮气,年轻人应该精神昂扬活泼。那么青年为什么总是受情绪动心之苦,是修炼不够,毕竟年少经事少,事情来了知道多少哲理名言都挡不住。闲愁最苦,要生活就要动,要发展,要创造,而不要不舒畅,不要抑郁着。
第三封信谈静。如果只是躁动,人就心浮气躁。还要懂得静,那么这个静不是躲避不是懒惰不是无所事事,是心境空灵,闹中取静,静下来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美感。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总想着激越的参与运动,不如走到民间,君子求诸己。一副自己思想更新,是未来高知的样子,张口闭口改革和运动,端着知识架子,那还谈何革命。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走到民间,可是十字街头有很多腐败剂,流俗江湖客,还需耐得寂寞,心静如水。习俗总爱守旧,沉滞顽劣的。借用原文一句“我们要敢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甲宇宙不能去衡量乙宇宙,中国社会推重“道德宇宙”,可是真正圣人很少,多少人靠着道德要优越、回报和权力。而且“道德宇宙”不是人生唯一宇宙,比如还有“科学宇宙”,但绝对真理难得;还有“艺术宇宙”,完美作家寥寥;还有“恋爱宇宙”,当恋爱宇宙和道德宇宙发生冲突,社会会按道德宇宙标准,恋爱宇宙服从道德宇宙而变就不是纯恋爱了,所以真恋爱非常少,很多只是放纵任性。
当然这篇读后感远不及作者的文章深度。朱光潜文章每一句话都是深意满满,每一句话都够丰富过现在一整篇的网络短文。留待剩下六封信给读者自己找到来读,但是朱光潜,还有老舍的一些书我是用来治疗自己的,每当心性烦乱,读几页他们的书,整个呼吸都顺畅了,不知道作家如何高尚到可以让文字有如此神力,真的让人敬仰。把这本书留作案头书经常洗涤一下内心吧。
三封信读后感篇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三封信读后感篇3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整篇文章篇幅很短,质朴的文字里传达出一种关于忠诚、服从、敬业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所推崇的更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企业中,忠诚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随,体现在对公司文化的认可,忠诚于公司;服从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要学会遵守制度,服从领导;敬业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积极主动的完成使命。
在猪场管理中,在防非防疫工作中这种精神同样值得学习。众所周知,非洲猪瘟病毒从去年下半年席卷全国,给养殖企业与养猪产业带来巨大损失,每一位畜牧兽医工作者和猪场管理者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如何才能战胜非瘟病毒,是每一位养猪人的孜孜追求!防非就像一场战争,它考验的人的意志与胆识,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执行力。
作为一名猪场场长,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罗文,老板就是最高指挥官。把这个猪场交给你,是对你的信任与肯定,而你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取得最终的胜利!非洲猪瘟没有疫苗可防,没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每个人想办法御敌与千里之外,坚持不懈的`与之作斗争,决不放弃!
防非瘟现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建防疫堡垒,三级消毒作战体系。可是有些人呢,就是迟迟不动手,有的人心里嘀咕,建了也白搭,弄虚作假,平时也是疏于防范,于是非瘟病毒顺利潜入城内,场内的人呢也没有提高戒备,对猪群检查,消毒也不重视,没有将潜伏的敌人揪出来,及时枪毙,就造成病毒在场内迅速扩张、感染,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这时候往往军心涣散,一败涂地。
作为一名兽医防疫工作者,同样也肩负着老板的重托。防疫工作重于泰山,是猪场生存下来的关键。每一项防非的措施都需要我们去推动,去协助完成,甚至亲临前线去解决。就如罗文一样,毫无怨言,相信自己,克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而我们有些防疫负责人,总是喜欢质疑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干工作总是强调这种那种困难,做事情总是打点折扣,推三阻四,工作汇报拖沓,你推两步他走一步,没有一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试想以这样的工作态度怎么能干好防疫工作呢!
有时候防疫工作确实会遭到场长的质疑与不配合,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阻力,但只要坚定一个信念,上下沟通,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你是不是那个让上级信任的罗文呢?每一位猪场一线管理者都要认真思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三封信读后感篇4
尊敬的雨果先生:
感谢您一百四十年前的仗义执言。我认为您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所说的“政府有时就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是永恒的真理。
当年,您愤怒的谴责了抢劫圆明园的两个强盗政府(包括您的祖国法国政府)的强盗行径,我敬佩您的勇敢正直和正义!
