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书籍与读者之间心灵交流和共鸣的体现,书写读后感是我们思考书籍主题和意义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步履不停》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1
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长大之后才发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之中有太多人不明白,也包括曾经的“我”。
又到了一年之中不得不回家的日子。“我”与妻子,和她的儿子一起坐在列车上,商量着这次拒绝父母留宿的托词。不是不想念,也有许久日子没有看望他们了,只是一想到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带着新婚妻子的我,内心不免忐忑。然而,仅仅几年之后,自己是无比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
“我”,已步入中年,却刚与一位带着男孩的女子结婚;甚至于回家那天,还未收到新工作的面试通知。这就是是枝裕和笔下的男主角,与同样碌碌无为的我们在无数瞬间重合。不知是否可称为近乡情怯,我们和“我”一样,在归家时,内心都隐藏了一些不确定,甚至于害怕面对自己的双亲。也许是期末成绩,也许是曾多次向他们索要生活费,也有可能是忧于父母的唠叨。
即使没有书中的那些巧合,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这么多足以让我们害怕的存在。“我”是害怕的,所以忐忑地度过了这一天。连临走之际,也都未曾与他们好好告别。生活是残酷的,你再想告别时,他却告诉你,已经来不及了。
父母在我们成长时,也迅速衰老着。从夹杂着银丝,到两鬓斑白。在这快速的衰老面前,我们也只能手足无措地面对着同样手足无措的双亲。或许过去内心还隐藏着儿时的怨怼,可你也知道,在这么多年的幸福生活后,它们早已随风而去。在这各自余尽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做的是,珍惜以后每一次的相聚,做好每一次的告别。
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告别,不能留给下一次。步履不停,错失太易,请,在余生放慢些脚步吧。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2
这本书,如果按寻常一点的比喻来讲,像是平静大海下涌动的暗流,这股暗流最终将带你去向黑暗的深渊,抑或是光亮明媚的清澈水域,那最终须得有自己把握。
跟着地铁做轻微摇晃,读着这本书,不经意间,心脏被精细的手术刀划过,冰凉而又刺痛。
我怀疑这可能就是当时我想说出口却始终无法说出的'东西。难以言喻,无可奈何。
想起《狗十三》,然而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却通过多方的宣传 ,新媒体上的喧嚣,我大致就知道是怎么样的父亲,最终造就了怎么样的女儿。
在是枝裕和的这本《步履不停》里也是一样。
“我”为什么会害怕回家,“我”为什么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产生畏惧甚至恐惧,“我”为什么对死气沉沉的家庭气氛感到窒息?
说实话,我感同身受,甚至现在依然存在。
那种对“家”的恐惧感,同时又有对“家”的眷恋,既矛盾又纠结 去,让人不得不想逃离,父母亲却依然为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实际那是“爱”却太让人窒息了。
我现在处在23岁,但我知道即将将要面对的便是此书后半部分,父母老去而我应该在他们老去的时间中做些什么。
可是依然感到很刺痛。不舒服。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3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和良多一样,小时候的自己对父母充满了崇拜。上小学时,父亲对我而言就是万能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学业上遇到的重重难关,还是生活中产生的古怪问题,父亲都能为我解决。修电器,干农活,答疑解惑,上下学接送我和弟弟,也能很快和我们打成一片。听爸爸讲他过去的光辉实际,也是白听不厌,同时也享受着父亲以我为荣的快乐。童年的回忆里,妈妈则是扮演着严母的身份,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拿着一捆竹棍,不听话就抽我,经常能被打出血,皮开肉绽。是真打啊,去年和室友聊童年的时候,兴起时翻自己的旧伤还能窥见过去被家暴的“阴影”。
等到长大一点后,父亲的眼界在“见多识广”的我们眼里变得短浅且狭隘。曾经父亲津津乐道的光辉事迹在我们眼里也成了吹嘘,再加上母亲曾经对我们的家暴,导致之后我看到母亲都会蒙上一层恐惧的情绪,而弟弟也是直接和父母杠上了,拳脚相对。在外人眼里乖巧内向的孩子将浑身的刺都对准了家人,猜测,怀疑,否定,隔阂,冲突,再加一点点的温馨,构成了整个家庭的全部基调,敏感且脆弱,谁都不肯妥协,终于两败俱伤。也曾一度想要逃离,逃离生我育我的父母,逃离这个生长了十多年的城市,越远越好。
