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读后感7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个人感受与文本结合起来,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常识》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常识》读后感7篇

《常识》读后感篇1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是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和科克斯(jeff cox)合著的一部描述制造管理专著,其以小说的手法,揭示了新形势下有关制造的全球新法则,高德拉特博士以他本人独创的toc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为世人提供了一条有可能优于jit(just in time)的更优秀的制造业新法则,而且能够让企业在相比较情况下投入更少而达到效果。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只要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或每个程序各自能持续改善做到最好,那么企业整体必然会有更大的改进,高德拉特博士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应该把企业视为一个系统,首先必须掌握和妥善处理这个系统内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个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否则,单单各自改进每个环节,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整体效果。

高德拉特博士同时告戒我们大家,不能盲目地死抱这些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个人总结了书中一些观点如下:

1、局部规模的经济性不一定总体就是最优的。如,合乎经济效益的采购就有可能会占用更多的现金,形成不合理的库存;某个制造环节的最大产能可能无助于总体产能,相反会造成过多半成品库存,如上等等。

2、要让所有的资源配置的原则统一于最终赚钱的目标之下(但需要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以为)

3、传统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有净利润(np)、投资回报率(roi)和现金流量(cash flow),制造业的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应该是有效产出(throughput)、存货(inventory)和营运费用(operation expense)。有效产出是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存货是整个系统投资在采购上的金钱;营运费用是系统为了把存货转为有效产出而花的钱。个人以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

4、表达目标的有效方式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库存和营运费用。要根据目标来维持产能,实现一个均衡的生产系统,并且要把产能调节到与市场需求均衡的地步。

5、由于流程各个环节存在依存关系,因此,尽量消除或避免上游环节的波动显得异常重要。

6、不应该在产能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生产的流量与实际需求实现平衡。

7、为实现整个流程的效率最大化,单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可以有些浪费,效率可以有适当的降低。

8、五步法则:1)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2)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3)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决定;4)把制约因素松绑;5)警告!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那么就回到步骤1),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系统的制约因素。

9、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发现并找到事物或流程运转的内在秩序,顺应这种秩序,必将能大幅改善绩效。

10、管理者所面对的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一种思考过程——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过程。

书中所提到的一些toc的法则,有的简单到甚至接近于常识的地步,这正是toc最大的特点和威力所在。读完此书后,个人认为,虽然书中提到的观点在经典教科书中也多数涉及,但该书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另外,书中主要提出了如何保持制造流程的有效产出、降低运营费用和保持合理有效库存,但其在如何与产品创新进行结合、经济的最佳批量与生产系统的柔性如何最好结合方面,未给出理想的答案,不能不说是略有缺憾。

《常识》读后感篇2

在这个曾经三讲,现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环境里,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上面有人是核心竞争力,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陈春花对管理的认知和论述,还是比较有借鉴、指导作用,也是完全客观公正条件下对管理的深刻、真正认知,是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极具实操价值的东西。

认真读这本书,起码能够提升自己对管理工作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更全面、更高层次看待企业管理行为,是对自己价值的增值行为。

我粗略看过一遍以后,没能够有任何超出其文字范围的看法,对照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倒是有些感慨,但是实在不适于放在这里。但我真诚的推荐各位把这本书细读一遍,并落实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自己起到提升作用。

下面的文字,基本上是对《管理的常识》的摘抄,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什么是管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作出最有效的事来。

一、管理的理解

1、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能够不做安排、不做岗位分析,不要让下属凭着自己的理解做工作而没有标准。不要让下属悟性领会揣摩。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上的对错没有意义,不要用对错评判管理、评判上司。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人是无法管理的,问题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因此无法评定、控制结果。(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没有做事的态度,那么就总是找借口或者敷衍了事,即使给了他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他也达不到要求。事是人做的,不管人,做不好事。)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有权力运用人事和财务资源。高层领导远离客户会导致反应缓慢。

对绩效附则第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绩效包括效益和效率。无绩效即为管理资源浪费。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不能对人的品德下赌注,管理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美国的反垄断法就是让企业在能够以垄断作恶之前拆掉它,让它没有机会作恶。)但是,在招聘和提拔时要以德为先。

2、管理是一种分配行为,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注意要等分即责权利对等。

3、管理始终为经营(目标)服务。经营能力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是把事做正确。经营决定管理做什么,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三、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1、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阐述获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4条原理: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

