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有意义的书以后我们需要通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想法, ,读后感需要做好认真分析这一本书中的种种情节,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白洋淀,读后感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白洋淀,读后感篇1
第一次见到这样与众不同的著作,一下子就知道那些名流作家为何把孙犁捧得如此之高了,确实,这本书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作者的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和记录琐事上了,很少有过描写残酷战乱的场面,在那样的年代,孙犁果真非常乐观。
翻开书,好像走进了一个个细微励志的故事里,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但真的看不见杀生抢掠的画面,抗日精神就是从作者笔下那一个个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走进《老胡的事》,你会被梅的秀丽所吸引,走进《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和妇女们勇敢值得钦佩,走进《芦花荡》,老头子的好强能干,机智自信令人震惊;走进《藏》,你会了解浅花有多能干,走进《光荣》,你会认识到秀梅的体贴、细心,走进《村歌》,双眉的正义、志气,好胜蛮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吧,从这些农村妇女的身上就流露出许可多贵的品质,而作者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来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整部书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冀中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为了让在外边抗日的丈夫安心抗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和蒋介石军队,一力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并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实则不易。那些处在战争背景下的人们,虽然深受战争的威胁,但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美的存在,这些美好的人物,和白洋淀美丽的景象一起为我们造就了一幅幅白洋淀画图。他们看起来貌不惊人,普普通通,可最后却成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英雄,给人以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本著作让我震惊,也十分感动,受益匪浅。妇女们都能拿起枪来战斗,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样成为祖国的光荣!
白洋淀,读后感篇2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所写,它主要分为两篇,一篇是芦花荡,一篇是荷花淀,但我更喜欢的是荷花淀,或许是因为一听到荷花两字就感觉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吧,眼前仿佛溢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
这本书的第三节写到了主人公水生嫂编芦苇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里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水生嫂的纯朴、勤劳,也写出了夜已非常深。作者写景是随着人的眼神而动的,“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来,带着一股荷花的清香。”那一层薄薄透明的雾,使画面变得非常神秘,荷花的香气更为这优美的景色添加了一抹亮色。然而,景色是这么优美、平静,但水生嫂的心情却格外不平静,夜已这么黑,自己的丈夫还没回家,她正着急的等着自己的丈夫回来呢!这里水生嫂夫妇的恩爱情状,与后面他们的互相照应,都能看出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打破了这和平美好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水生嫂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根本原因吧!
书中,妇女和孩子都可以为国家而付出,为自己的亲人而付出,他们从来不是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多人有和平美好的生活。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学学过的一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五位英雄面对日本敌军的追杀,选择了牺牲自我,最终坠入悬崖,他们的壮烈牺牲,正是最伟大也最令人震撼的爱国行为!作为少年人,或许我们做不了太多,但至少,我们可以培养好自己的品格,锻炼好自己的能力,将来把自己的肩膀化作国家的一处栋梁。今天的努力是为了以后国家的强大,因为少年强,则国强。
白洋淀,读后感篇3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之间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书中讲到了日军和汉奸对百姓的迫害;讲到了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游击队;讲到了人民对八路军的帮助和依赖;讲到了百姓们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此书中有一章,我印象很深,名叫《村歌》,其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双眉。双眉多才多艺,会干农活,能当领导,而且还参加了剧团,唱得一嗓子好戏,还能编写剧本。至于她的性格呢,有缺点——好胜。
领导人时总爱给人下死命令,不服从她就生气,弄得大家都很怕她,怨声四起。再加上她好说笑,好打闹,好打扮,闲话就来了。她又没有民心,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流氓”“破鞋”,村里整组时就决定把她撤了,不让她参加生产组了。幸好老邴来了,他帮助双眉回到了生产组。
双眉被编到了一个“落后组”里,领导一群落后点的妇女。大家都觉得这个组弄不了多久,双眉却不服气,还要挑战全村认为最棒的李三互助组。很快,双眉的组组织起来了,刚开始发生了不愉快,但双眉记着老邴对她说的,要改掉强迫命令的习惯,积极地去开导、动员大家。渐渐地,这个小组团结起来,厉害起来,人们对双眉也大有改观了。文章结尾,伤员们想看戏,有人问:“谁来演啊?”立刻就有人说:“双眉呗!”可见双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了,我也很为她感到开心。
我之所以喜欢双眉,是因为她不服输的心态感动到了我,面对人们的谣言,她选择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也会改正身上的错误。试问这样一个聪慧能干又知错能改的姑娘,谁不喜爱呢?