如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地球几经战火的洗礼,物是人非,只有无数个圆明园似的废墟在那里无声的控诉着霸权主义的罪恶!人类需要和平,人类热爱和平!然而,总有一些贪婪野蛮的强盗政府难耐寂寞。他们总想点燃熄灭的烽火台,屠杀神圣的和平鸽!在20vv年,他们这样做了!他们是谁?这两个强盗头子一个叫美利坚,一个叫英吉利!20vv年4月,他们未经联合国同意,就以搜查生化武器为名,对西亚的伊拉克发动了军事打击!他们炸毁房屋,炸死平民,他们对伊拉克实行封锁,导致伊拉克缺医少药,无数百姓无辜丧命;他们面对这一切,他们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维护世界和平!多可笑呀,他们采取一些列违背国际法则的行为,反而声称是维护正义!那么,为什么战后他们疯狂争夺伊拉克的石油的配给权?
雨果先生,这就是号称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所干的“最文明”的事!
我要抗议:抗议一切践踏和平的无耻行径!您说的对:“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近期,美国和英国人民已经举行了游行示威——以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为。
我坚信:强盗政府必然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祝您:
在天国安息!
三封信读后感篇5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三封信读后感篇6
此书其实就一句话而已。
“总统大人将一封信交给罗文先生,让他带着使命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将信交给加西亚将军,圆满完成任务。”
看似简单,却引起了全球的风波,众说云云。
书很快就浏览完了,看过不少人留下的读后感,才发现人的想象力是无限丰富的,无限扩张的。或许里面还有另外一层内容。
容我分析一下,此书内容确实没什么,但是众人的读后感却看得人心惊肉跳。有人说这是一本可怕书,其实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是令人可怕的人。
本人不才也佩服作者,此书写于1913年,没想到那个时候就有了炒作这一套路,人才啊,高手啊。无形之中形成了有形。真的,我觉得现在的公司真正要从里面学的是如何炒作。
一本小册子,竟然被无数次的翻印,里面内容也不过是从美国军史来。现在据说已达到了世界畅销书第六名。
也许有人说,怎么可能是炒作呢,这么多年了,都没有人说过。你又有什么根据呢?当然有。
据作者本人说:“《致加西亚的信》这本小册子是在一天晚饭后写成时,仅仅用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啊,仅仅一个小时啊,竟然成了畅销书。说是奇迹吗,不成立。但事实又确实离奇。所以原因只有一个,此书运用了很好的炒作手法。
手法一:名人效应。虽然《致加西亚的信》我觉得没什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者以前有名气,是个名人。而且拥有自己的出版社,要把《致加西亚的信》发行出去简直是轻而易举。
手法二:读后效应。我们伟大的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在读完了罗文上尉的英雄实际,马上就有了感想,写下了《致加西亚的信》。名人的读后感啊,可看下,你会觉得确实不错。
手法三:永远顺应时代潮流。一篇感想,百年流传,百年里,众说云云,但无论何时都躲不开的一个关系——老板与员工。本书对员工来说是教他们好好为老板干的教本,对老板来说,是管理员工的圣经。
综上几种手法,此书不红才怪。
我的感想基本就如此。也许,有人说我难道就看到了这些负面的东西,其实不然,因为我指出的不是负面的,而是,如今社会可以借鉴的,用得上的。特别是如今社会的一个品牌推广。也许很多公司第一点都能够做到,但是第二,第三点要做到恐怕是难上加难。解析一下:
名人效应:许多公司请明星做广告。很久年前就有很多了。
读后效应:现在讲是口碑效应。就是让客户用了公司的产品一个劲的夸好,不错。这个在逐步运用中。
永远顺应潮流:估计这点是所有公司难以做到的一点。如果做到的,那就可以说买了几台印钞机。也许能顺应一个时间段的潮流,赚一笔钱,再去发掘其他潮流,就不错了。
以上是我真实的读后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因为我是偏执狂。
三封信读后感篇7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三封信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