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观后感7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一份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传达影片中的积极思想,写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能力,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梵高》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梵高》观后感7篇

《梵高》观后感篇1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观后感篇2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no trouble,she is no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梵高》观后感篇3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又或者说是他那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欧文斯在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时写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位著名的美国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梵高最后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这不是最终的痛苦,悲剧是最后开枪身亡。看完这本书,感慨很多,许多人说: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当我看到他面对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击时,他都锻造着自己。不屈的头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坚韧,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个钢铁一般的执着的追求。我想:他是为绘画而生的,绘画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与其说是另类,不如说更是一棵奇葩。他那类似儿童的创作,让他无法被世人接受,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每一抹绘制的是他笔下的生物和贫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是否记得那明亮又张扬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纯朴的麦田,还有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在看过不少画家的作品后,不禁抒发感概: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颜料中他大胆的用色深红,铭黄,碇蓝,冷紫,苍绿。很多时候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那种粘稠像是无法稀释和抹匀,用画笔轻轻一旋,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带着一种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在麦田里散发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又像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那种无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谁能明白?梵高是个低调的画家,但却处处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为什么,却也不在意。因为他只是潜心去做画。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后,我们要告诉你,他是一个高产的画家,每天都沉浸在绘画的创作之中,风雨无阻,他渴望画画,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画却要时时刻刻的画和点评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只是追求着绘画上的个性表现,却又在画中无声的展现出生命力。

梵高的忧郁是全人类的过失,他本是快乐的,他向往快乐。梵高把他的内心世界全部表达在画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人们透过画布看到了他滚烫的心:朴素、善良、执着、热情、高贵的心。多少年后,人们在他的画作前流连往返,唏嘘感叹。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临摹《向日葵》。“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观后感篇4

vincent这首歌第二句歌词是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grey,基本概括了我对梵高式色彩的认知,直到我亲眼看见《鸢尾花》,才发现梵高也可以用明亮的色彩表现生命的澎湃。《至爱梵高》从头到尾的色调大部分也是“blueandgrey”,偶尔闪现的金黄麦田就尤为震撼,总让人觉得,他并不绝望,他对生命有着太多希冀。影片故事讲述得不急不缓,结构工整,配乐克制而轻盈,与梵高的色彩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

故事情节我是烂熟于心的,起码还是源于现实,只是把梵高塑造的太过诗意——一个狂热孤独且纯粹的艺术家。基于那本九百多页的《梵高传》,其实梵高并不像他那些抒情的信件所表现出的那样纯粹,对于普通人,他并不招人喜爱,对于家庭,他也丝毫不负责任,然而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我经常想起,梵高是幼稚的,容不得虚与委蛇,也容不得虚假与妥协,起码他与医生那场争吵,我觉得不仅有艺术上的真实,更是梵高在现实中的写照。

影片采用的手段令人第一次体验到梵高画作中的流动感——他的画总能让人的意识体验到存在并不仅仅是存在,这种流动性成就了美学上近似永恒的美感,需要敏感的体验,与之相比,影片这种流动形式也就是形式而已了。这种动画电影并不算技术上的革新,但绝对是艺术片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只是我不确定绘画究竟遮掩了多少演员表演时的灵气。梵高的一生为什么让人着迷呢?

我想,他画《星空》时的状态,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经历的状态,那种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看到了世界的意义,并记录下来的满足。而他自己,其实就是我们的象征——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寄希望于与世界和解,但perhaps,they never will...

《梵高》观后感篇5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梵高》观后感篇6

首先得承认,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位隐秘而伟大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我是一个门外汉和伪画迷。《星空》和《向日葵》,是对他的全部了解。所以,要感谢休·韦尔什曼和多洛塔·科别拉,用一部伟大的作品,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一种全新而壮观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和他背后的故事。

7年,15个国家,125位画师,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真人演员与绘画作品相结合。在cg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用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表现方式来演绎一部电影作品,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个空前的成功。

美轮美奂,精彩绝伦。

每一帧,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影片从一开始就用一种不一样的色调和叙事方式,让人迅速地融入电影当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引人入胜。油画的渐变色同速写的黑白交相呼应,剧情的发展也因为这色彩的变化而变得清晰和富有层次感。梵高的一生和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星期,被浓缩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用一种无法形容的变幻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片尾《vincent》适时响起,积攒了一整部影片的复杂情绪,在这熟悉的旋律间,好似得到了释放和解脱。

当黑色的留白逐渐被色彩所取代,文森特.梵高在荧幕上缓缓回眸。那个背影,那个眼神,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故事,或许,这是一个结束,也是另一次的开始。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用一种伟大致敬另一个伟大。

《梵高》观后感篇7

看完这部电影,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的在影院里伴随着非常动听的结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坐到了终章。这是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画面起于星空也终于星空。

进入画作《星空》的内部探究梵高自杀原因之谜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而伴随着剧情推进的一幅幅油画总有我曾经看过的梵高的油画作品,这是细心才会发现的彩蛋么?

如果你耐心坐到结尾会发现其实有更大的惊喜!从剧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我喜欢的推理悬疑类的剧情。梵高自杀原因至今莫衷一是,电影里主角追随梵高自杀之路的调查和主角对梵高死前所真实接触过的人的盘问,有着鲜明的《罗生门》的特点,最终答案如何我也不剧透,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电影主角也有自己的答案。在我心中,梵高自杀原因就是为了艺术献身。以上都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优点-油画电影手绘制作-也造成了电影画幅屏占比不全留有黑边的缺点,但相比于电影主题这不算什么重要的缺点。

另外,这并不是全篇彩色油画,二刷电影前待确认电影里人物在涉及剧情回忆时,黑白油画场景是手绘还是cg制作的,如果真的也是手绘那我只有叹服了!这是一部油画电影/推理悬疑有《罗生门》味道的电影/梵高的星空名作3d场景呈现的电影/梵高生平简介传记式电影,如果以上特点有任何一个吸引到你们,推荐你们买票去看,应该不会后悔。

ps:对于油画电影,放映亮度高的电影才有好的观影效果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梵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了,满分10分,第一次看我打9分

《梵高》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有谱观后感7篇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7篇

青年说观后感推荐7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7篇

塔铺观后感7篇

《雨果》观后感7篇

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7篇

2024讲座观后感7篇

救火英雄电影观后感7篇

《家》电影观后感优秀7篇

《梵高》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