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是提高我们写作能力及思想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5篇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篇1

初读《夏山学校》,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自由、平等是贯穿《夏山学校》的两个最关键的理念。

尼尔和妻子在创办夏山学校是,有一个基本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这便为学生的自由打下了基础。在《夏山学校》一书中,尼尔开篇就提到了自由,他是这样描述夏山学校的学生的:“上课完全自由,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可见,在夏山,孩子们拥有是否上课的自由权和选择权。那上课自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难道上课时教室空无一人,或者是教师讲课时学生都在干自己的事情?答案是否定的,在夏山,是没有考试制度的,学生学习或者去上课都是因为兴趣,有了兴趣还愁不想学习吗?九岁的戴维会因为感冒咳嗽而不能去上自己最喜欢的地理课而悲伤痛苦,同学们会因为上不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感到惋惜……这就是夏山学校的魅力。同时,夏山学校所秉持的自由也并不等于放纵,夏山学校是一个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天堂,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可以在学校里为所欲为。在尼尔看来:年轻的妈妈认为他三岁的小孩用墨水涂大门是在自由发展是荒谬的;三岁的小孩要在饭桌上行走也是要制止的。自由是建立在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基础之上的。

在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尼尔本身也并不例外。在夏山,学生和所有教职员一样,具有表决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力,师生之间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五岁的比利会因为尼尔不在他的生日邀请之列而让他离开,同样,尼尔也有权让比利离开他的办公室。在夏山,学生是不怕老师的,甚至可以肆无忌惮的和老师开玩笑,而老师们也乐在其中,并不会因此生气;对所有的老师,学生们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是称为某某先生或老师。这样的教育观念让夏山的所有学生都获得了一种“超能力”——自信,从夏山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会唯唯诺诺、畏缩胆怯,而是充满自信的。就像杰克所说:“夏山给了他绝对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刻在骨子里的,能让其他人真切感受到的。

夏山学校中自由平等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平等,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大多是被压制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像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我认为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可以借鉴夏山学校中有利的教育理念,以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篇2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虚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篇3

春天到了,芳菲满园,看那满树粉嫩的桃花,我会吟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每当我看到温暖的太阳与皎洁的月亮,我会吟诵“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每当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偶像赵丽颖的图片,我就会想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每当我看见翠绿挺拔的竹子摇曳生姿,我会想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也不管是朝廷,民间,边塞,都在这本书得到阐述与诠释。读这本书,不仅能品最纯真的文字,也能窥得历史一角。

我最喜欢的是《国风·卫风·木瓜》,这首诗令我想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从千里送来的鹅毛虽然很轻,但我的情谊是重于泰山。而《木瓜》中送的虽然是比鹅毛重的木瓜、琼琚,但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尽管朱熹说这是写爱情的,但我觉得这是写友情的。这让我回忆起我小学时代的一个好闺蜜,自从我们成为好朋友后,她时常送礼物给我,而我只回赠过两次,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友情,因为礼物只是我们友谊的一种见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里都喜欢牵挂着彼此,对彼此的情谊是重于泰山的。现在的我们,尽管不在同一所学校,但我们依旧有联系,友情的温度并没有下降。

诗经不仅让我体会到友情的珍贵,还让我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倾城倾国的美人,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了这几句诗,我仿佛看见了庄姜从书中走出来一样,举止端庄优雅,相貌沉鱼落雁,身段曼妙多姿,如仙女下凡一般,令人回味无穷。还有《国风·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将我带入一个静谧的情景,皎洁的月亮,向大地撒满银光,它照耀在了月下的美人身上,映照出她姣好的面容,微风撩动她的头发,步态轻盈,让男子“劳心悄兮”。

?诗经》还描写了劳动者的疾苦,《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也许也道出了许多现代人的心声,哪个人不需要为生存奔波?只不过有的人干了一辈子,还是要起草贪黑,生存的很艰难。每次看到清洁工早早的出现在街道、小区,到晚上还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就会感叹:生活艰难!在这个世界上,哪个人会一劳永逸呢?同时我也想到日夜为我们操劳的父母,他们不仅要养育我们,同时也要辛苦地工作。我们不应该嫌弃父母这样那样,而应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才对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不正是许多父母的写照吗?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埋怨我们的父母呢?

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这一季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其中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争议:主持人龙洋在形容一对革命中结缘的老夫妇时,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在《击鼓》中意为:“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是形容战友之间的情谊。但现在很多人都理解成形容爱情的。有网友在底下评论,既然现在都是这样理解了,主持人用这句话也没问题吧?我倒觉得理解诗经就该理解它原来的意思,不该失去它原汁原味的意义、情感。读《诗经》是为了什么呢?不仅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真切、正确的感受,书中的那一段历史不应误解它原来的意思,应还原它原本的美。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篇4

我今天读了《蛋糕学校》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瑞琪儿候斯法特写的。讲的是爱吃爱做蛋糕学的男孩雅格的故事。

雅格曾是一个懒惰、怯懦、孤独、爱吃的小孩子。他不喜欢数学,觉得他自己永远学会数;他也不喜欢语文、不会阅读。每当阿菠慈小姐证他站起来读书,总要逼着他读,并且雅格还读得断断续续的……

因为做糕点,雅格变了。雅格变得坚强了、乐观了、积极了、有勇气了、受到大家的欢迎了……更重的是雅格喜欢上数学;学会了吐字清晰地读书了,交了很多亲密的朋友。

雅格在做蛋糕中成长,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兴趣和梦想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现你的梦想需要好成绩,你就会去认真学习,只为了你的梦想的实现!蛋糕学校是雅格成长的学校,相信我也会有一所属于自己的“蛋糕学校”!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篇5

关于怎样组建小组,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佐滕学先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的一些教师存在的误区,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的建议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应当怎样组织小组

小组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组成同性别的小组,因为男女生混编有利于激活合作性思维;二是人数不宜多也不宜少,多了往往有人会成为“客人”;少了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

二、何时实施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学习的合作化”,比如互相交流、核对答案、帮助学困生等。二是“冲刺与挑战”,这是小组学习的最佳境界。也就是说,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了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比如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佐滕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有些问题在课堂中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学生理解,但实施了“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作出解答。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何时结束小组合作学习

遵循的原则是:小组学习应当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比如,预定实施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仍在进行,可以延长到15分钟。反之,预定实施15分钟的小组学习,倘若“学习”不能形成,那就应当5分钟打住。

四、教师应当做什么

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之中;二是关照难以展开讨论的小组,推进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教师不必事事躬亲,包办代替。

教师容易出现错误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的提示、引导、强调,干扰小组的正常讨论;二是单独帮助那些不能参与小组学习的学生,个别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佐滕学先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做的是,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里的学生沟通起来,而不是分别回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塔上的猫读后感400字6篇

塔上的猫读后感400字推荐7篇

花田上的手绢读后感8篇

塔上的猫读后感400字最新7篇

塔上的猫读后感400字模板8篇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8篇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推荐8篇

苹果上的外婆100读后感精选7篇

《手绢上的花田》的读后感8篇

草原上的房子读后感6篇

建在坟上的学校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