其实不只是双眉,书中许多妇女都是这样的。她们聪明能干,丈夫参军后担起了家中的重任,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做地里的农活;她们识得大体,家里人参军不反对,只是在心底默默挂念,支持改革政策,斗地主,上冬学;她们善良朴素,八路军来了总是好吃好喝好住地招待着,即使自己在啃硬馍馍,伤员来了也是细致入微地照护着,让人感到心底一暖。
这些农村的妇女们是十分平凡的,也许过了三代,人们就会忘记了她们的名字。但平凡并不能阻止她们为抗日事业,为国家的未来做出奉献。政治书上说:“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也要学习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妇女,学习她们朴素的作风;学习她们逆境中求生的坚韧意志;学习她们为他人着想的奉献精神,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在白洋淀,像侯卓夫这样不向敌人屈服、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铸就了白洋淀“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涵。
昔日的白洋淀,积淀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动力,今日的雄安新区昂首阔步,正传承着白洋淀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气息,续写着白洋淀的传奇和不朽。
白洋淀,读后感篇4
?白洋淀纪事》描写的是战争时期农民们尤其是广大妇女们的生活。作者运用朴素淡雅的笔调,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丰富多彩。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村歌》,里面的姑娘双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对她的同情,更多的是对她知错能改、心胸宽广、忠于革命的顽强乐观的斗争精神的敬佩。但同样的,“小黄梨”也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因为从我的角度来看,“小黄梨”完全是“黑夜中的双眉”,没有团队意识,没有感恩之心,自私自利,不顾大局,胆小,不敢直面自己的过错,但在这里,作者并没写人们的“表里不一”而是直观地写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朴素平淡的笔调却将农民的朴实、顽强、信任和当时战争的激烈反衬的淋漓尽致。
这当中,还有一位“女将”——蒿儿梁女主任。这位女主任和她丈夫的生活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分化和战争状况。作者只是一笔勾勒了我们战士的战斗情况及生活条件,却将大把笔墨用在了描写蒿儿梁的经济情况、女主任的身份和丈夫的为人处事上,点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苦,革命者的乐观自信,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以及人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而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是作者正义的怒吼。它们并不是什么豪情壮志的誓言,不是什么痛心疾首的悲号,就是一句句平淡的描写女主任乐观开朗坚定的家常话,却透露出了对战争的习以为常,以及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坚信。作者对女主任的身材、相貌描写,让我不禁从心底发出了对女主任的赞叹与崇敬!这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还有一处,就是这部书的开篇与结尾都有一个“划船”的老头。当读完全文的高潮后,又在结尾部分看到这么一个“撑船”老头,虽然我并不知道前后是否是一个人,但我觉得心安了——这个好强、朴实、聪明、机智、正义甚至略有些可爱的老爷爷还活着,一瞬间,仿佛一切都没发生,可《白洋淀纪事》却没有了再多的页数。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拉开了序幕,又以同样淡雅的笔调为《白洋淀纪事》画上了句号。虽然整部书都那么低调,可当我们随意翻开其中的任意一页,那种在刚读时从未有过的、像观看战争现场一样激烈的感觉齐齐涌上心头——这大概就是孙犁本人的特点吧。
整部书中妇女的形象看似大致一样,其实又各具特点。在结尾部分,我仍然意犹未尽,不断想象从今以后农民的生活:这就是白洋淀吸引人的原因,它不是草草的结束了事,而是与开篇呼应,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白洋淀,读后感篇5
苏轼曾说过:“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读完《白洋淀记事》,这句话就一直在耳旁萦绕,一本好书,大抵都会让人如此吧。
这本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主要描写了战争中的人们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坚持生产并且团结一致地打击敌人。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秃大娘一家,坚持种田、辗米,不畏酷暑严寒为战士们送水提供粮食,孙女二梅带领全村妇女开挖水道,战士水生为了抗日,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满怀着希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胜利。正因为他们不畏生死,不放弃,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不禁皱起眉头,早在幼儿园大班暑假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拉丁舞,记得那时是一位男老师教学,经常用戒尺敲打我们的手臂和腿来规范动作,一节课下来,大家都累得不成样子了,有几个小朋友一下课就哭了,我也哭过。渐渐地,我开始为了不去上课而拖拖拉拉。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极不情愿地完成了暑假班的舞蹈课程,第二学期,当妈妈再次提起学习拉丁舞时,我几乎不假思索地拒绝了。