2、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即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承担职责。

3、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管理者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用激励的方式触动和推进员工工作、成长。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的激励就是有效的激励。

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四、如何能管理有效

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3个特征:时间管理、系统思考、培养人。

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不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替代同事。

五、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包括计划管理(后续专门一章讲解,计划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基础)、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计划管理是资源与目标匹配,三个关键元素:目标(是基准)、资源(是对象)和两者匹配的关系(是结果)。

流程管理是解决人与事匹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职位(无责任的权力)多过流程。实现流程管理要改变习惯:打破职能习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是权力与责任匹配。专业化和分权。分权不是授权,分权是分配者不再拥有这个权力。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层面,不要当作基础来做,否则适得其反。

(没做好基础管理就在企业里鼓动中层搞战略、鼓动全体搞文化,是作死。老板出去一交流、培训,回来头脑发热就大搞特搞,结果没有基础管理支撑,导致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是很多好东西在企业里做不好的原因,如现在恨不得全面搞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o2o,都属于跨阶段管理,后果不会好。)

《常识》读后感篇3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中国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而,当这个世界被连成一体,当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局中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没有人能有一双清明的眼睛?

很庆幸,当我读完《常识》一书时,我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至少,还有这样一个人,即便身处世界大局中,依然可以犀利地看到一切的本质,他就是梁文道。

时评,顾名思义,是对于时代现象的评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命短暂的报刊,好像过了这段时期,时评就显得落后而毫无价值了。

真的是这样么?就拿《常识》中的一篇《城管死于抽象的市容概念》一文做例,在我们都对于全国各地城管的野蛮执法口诛笔伐时,梁文道却用短短几百字犀利地点中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抽象的市容概念。说白了,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擦,当我们一心一意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当我们的政府下大力整治那些所谓的“非法小贩”时,理想主义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管不顾现实中市民的心态:如果有一个地方的商品能更便宜,我为什么不去买呢?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将人看成了那些城市规划图上冷冰冰的模型,他们遗忘了人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让我们再想一想,这种理想主义真的只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吗?其实不然,小到那些随口一说的承诺,大到某个领导的信誓旦旦的发展计划,哪一个不是可笑的理想主义的产物?为什么中国每年的gdp增速让全世界都羡慕不已却至今无法摘去发展中国家的帽子?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越来越忽视现实的重要性,我们躺在理想主义的摇篮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现在,你还认为时评没有长久的意义吗?时评和那些文学名着一样,都充满了对于时代的反思。所不同的是,时评以更现实的角度,更贴近生活的现象,更凝练的文字来揭示和批驳当世的种种问题,也许时评中的事件是时效性的,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决不会过时。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你需要一本《常识》这样的书来擦亮你浑浊的眼睛,没埋没的思想,让你能身在局中却仍旧清醒。

《常识》读后感篇4

今天在家听《开卷八分钟》,和老婆聊起这个节目的几个主持人,最好的一个自然是梁文道,随便几句聊天,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何梁文道的书评是最好的。

其实好的书评并不简简单单是评价一本书写得好不好,更加不是介绍一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讲的是什么,关键在于,您是否讲好了一个故事,或者,讲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故事或者道理中间,您会自觉的穿插这本书中对这个道理和故事来说重要的部分,读者希望了解和接受的部分。这是梁文道和其他主持人最核心的差别,更加是好坏书评的关键差别。 优秀的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构建情景,并让自己和读者融入情景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写小说如此,做书评如此,企业管理、企业培训同样如此,连个人训练都是如此,难道没有听说过有一种学习方法叫做“头脑实验”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大脑比较容易接受两种东西:第一种是情景化的东西,这个是《秘密》这本书强调的东西;第二种是逻辑化的东西,至少是看似逻辑化的东西。学好如何讲故事,如何讲道理,对很多方面都会非常有帮助。 以后的书评努力朝着这个方面发展,目前构想是两个方法:

1、构建一个小故事:描述一种情景,当然是书中作者重点描述内容所侧重的情景,然后将作者的某些观点(核心观点,或者我自己引申出来的观点)融入其中。

2、讲一个道理:这个有些难度,因为很多东西都要有背景知识,比如梁文道将中国的达尔文主义时会引述很多东西,从达尔文进入中国的时间点、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引入者如何引述达尔文主义的等等,这些东西靠我现有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姑且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吧!

