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有趣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体验,教案中的详细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8篇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玩玩音乐游戏《草原之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响模拟创作大自然中各种音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并创作《草原之声》中的音响,从中感受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盎然生机。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要求:动作整齐、有表情)

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自然,统一)

二、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1、导入:

师:“美丽的大草原到了!草原上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草原上有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嗒嗒的马蹄声、咩咩的羊叫声、哞哞的牛叫声。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今天我们来做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学生讨论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种方法模拟声响)

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怎样模拟草原上美妙的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第一个讲讲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分发头饰)

师:“对!我们可以用人声、乐器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表演《草原之声》

师:“我们一起表演《草原之声》,听到什么声音就扮演什么角色,请戴头饰的小朋友到中间来表演,可以加一点动作。”

师:“大草原上一匹匹骏马在奔驰,小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牛儿自在地漫步,远处传来了蹄声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唱着,微风吹拂着,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啊!”

三、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1、导入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因为马蹄声从弱到强,音乐中用〈这个符号表示。接着我们就来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欣赏引子

a、听辨主奏乐器

师:“这段乐曲由哪两种乐器演奏?”

(学生欣赏后回答)

师:“这段乐曲是由木琴主奏,手风琴伴奏。

b、听辨木琴的音色

师总结:木琴的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听听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

师:“这段乐曲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三段,我们分段欣赏。”

4、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师总结:“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我们学学小骑兵的动作。”

5、欣赏第二段

师:“这段音乐情绪如何变化?

师总结:“第二段音乐的情绪从舒展到激烈。乐曲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小骑兵欢乐的心情而后半部分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风雨奋勇前进。”

师:“想想用什么形式表演第二段乐曲?”

师总结:“一部分同学摆造型,一部分同学扮演小骑兵,还有的同学可以模仿风声。大家一起表演。”

6、欣赏第三段

师:“这段乐曲情绪和哪段相似?”

师总结:“第三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

师:“表演第三段时除了造型、舞蹈外还可以加上什么?”

师:这次表演加上小乐器。我们来试试。”

7、完整总结乐曲情绪特点

情绪

第一段

活泼、欢快

第二段

舒展――激烈

第三段

活泼、欢快

8、教师总结

师:“我们欣赏了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要向小骑兵学习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最后我们完整欣赏乐曲,边听边表演。”

四、师生再见!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1.学唱《雪绒花》

2.表演《哆来咪》

3.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二、教材分析

1、歌曲背景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歌曲分析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寄托了主人公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四、重点与难点

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律动感并能在歌曲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2、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五、教具

吉他、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演唱一段旋律让学生听辨,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符合初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很快的集中到课堂上进入教学氛围,由此引入教学内容,学生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很高,也很开心,虽然不能够一次猜准,但是学生们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师生间的互动很好,课堂气氛活跃。

2、介绍《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对《音乐之声》中的歌曲印象深刻的有哪几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实践。

生:《哆来咪》。

二)展开课题

1、把学生分成七小组,每一组演唱音阶中的一个基本音级,并组织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练习一遍:do-re-mi-fa-so-la-ti-do 。师生配合共同演唱《哆来咪》。

2、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是这个家庭教师为了改变上校的教育方式,而举行了一次家庭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他们创编了一场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拓展实践

1、师:同学们在孩子们生动活泼的表演中一同感受了音乐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假如我们在欣赏这幕木偶剧时没有电影配乐,大家试想下会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下面由同学们和老师一同合作来给消声的木偶剧配乐。

由老师和学生合作给电影配乐,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影音乐的作用和须要。在师生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感知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范崔普上校被玛利亚和他的孩子们的表演所打动,他抱着吉它和他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我们所熟知的歌曲《雪绒花》。

四)学习新授

1、师抱吉他用中英文示范演唱一遍《雪绒花》,请学生说说上校在电影中第一次演唱《雪绒花》的情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人公第一次演唱的感情,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

2、请学生模唱一遍英文歌词,注意edelweiss 、 greet、blossom 、bloom、bless 等英文发音。师:雪绒花有名雪绒草,是奥地利国花,雪绒花象征勇敢,因为它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上校唱了这首歌,表达了赞美和热爱祖国之情。