直到后来,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靠在父亲的背上时,父亲头上的白发晃得刺眼,曾经能给人挡住风霜的背似乎也随着时间而逐渐弯曲。而妈妈也时常隔一段时间就去染发,以此来掩盖她那成簇生长的白发。谁都不服老,可谁都会老。
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父亲还是爱津津乐道他的过去,母亲还是如过往一般尖酸刻薄,只是再没提过她的竹鞭。从前的父母霸道固执,不可理喻,现在依然固执且不可理喻,但似乎也能开始理解。没有真正经历失去过亲人,但也曾做过多次亲人逝世的梦,每次醒来都是泪湿枕头。也曾在梦里哭出声,醒时父母关切的眼神告诉我,还来得及,还未失去。
还未失去,可从未珍惜,或者说正如良多“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在外求学,却几乎从不给父母打电话,每次父母打电话给我,询问我在何处,絮絮叨叨地想让我的未来往他们期待的方向,这时候就会嫌他们唠叨。回到家中,也是更多地将自己封锁在房间,关闭亲人沟通的渠道。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但似乎从未真正进行交心。父母觉得我们还是孩子,所有决定都是不成熟,我们笑他们或许迂腐,不懂变通,囿于“短浅”的眼界。互相不理解,或者说互相不愿妥协,固执地监守自己的阵地,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个和良多家庭非常相像的相处模式。有欺骗,有猜疑,有抱怨,有冲突,累,也时常充斥着负面情绪,而更多的是温馨。而温馨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关怀躲藏在欺骗和冲突背后,害怕对方担心,害怕对方误入歧途,也会有恨铁不成钢。
有时候会想要向父母表达爱,但有些亲密的话,对最亲近的人似乎总是说不出口。人生路上,步履不停。至少现在还来得及。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4
下雨天应该最适合呆在家看书了吧。用了四个小时看完了《步履不停》这本小说。
作者整本书都是在描述着一段和妻子回家探望父母的经历,通过回忆短短的一天里发生的琐碎的小事,表达了自己未能在父母在世时尽到一个孝子的责任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人物形象通过大量对话被刻画地细致入微。平实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更加衬托了真实细腻的感情,很有代入感。
作者对待每个人的态度和感情都不同,而且都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仿佛自己就是这一家人中的一员。
可能我永远无法理解失去心爱的长子是什么滋味,但我一定会像作者一样经历失去父母的悲痛。一想到这里,虽然会很难过,但这就是人生老病死、世世代代的轮回,谁都难以逃脱。
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感情上多关怀一下父母,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孝顺并不简简单单是物质上给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切。
面对父母感情上的不和,做子女的不应该逃避,应该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维系,不能像书中表现得那样麻木。
想必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作者的歉疚可能会少很多。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5
最早接触是枝裕和,就是这部同名电影。一贯的胶片风格为故事抹上怀旧的色彩,夏日高温直射下变形的公路,透过层叠的树叶罅隙投下的光斑,老式庭院里玩耍的孩童,细琐中一切都这么温柔,温柔而又克制。
电影或者是书其实只是叙述了40岁的良多带着二婚的妻儿回老家的一天。大概每个非独生子女家庭都会面临父母没法做到对每个孩子都绝对公平这样的问题吧,在三个孩子的传统家庭中,良多是相对受冷落的一个。备受期待的大哥因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牺牲而成为父母心中永远的痛,更成为良多心中过不去的坎。
活着的人是永远无法跟逝去的人比的。
东方传统家庭的含蓄使得整个家别别扭扭。
而父母的老去并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子女刹那之间的'发现。良多是什么时候发现父母不再是当初那个权威的存在的呢?大概是从他发现洗手间装上了防摔倒的扶手开始的吧。整本书记忆最深的是一直由父亲看诊的邻居突然发病,而父亲只能等待救护人员到来,被晾在一边不知所措。我们一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我们又花了多少心思去关怀他们呢?