其实,两种方法我都很难达到,毕竟自己读书的数量太少,知识背景还欠缺很多,只能说努力做好,说白了,就是努力讲好故事,努力讲好逻辑……

《常识》读后感篇5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梁文道味道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

·

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

《常识》读后感篇6

这是一个悠闲的寒假,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车水马龙。

这是一个忙碌的寒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全民抗疫,苦等春来。

宅家的时光仿佛袅袅炊烟只看到开头,看不到结果。客厅的绿植在冷风中无奈的摇曳,案头的书籍尘封着,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寂寞的时光以慰藉。吴先生《照亮校园的常识》便像是漆黑夜中的萤火虫,光亮照入眼帘。

手尖儿拂过书的扉页,先生深厚底蕴的文笔浮现在眼前。《简明的常识》教我在适当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照亮校园的常识》满足了我对“好老师”的所有幻想;《课堂的常识之光》让我明白授业解惑不仅在言语更在思维;《教师是守常识的学习者》沉淀了教育者的“心血”。

“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这些陈腔俗语当然不足言表我的感慨。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8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先生的高作让我如同遇到难题时突然打开了思路,恍然大悟。曾经的迷茫,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地总结汇报,绞尽脑汁与学生“斗智斗勇”……殊不知,反而忽视了教育教学中简明的常识、校园的常识、课堂的常识和教师的坚守。我们所有的“无从下手”和“疲于奔命”,都源于我们脱离了最基本的常识。

人们总是喜欢标榜自己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乐于标新立异,在出现问题和遭遇困难时,又病急乱投医,缺乏理性的反思,更没有回归简明的常识。对简明的常识少关注、少认识、更少尊重。而现实中,简明的常识却没有因为“冷遇”而被“雪藏”,反而能在不同情境中自我丰富。而这些丰富了的“简明的常识”必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带来帮助和引领。

“要想不背离常识,只有让常识融入职业习惯,成为平常。”先生如是说。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所有疑难杂症其实未必都复杂。我华夏几千年前就有“大成至圣先师”,我们所遇到的所有教学问题,前人早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虽然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宗旨不会改变,教育者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正确引导孩子:维持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等等,这是常识,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所有教育的敲门砖,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人尽其用。

校园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教育者,应当要尽可能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校园增光填色,要让他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若干年后再回忆起学校时,嘴角依然能够微微上扬,面带喜色。无论当年的老师对他们是严厉还是温柔,他们都能领悟这段经历的高贵与庄严,都能在他们内心深处成为一段充满感动的教育回忆。因为教育不仅是教孩子“怎样活着”,更重要是教孩子“怎样美好的生活”。

如果说校园是教育的分子,那么课堂就是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更离不开常识。“如果教师比学生能想、敢想,学生的思想就能没有边界。”先生在《课堂的常识之光》这一章节引言的中如是说。“学方法”比“学知识”更重要,“试一试”比“看一看”更有效,所谓“打破常规”不过是“换位思考”,所有“另辟蹊径”不过是“思维转换”。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多了解一点学生所想,教师就不会执着于“学生怎么会弄不清‘兽医不是兽而是人’这样啼笑皆非的问题”;教师有智慧的启蒙学生的思维,就能够优雅地“教”,学生也能有趣地“学”,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也都迎刃而解。一个精彩的堂课,绝不是老师的“表演”如何完美无缺,而在于学生的“接收”是否天衣无缝,课堂的高效在于学生在课堂有多少“恍然大悟”和“原来如此”。

言有尽而意无穷。先生高作沁人心脾,百读不厌。轻轻的合上书,柔和的日光透过书窗温柔地洒向陈旧的封面,寒冷的冬日有了些许温暖。

疫情还在继续,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恢复无处不在的喧嚣。万籁俱静,沉浸在这寂寞的岁月里,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充实,弥补教育稀缺的精神。再不久,当街道恢复往日的繁华,希望我们仍能够对繁花似锦充耳不闻,时常翻阅枕边书,保持思考,不断学习,点亮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灯塔,不断前行。

《常识》读后感篇7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常识》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船长作文7篇

读后感启示作文7篇

梅花读后感作文7篇

钓鱼读后感7篇

《宽容》的读后感7篇

观潮,读后感7篇

《开学》读后感最新7篇

毒品的读后感7篇

《孔子》读后感参考7篇

豌豆公主.读后感7篇

《常识》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