3、歌曲处理:(学生讨论如何来演唱)

体会三拍子的节奏韵律,认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歌曲表达感情、演唱时的情绪等)对乐曲加以分析,虽然语言不是很专业,但是说的都比较正确。

4、重点指导

播放电影片段:a(父亲在家中为孩子们演唱)

师:同学们请你们跟随上校一起演唱,那么通过观看和演唱,你觉得父亲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随电影音乐一起演唱。

生:a:我感觉当时的心情很高兴,因为他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他唱了那么好听的歌曲

b:上校他很幸福,他的歌声也很优美,看他的表情好象看着什么美好的东西似的很慈祥。

电影片段b(逃离家乡,在萨尔茨堡演出时)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再次和父亲演唱这首《雪绒花》仔细想想和第一次演唱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随音乐演唱

生:a:我感觉父亲这次演唱不象刚才那么高兴了,而且好象很悲伤。

b:这次爸爸演唱时我看到有一个地方他都唱不下去了,好像特别的激动

师:这时候歌曲演唱的情绪比第一次在上校家中演唱有什么不一样

生:更加激动更加爱国

师:让我们再次用激动饱满的情绪唱一次。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3

单元分析: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得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时间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本单元设计了“音乐之声”和“三岔口”两个课题,分别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和传统京剧中的哑剧表演形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感受、体验、表演、思考等方面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

课时建议:6课时

课题一 音乐之声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及插曲,了解音乐剧的特征。

2.体验音乐剧抒情优美的情绪,学会用色彩表现情绪,制作小动物剪影。

3.制作雪绒花装扮教室。

教学准备:

1.电影音乐剧《音乐之声》的vcd、cd 等。

2.彩纸等美术手工工具。

课时:1课时

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活动一:快乐的多来咪

1.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在艺术课中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音乐剧,讨论在音乐剧中的感受。

2.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了解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引发对音乐的热爱,对老师的喜爱。

音乐剧《音乐之声》,充分表达了教师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她给孩子们教的“多来咪”无疑是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给她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特拉普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的晚宴上,在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时,那乐趣横生的情景令人难忘。

活动二:感受乐曲

a) 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请台下的同学把对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

b) 小结:欢快的乐曲用浅色表现,深沉的乐曲用深色表现。旋律的音高、节奏不同,色彩的深浅程度不同。

小游戏:教师方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用色彩表现。增强学生对音乐直觉的感受能力。

活动三:我是小小牧羊人

欣赏歌曲《我是小小牧羊人》,感受乐曲的情绪,带领学生分角色表演、体会,教学生快速制作小动物的剪纸外形,通过夸张表现,突出教案频道 动物特征。选用色彩鲜明的彩纸,要求造型具有个性。

活动四:我爱雪绒花

1.播放雪绒花的音乐,观赏植物雪绒花,带领学生制作雪绒花作品。

要求:选用与乐曲情绪相适应的彩纸,运用油画棒进行大胆的造型表现。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3.表演《雪绒花》,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装扮舞台或教室,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札记: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本课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的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实践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执教时间:4月3日——4月5日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学唱英文歌曲 《do-re-mi》 (音乐切入) 课题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示的内涵,了解音乐剧以鲜明的音乐、独特的舞蹈、奇美的服装、生动的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扮演,表示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示能力。

3、结合影视特点,赏析其音乐美、声效美、画面美,培养同学欣赏音乐剧的兴趣,扩大同学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结合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导同学感受、表示音乐形象和情绪。

教学难点

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教学准备

同学:1. 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在教室里一起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多首经典歌曲。

2. 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3. 查字典,了解歌词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环节小记

一、走进“音乐剧”

1、由已欣赏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引入活动,引导同学回忆并自由表达感受:女主角叫什么名字?有几个小朋友?哪个局面最令你觉得有趣或感动。

根据欣赏,回忆认识的主人公。

自由表述: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或感动的片断。

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了解《音乐之声》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在欣赏中引发同学对音乐的喜爱,对老师的喜爱,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习的'兴趣。

