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案的写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关注,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与生物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1
一、 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
及课时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答案:课文第一段。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作业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2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生理盐水(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4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做些预设,指导学生自读,帮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识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内容,筛选“生物入侵者”的有效信息。
2.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筛选获取主要信息,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对待“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
?教法学法】:
1、板块教学法
2、学法指导:筛选、勾划中心句关键句及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侵”导入,做好铺垫——我的课前在准备。
一说到入侵,我们就会想到销烟弥漫的战争,同学们应该听过“__x”这个地名吧?(找学生说说__x,师追问:谁是入侵者?)其实,生物界也存在着“入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9课的学习——《生物入侵者》。
二、自读课文,筛选问题——我的地盘我做主。
1、自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尽量提出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自读,教师巡回视察阅读情况。点拨:注意抓中心句、关键句)
要求:阅读时间大约为6分钟。
2、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请同学们谈一谈读过课文后,你希望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设)——
a、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b、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什么作用?c、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者”d、对于“生物入侵者”持什么态度?
三、合作探究、精彩研讨——我的力量有多大。
分组探究有关问题(课堂随机调控)
教师相机加入关于说明方法的引导内容。
四、拓展延伸、关注生态——我的家园我有责。
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说明:辩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是与非的定论,但在辩论、求证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物。也想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作者的观点倾向是什么?
观点2所需材料备注:抓住“来自异国他乡,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使得本土生物纷纷凋零甚至灭绝”等特征思考。(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物入侵被称为“生物界的世界大战!生态系统的癌变!”它的危害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我们万不可掉以轻心。《生物入侵者》这节课要结束了,但对“生物入侵”的思考和关注永远也不会停止!让我们从小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环保意识,关注自然,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请从课文中任意选择三个成语造一个句子。
2、以〈〈生物入侵要不要人为干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入侵
问题
干预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5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常见生物的名称,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总是表达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共性,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学练习,进一步熟悉生物的主要类群。教学媒体:多媒体介绍部分生物易于识别特征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张謇及南通博物苑的图片)同学们一定知道张謇先生,张謇先生于1905年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光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还有一个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它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展馆。创建时张謇先生特意设立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张謇先生这样做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师法自然也就是向自然学习,研究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生物,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灵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的生物(展示图片)
学习新课
那么,什么是生物呢?(展示树林图片)
当我们徜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树林中,脚下踏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阳光,聆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想问泥土、空气、阳光、水是生物学吗?(请学生回答)。哪些是生物呢?(请学生回答)。泥土、空气、阳光、水等被称为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学生回答)。生物的英文是livingthings;即有生命的东西。非生物叫non-livingthings,即无生命的东西。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也许有同学又要问了:什么是有生命呢?作为生物会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让我们欣赏完大自然的几个精彩片段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展示含羞草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含羞草。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请学生回答)。(展示光合作用、狮子、甲壳虫视频)。下面我们要看的是针鼹,一种卵生的,却能哺乳的.奇怪的动物。(展示针鼹、荷花、种子萌发、蝌蚪发育、仙人球视频)。
来自大自然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我们已经欣赏完了,在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的生命现象。你们还能说出生物其它生命现象吗?我们来做点提示(展示父子、母子照片),这张照片上,你们能发现什么生命现象?看看这一张,这是我和我儿子,你们看,我儿子小眼睛单眼皮,我可是大眼睛双眼皮。这说明生物上下代之间会出变异的现象。(展示尿尿小童的图片)。现在你们想到了生物什么生命现象?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展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图片)。我们再来看这一张,这是植物细胞,这是动物细胞,除病毒以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有规律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生物都有严整的结构。形形色色的生物居然有我们将继续讨论。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大家欣赏一场特殊的足球比赛。(展示机器人足球比赛视频)。
你们看这些机器人足球运动员能运动吗?足球过来了,它们也能以合适的方向冲上前去踢球,这也是对刺激反应了,这此机器人算生物吗?
我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讲座上面的是不是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物。蚯蚓、蜗牛、蝴蝶、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油松、肾蕨、葫芦藓、海带。除了这些生物以外,在我们的周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哪些其它生物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180万种以上。如此繁多的生物,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它们呢?需要进行分类。让我们来做一些尝试。我们把同学们举出的生物归纳在这儿(打出生物名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它们跟哪一幅图上的生物是同一类。(请同学们参考背景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如果要把图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应该如何分?(学生回答)。动物可以分为两部分,蚯蚓、蜗牛、蝴蝶是一部分,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是另一部分。请你们想一想,这两部分动物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学生回答)。前者被称为无脊椎动物,后者称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95%。进一步细分,植物中,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地钱等属于苔藓植物;肾蕨、
凤尾蕨等属于蕨类植物;无脊椎动物中蚯蚓、水蛭等属于软体动物;青蛙、蟾蜍等属于两栖动物;鸡、鸽子等属于鸟类;狮子、兔子等属于哺乳动物。复习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例题,讨论回答。
?例1】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含羞草、真菌、水
b.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猫、蘑菇、细菌
d.蝴蝶、小鸟、钟乳石
解题思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不具备生物基本的生命特征。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答案:c
?例2】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特征。
a.生长、发育和繁殖b.生长
c.发育d.繁殖
解题思路: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命特征。猫妈妈生小猫、后代再生小猫属于繁殖特征,小猫长大属于生长和发育特征。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本生命特征的理解。
答案:a
错因分析:要对题中的“生小猫,能长大,再生小猫”的信息点和生物的特征全面理解。只注意其中的“生小猫”一点,就会错选d。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长);
2.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3.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它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应激性);
5.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6
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
组织学生发??
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
三、总结;
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总结:判断植物的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依据,不是有无胚乳,而是子叶的数目。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如慈姑);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如蓖麻)。
板书设计: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一、实验: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探究活动
蓖麻种子的观察
步骤:
1、观察蓖麻种子的外部形态。
用手捏一捏蓖麻种子的外壳,它很坚硬,光泽而有花纹,这是种皮。种皮的阔面中央有一条纵线叫做种脊(图示)。种脊底部有浅色的海状突起,叫做种阜。它是种子在果实上着生的部位。
2、观察蓖麻种子的内部结构。
(1)剥开种皮,可以见到它分两层,外面一层是坚硬的外种皮,里面一层白色的薄膜是内种皮。
(2)种皮里面占有大部分空间的是胚乳。蓖麻种子是有胚乳的种子。
(3)沿种脊纵切种子,可见胚乳中央有一条裂缝。在裂缝两旁,贴近胚乳的是两片子叶,很薄,嫩黄色。在靠近种阜的一端可以找到胚芽、胚轴和胚根。蓖麻属双子叶植物。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篇7
73、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合理密植等。
光能
熟练书写光合作用表达式: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p124)
叶绿体 (储存着能量)
认真领会3个实验:p122-123。
74、植物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的如:田间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
降低呼吸作用强度的如:贮藏粮食时保持低温和干燥,
贮藏水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等。
线粒体
熟练书写呼吸作用表达式: 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p129)
(储存着能量)
认真领会3个演示实验:p127-128
75、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其中,光合作用起了重要作用。
如何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①保护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② 开展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6、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