直到上小学后,每次收获节看到同学们在台上表演节目时,我都特别渴望自己也能有展示的机会;竞选大队委时,看到大家都能表演拿手的才艺,我也心生羡慕。于是,我再次向妈妈提出想学拉丁舞,妈妈便把我曾经学舞蹈的事讲了一遍,最后问我:“这次真的想好了吗”?我坚定不移地回答:“是的”。妈妈对我说:“决定去学一项本领,就不能因为一点点困难就放弃,如果是这样,到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什么收获都不会有”。我点了点头。于是,她带我去了好多家舞蹈培训机构体验,最终定了下来。和以前一样,老师也会拿着戒尺敲打我们的手臂和腿,而这次,不管舞蹈练习有多累,我都没有想过放弃。日复一日的练习,年复一年的考级,让我更加热爱舞蹈。
到了四年级六一儿童节,我和同学编排了舞蹈节目并登台表演;五年级竞选学校大队委时,我在台上展示了一段拉丁舞,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并成功竞选上大队委员。
我坚信,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到最后我们都会有所收获,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白洋淀,读后感篇6
在冀中平原上,有一个小村庄,叫白洋淀,那里的芦花做席子格外的好。就在这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抗日的烽火正悄悄蔓延。
?白洋淀纪事》里面没有什么英雄人物与事迹,只有平凡的农民与村级干部的互助互利,落后分子与积极分子的矛盾,以及游击队员对家乡的思恋……平静的日子却掩盖不住人民解放前生活的苦难与凄凉,以及解放后艰辛与欢乐。
董存瑞炸碉堡固然可歌可泣,黄继光堵枪眼也的确让人感动;狼牙山五壮士的奉献自然更让人深受震撼。可是,革命的胜利,绝不是单单建立在这些英雄身上的,而是建立在数百万人民子弟兵身上的,是建立在艰苦奋斗,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游击队员身上的,更是建立在成千上万的因帮助解放军而受苦受难却依旧热爱共产党的人民身上的。
如果说英雄们是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驱散了四周的阴霾;那么觉悟了的人民群众就是缓缓升起的朝阳,更是让黑暗无所循形。他们固然微不足道,思想也未必那么进步,但千千万万的群众,就能对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白洋淀纪事》,就是讲述了千千万万小人物事迹的一本书。没有人描述他们,也没有人想到要去记载他们,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怡然自乐。但是,一到山河破碎,硝烟四起时人人都拿起了武器,人人都成了战士。就是这些英勇抗战的前辈,还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祖国。
革命也走过弯路,根据地也被扫平过,但是在幕后的人民却从不会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台上演员的表演如此精彩,是因为幕后众多的群众支撑这帷幕;我们记住了演员的名字,难道就该忘记群众的艰辛吗?
如今,百岁老人们都挡不住时间的流逝。但是,请不要让他们平凡又伟大的事迹,胆怯又英勇的精神,随着时间一同逝去!请记住他们,这些给了我们新生活的伟大的老前辈!
白洋淀,读后感篇7
生活在安逸时代的我们对战争没有过多的认识,如今的和平生活也渐渐让我们淡忘着那些战争年代的故事。在冀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抗日的烽烟逐日蔓延,一群朴实淳厚的农民们挑起了抗日的重担。
这个小村庄很平凡,确切说这一本书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可言,仅有一些朴实的农民兵奋斗着。也许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就义让我们难忘;又或许黄继光堵枪眼的赴汤蹈火;也有刘胡兰的15岁舍命为国家。革命需要英雄,可是革命的胜利同样需要千百万平民百姓的付出。如果说英雄们是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驱散四周的阴霾,那么觉悟的人民群众即是缓缓升起的朝阳,更是让黑暗无所循行。
众多情节中,我一向对其中一个耿耿于怀:讲述的是一个刚刚年满15岁的小伙子,原生,在同村人秀梅的指导下走上了抗战之路的故事。在早些年原生的父亲就给原生定下了婚事,一个大他5岁的农村女子,小五。原生跟随部队一走就是好几年,秀梅成了村里的干部,其实很多妇女应对的都是这样孤寂的生活,丈夫常年在外打仗,杳无音信,那些明事理的妇女还好,觉得自我的丈夫为国家做了贡献,感到无比光荣,尽管丈夫牺牲在战场。可是总有一些顽固的落后派不会这样认为,而原生的妻子小五就是这样一个人。战争,时间过得多快,每个人要想的,要做的,又是多么丰富啊。小五渐渐不安静起来,先是经常和婆婆吵架,之后经常住在娘家,偶尔回家一次,就和婆婆吵架,秀梅在劝说小五时说道这样几句话:"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光荣也不能当男人,一块过日子!这得看是谁说,有的人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得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尽管是句句在理,可是对于小五来说这些话并没有对她产生影响,还是毅然决然的和原生离了婚。其实这一故事的小插曲反映的就是封建的落后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对我国抗战的不自信,但值得庆幸的是之后我们胜利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也许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都是普通人,可是我们需要坚信我们在做好普通人的同时也能创造出属于自我的辉煌人生。作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我们远离了战争的烟火,那么我们更需传承白洋淀的精神,谱写出我们的青春华章!
白洋淀,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