2、出示书本p24页的文字,朗读。

介绍《音乐之声》是曾荣获1966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等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打破电影史上最高卖座记录的美国歌舞片。

了解《音乐之声》由舞台音乐剧搬上荧幕,走向世界,并受到各国观众喜爱。

3、播放视频片段《do-re-mi》:在萨尔茨堡的野外,教师玛丽亚教给小朋友们do-re-mi,带领他们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的场景。

提问:说说你对音乐剧的了解。

小结:主要借助歌唱、音效和对白展现故事情节。

欣赏电影片段,寻找音乐剧的一些显著特点

根据观赏和课前查阅,讨论对音乐剧的感受,总结特点和魅力。

4、在歌唱中去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导入歌曲学习。

二、学唱《do-re-mi》

1、播放歌曲录音: 引导同学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演唱形式等。

引导:“音乐旋律对情绪的表示起着重要作用。”

欣赏歌曲《do—re—mi》。

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

指导同学学习演唱歌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示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示能力。

通过视唱、寻找学习难点、根据旋律填唱歌词等练习,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探索、分析、自学等综合的艺术能力。

2、指导学唱歌曲旋律。

范唱旋律,并引导同学简单分析节奏、旋律的句式关系,协助其理解情绪。

模唱歌曲旋律。讨论旋律节奏的组合排列。

视唱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发现唱名的有序排列、旋律的摸进。

3、指导歌词的学习。

指导同学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和语感。

播放中文版《do-re-mi》。介绍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谐音所指。协助同学理解歌曲内容。

播放歌曲录音,指挥同学尝试歌唱。

正确范唱,分句指导同学模仿歌唱:和时纠正读音、咬字与音准,特别是个别跨小节音节和短时值音节。

弹琴伴奏,分句指导歌唱:指导个别节奏、咬字、音准等难点。

伴奏,进一步指导个别咬字等难点。

播放录音。

模仿读歌词。结合课前的预习、查阅,讨论歌曲中把7个唱名分别比喻成了什么?理解内容。

欣赏,了解老师借助词的谐音,协助小朋友们记忆唱名。

尝试随音乐歌唱,说说哪里有困难。

模唱歌词,正确掌握咬字吐字与音准。

听琴填唱歌词。

尝试齐唱歌曲。

难点巩固。

尝试默唱歌曲。

齐唱歌曲。

三、扮演音乐剧片段

1、再次播放录像,引导欣赏:玛丽亚教给小朋友do-re-mi第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小朋友就此爱上了音乐和玛丽亚。

欣赏小朋友们随同着老师的音乐扮演,以8个人的不同高低形象理解各个唱名,从而掌握音高进行歌唱。

欣赏歌曲表示的情节,并分角色与老师进行生动的游戏和歌唱扮演,感受角色表示的不同音高和生动诙谐的学习局面。在扮演中培养同学顺畅衔接乐句的能力和即兴扮演的能力。

2、激发同学参与的兴趣,选小演员7名。

启发同学自由设计动作,表示情绪和内容。

引导同学根据情节讨论演唱的形式和角色顺序。

自我推荐,参与即兴的扮演。

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计人物动作表示旋律的音高、节奏,准备扮演。

3、与同学合作扮演,生动表示情节和内容。

点评扮演。

播放一段视频:外国同学的合唱扮演《do-re-mi》。

师生合作游戏、歌唱扮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齐唱局部,全体“观众”也参与伴唱)

欣赏感受外国小朋友在扮演中的自由豪放,以和和声美感。

4、延伸:小结本课内容和音乐剧的特点,安排下节课继续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感受其无穷魅力。

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分组按序踏着音乐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体会歌声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熟悉四三拍的节奏,了解多种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分析:

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在《音乐之声》的歌声中走进教室,初步体会歌曲中对于音乐的赞美之情。

2、教师简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内容,播放课件,配合视频和音乐让学生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图像、声音、内容合为一体,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为下面欣赏歌曲做好铺垫。