等到后知后觉的良多终于明白了父母,谅解了父母,却早已来不及了。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6
不知不觉中理性越来越盖过感性了,最近每天闲暇的时光很多,但却懒得思考,懒得感受。我们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应该就是从亲近的人一个个开始离开我们的时候开始,从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得最安逸自得的时候吧。以前听到谁家的谁谁怎么样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去年过年那天突然听到经常来我家拜年的叔叔去世的消息,不知不觉鼻尖一酸,不由得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是同龄人啊,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永远和陪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每次离家上学,爸爸或妈妈,甚至弟弟都会出动来送我到车站,同学们都调侃我说,多大人了,还要爸爸妈妈送,如果换作以前的话,我这么爱面子的人肯定就会勒令爸爸妈妈不要送我了,但开始懂得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以后,我一点都不觉得有多丢人,我可以独立,但不能独立到让爸爸妈妈觉得他们不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们一天天长大,对她们的依赖和崇拜一天天减少,这对他们太残忍了。
坐在图书馆里不知不觉打完这些文字,不知不觉又难过起来,好像一直在辜负父母的期望呀。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7
这个民族的细腻对情感更精致更微观的表达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而这本书也是我划线最多的一本了,觉着每一句都传神到位。一个儿子回父母家团聚这么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就发生在这短短的两天内却让我感觉貌似走完了整个人生旅程。从一个人的视角观察每个人的立场情绪表达,复杂绵密却从不拖沓没有大段的对白没有什么讲解似的剖析完全是用最真也是最敏感的心来洞察亲情的奥秘。
不管怎样总有一些事是来不及做的。
鸡毛蒜皮的羁绊是每个家庭构建的`最夯实的基调。而文章一开始就揭示出双双去世的那份宿命感与父母在现实中“活灵活现”的表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不断带着我去反省甚至有些地方让我十分压抑并不想跟着作者的情绪再递进下去人生怎会如此悲凉…
而我们不管怎样扮演角色又怎样在互动中快乐忧伤迷茫,我们终归要共同走向一个场景面对死亡。养育我们的父母并不会因为与我们怎样的爱恨情仇便给予我们阻止一切走向终点的超能力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目睹见证与无可奈何。
作者把这个人生命题原风原貌的铺在我们面前,虽然没得选择但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这个生命的魔咒如何生死循环我们能做的就是善待父母爱他们就现在。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8
看似平凡的一家,但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时主人公良太携家人回到久别的老家之后揭开了他们日常下的秘密。
在电影中打动我的镜头有很多,孩子们的手伸到,淳史说他以后想当想爸爸一样的钢琴调音师如果不可能的话就当医生,良太将揉碎的粘了起来,二代人讲述的蝴蝶的故事...
最打动我的对话是良太说母亲真残忍,良太的母亲说这是很正常的`,你现在不懂是因为你还没有为人父母,良太当时还气愤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孩子。
在这个家的每个人的形象全都通过作者手下的笔跃然生动的展现了出来:
父亲执念有人继承他的医生名号也出过轨,母亲发现了并保留下来了自己的秘密歌曲,大哥因救人意外去世这是一直围绕整个家的一根刺,二姐是这个家的润滑油也有自己许多的小心思,二姐夫则有点大大咧咧的,三弟娶了二婚的妻子事业不景气又想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三弟媳为人处事小心翼翼又敏感,她与其婆婆的对话一字一句都要斟酌一番再细细品味。
充满烟火气息又不乏励志,就像良太说的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很多时候就像在这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脚步不停,但却总是慢了一拍。是好是坏呢,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步履不停》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有耳朵读后感8篇
★ 生活读后感8篇
★ 保姆蟒读后感8篇
★ 开始的读后感8篇
★ 虎皮兰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