3、介绍并欣赏主题曲《音乐之声》创作背景及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风格。

4、播放《音乐之声》在影片中的片段,欣赏原汁原味的电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分析歌曲内容,感受四四拍的节奏,让学生说出欣赏感受,并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鼓励学生跟着哼唱。提示学生注意演唱形式的变换。

5、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齐唱,比较合唱与重唱的异同,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演唱二声部时第一要注意唱准自己声部的旋律,二要相互配合,和谐统一。

6、欣赏影片中的其他插曲《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分别播放从电影中剪辑下来的视频,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乐趣。说出两首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哆来咪》欢乐有趣,《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烘托情感,渲染气氛,让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让电影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7、小结及作业:

适当的时间自己欣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完整体会影片和歌曲的魅力。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概念。

2.了解相关音乐知识

3.让学生巩固五线谱和简谱的识谱能力

4.学唱《do re mi》《雪绒花》

a.让学生视唱旋律(边打节奏视唱旋律),从而对歌曲的旋律有初步的记忆b.让学生朗读歌词,熟悉英文歌词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投入感情去唱

三、教学方法

节奏方面:

手和嘴一起用,边唱便用手打拍子,要求学生节奏要平均,不能时而快时而慢,期初打拍子采取放慢速度的方式,把比较难的节拍单独拿出来讲然后让学生练习。

歌曲演唱方面:

给学生放相关的资料视频,让学生模仿

四、教学过程

1.向学生介绍音乐剧的概念,并区分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区别

音乐剧: (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

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区别

相同之处:以音乐为线索和表达方式,用音乐来抒发情感和主题。

不同之处:音乐剧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大多场景较单一。音乐电影则偏向于电影的形式。

2.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这部音乐剧开演九个月,词作者oscar hammerstein ii就去世了,所以这一部音乐剧,也成为这两位音乐剧界的最佳排档的最后一次合作。

3.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剧情介绍及剧照欣赏

4.《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maria rainer)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二人终于走在了一起,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5.向学生播放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视频资料

6.向学生展示《音乐之声》中所出现的音乐曲目并引出索要学习的《do re mi》和《雪绒花》

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序曲和音乐之声

2.overture and preludium--建议序曲-赞颂我主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晨祷和哈里路亚4.maria--玛丽亚

5.i have confidence--信心

6.sixteen going on sevevteen--即将17岁

7.my favorite things--我最喜爱的东西8.do-re-mi--哆来咪

9.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10.the lonely 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

11.so lone,farewell--晚安,再见

12.climb every mountai----攀越群山

13,something good--有些好事

14.proceional and maria--婚礼进行曲和马里亚

15.edelwei--雪绒花

7.《do re mi》的学习第一课时

a.向学生展示中英文歌词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边歌词,熟悉歌词,教会学生如何去连读英文歌词,帮助学生顺畅的演唱英文歌曲

b.带领大家看着乐谱演唱一遍,然后让学生重温电影相关音乐选段c.按电影中的演唱方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模仿8.《雪绒花》的学习第二课时

a.向学生展示中英文歌词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边歌词,熟悉歌词,教会学生如何去连读英文歌词,帮助学生顺畅的演唱英文歌曲

b.带领大家看着乐谱演唱一遍,然后让学生重温电影相关音乐选段c.让学生学唱歌曲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

2.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你们都爱看些什么电影呢?(学生回答)电影可以分成很多类,有动画片、喜剧片、战争片、生活片、音乐片等。

有一部曾获得过奥斯卡奖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

二、资料助读:

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需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感知文意。

明确: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精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音乐之声》教案》,来自网!

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五、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趣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六、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七、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⑴ 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⑵ 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⑶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

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8篇相关文章:

听音乐教案推荐8篇

音乐中班教案8篇

大月亮音乐教案推荐8篇

春天来了音乐教案8篇

大月亮音乐教案8篇

音乐中班教案精选8篇

洗澡歌幼儿音乐教案8篇

采茶音乐教案8篇

蝴蝶音乐教案推荐8篇

大海呀故乡音乐教案8篇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2755